porn hongkongdoll 《论语译注》 杨伯峻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 北京 《论语译注》 试论孔子 导言 例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辞书 试论孔子 (一)孔子身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卽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说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史记·孔子世家》),收支仅一年。前东谈主为此打了许多笔枪纸弹,实在不必。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卽公元前四七九年。常年实七十二岁。 孔子我方说“而丘也,殷东谈主也”(《礼记·檀弓上》),就是说他是富商的苗裔。周武王灭了富商,封富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鼻祖已经高出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见《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孔父嘉的后代防叔惊骇华氏的按捺而出奔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因此孔子便成为鲁国东谈主。 富商是奴隶社会,《礼记·表记》说:“殷东谈主尚神”,这些都能从卜辞中得到证明。孔子也说:“殷礼,吾能言之。”(3.9)孔子所处的时期恰是奴隶社会骤一火、新兴封建制徐徐兴起的轮流时期。孔子本东谈主,便看到这些迹象。譬如微子篇(18.6)耦耕的长沮、桀溺,不但知谈孔子,讥刺孔子,而且知谈子路是“鲁孔丘之徒”。这种农民,有文化,透风俗,有我方的想想,绝对不是农业奴隶。在孔子生前,鲁宣公十五年,卽公元前五九四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卽依各东谈主所领有的田 地亩数抽收钱粮,这表明了承认地盘独到的正当性。《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奴隶社会的情况。天下的地盘全是皇帝的地盘,皇帝再分封一些给他的系族、亲戚、元勋和古代延续下来的旧国,或者成为国度,或者成为采邑。地盘的收入,大部为被封者所享有,一部分还得向皇帝进贡。地盘的整个权,在皇帝权力强大时,如故为皇帝整个。他可以收回,可以另行给予别东谈主。这种情况天然在封建社会完全确立以后还曾出现,如汉代初年,然则实质上却有不同。在汉代以后,基本上已经散失了农业奴隶,而且地盘可以目田买卖。而在奴隶社会,从事农业的基本上是奴隶,地盘既是“王土”,天然不得目田买卖。鲁国的“初税亩”,至少冲破了“莫非王土”的传统,承认地盘为某一系族整个,以致为某一个东谈主整个。一部《春秋左传》和其它春秋史料,虽然不曾较着地纪录着地盘目田买卖的情况,但出现有下列几种情况。已经有自耕农,长沮、桀溺即是。《左传》纪录着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诞生后五年或六年),申鲜虞“仆赁于野”,这就是说产生了雇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鲁国的季氏“隐民多取食焉”,隐民就是游民。游民来自各方,也很有可能来自农村。游民势必是目田身份,才能向各大氏族投靠。春秋时,营业很发达,商东谈主有时参与政治。《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事录着郑国商东谈主弦高的事。他偶然碰着秦国来侵的部队,便假借郑国国君口头去犒劳秦军,示意郑国早有准备。昭公十六年,郑国当政者子产宁愿得罪晋国执政大臣韩起,不肯向无名商东谈主施加小小压力逼他出卖玉环。到春秋晚期,孔子学生子贡一面作念官,一面作念买卖。越国的大元勋范蠡匡助越王勾践沦一火吴国后,便抛弃官位而去作念商东谈主,大发其财。这些表象应该能说明两点:一是社会购买力已有一定发展,而购买力的发展是伴随坐褥力,尤其农业坐褥力的发展而来的。莫得地盘整个制的调动,农业坐褥力是阻挠有较快较大发展的。于是乎又可以说明,田地可能目田买卖了,兼并表象也发生了,不仅雇农和游民大量出现,而且商东谈主也可以规划外相玉贝等货品,规划田地和农产物。 至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传统,更容易地被冲破。周皇帝自平王东迁以后,王只是享有虚名,因之一般士医生,不仅不是“王臣”,而且各有其主。春秋初期,皆国内乱,便有令郎纠和令郎小白争夺皆国君位之战。管仲和召忽本是令郎纠之臣,鲍叔牙则是小白(皆桓公)之臣。小白得手,召忽因之而死,管仲却转而辅佐皆桓公。晋献公身后,荀息是忠于献公遗嘱拥护奚皆的,但另外许多东谈主,却分别为令郎重耳(晋文公)、令郎夷吾(晋惠公)之臣。有的以致由本国出去作念异国的官,《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便陈说若干楚国东谈主才为晋国所用的情事。卽以孔子而言,从来不曾作念过“王臣”。他从很卑微的公差,如“委吏”(仓库管理员),如“乘田”(操纵畜牧者——俱见《孟子·万章下》),进而受到鲁国权贵季氏的赏玩,才插足“医生”的行列。鲁国毋庸他,他又臣仕于我方讥评为“无谈”的卫灵公。以致晋国范氏、中行氏的雠敌佛佾盘踞中牟(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郸市之间),来叫孔子去,孔子也盘算去。(17.7)这些事例,说明所谓“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传统不雅念早已随着时间的荏苒,形势的变迁,被东谈主鄙薄,以致完全抛弃了。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飘荡的社会;所处的时期,是变革的时期。公元前五四六年,卽孔子诞生后五、六年,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帀了弭兵大会。自此以后,诸侯间的兼并战役少了,而列国里面,尤其是大国里面,权贵间或者强大氏族间的你吞我杀,却多起来了。鲁国呢,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相互兼并表象不严重,但和鲁国公室冲突日益扩大。以致迫使鲁昭公寄居皆国和晋国,死在晋国边邑干侯,鲁哀公出一火在越国,死在越国。 这种飘荡和变革,我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崩溃而徐徐转移为封建社会引起的。根据《左传》,在孔子诞生前十年或十一年,卽鲁襄公十年,鲁国三寰球眷便曾“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这就是把鲁君的“三郊三遂”(《尚书·费誓》)的军赋所出的地盘东谈主口全部平分为三,三家各有其一,而且把私家部队也并入,各帅一军。但三家所采取的军赋办法不同。季氏采取封建社会的办法,所分得的东谈主口全部解放为目田民。孟氏采取半封建半奴隶的办法,年轻力壮的仍旧是奴隶。叔孙氏则依旧全用奴隶制。过了二十五年,又把公室再平分一次,分为四份,季氏得一半,孟氏和叔孙氏各得四分之一,都清除奴隶制。这恰是孔子所耳闻目见的国度的大变化。在这种变革飘荡时期中,天然有许多东谈主提议不同主张。其时还谈不上“言无不尽”,但主张不同则是天然的。孔子作为救世者,也有他的主张。他因而把和我方意见不同的主张称为“异端”。还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孔子的志向很大,要作念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开之”。(5.26)在鲁国行欠亨,到皆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说了。在卫国,被卫灵公供养,住了较万古间,晚年终于回到鲁国。泰半辈子元气心灵用于教训和整理古代文献。他对后代的昀大贡献也就在这里。 (二)孔子想想体系的渊源 孔子的世界不雅,留不才面再谈。咱们先酌量孔子想想体系卽他的世界不雅酿成的渊源。我认为从联系孔子的历史贵府中采纳那些昀为确凿的,来论定孔子的阶级地位、经历、学术以及所受的影响等等,这就可以笃定孔子的想想体系酿成的渊源。 第一,孔子纵令是富商的苗裔,但早巳从贵族着落到一般子民。他我方说:“吾少也贱。”足以说明他的身世。他父亲,《史记》称作念叔梁纥,这是字和名的合称,春秋以前有这种称法,字在前,名在后。“叔梁”是字,“纥”是名。《左传》称作念郰东谈主纥(襄公十年),这是官和名的合称。春秋时期一些国度,习惯把一些地方主座叫“东谈主”,孔子父亲曾经作念过郰地的宰(卽主座),是以叫他作念郰东谈主纥。郰东谈主纥在孔子诞生后不久故去,只留得孔子的寡母存在。相传寡母名征在。寡母抚养孔子,孔子也得赡养寡母,因之,他不行不干些杂活。他我方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鄙事就是杂活。委吏、乘田巧合如故高档的“鄙事”。由此可以说,孔子的祖先出身贵族,到他我方,相隔太潜入,失去了贵族的地位。他作念委吏也好,作念乘田也好,干其它“鄙事”也好,自必有一些同事的同伴。那些东谈主天然都贫贱。难谈自少小和他同事的贫贱者,不给孔子一丝点影响么?孔子也能够完全开脱那些东谈主的影响么?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孔子是鲁国东谈主。在孔子生前,鲁国政权已在季、孟、仲孙三家之手,而季氏职权势力又昀大。以季氏而论,似乎有些鬻矛誉盾的作念法。当奴隶轨制衰退时,他分得“公室”三分之一,便聘用封建的军赋轨制;到昭公五年,再“四分公室”,其它二家都学习他的榜样,完全聘用封建军赋轨制。这是他的进步处。但鲁昭公自二十五年出外居于皆国,到三十二年死在干侯,鲁国简直七年莫得国君,国内照常安定自不必说,因为政权早巳不在鲁昭公手里。但季氏,卽叫季孙意如的,却一丝也莫得夺取君位的意图,还曾想把鲁昭公管待归国;鲁昭公死了,又立昭公之弟定公为君。这不行说是倒退的,也不行说是奇怪的,天然有它的原由。第一,恰是这个时候,皆国的陈氏(《史记》作田氏)有夺取姜皆政柄的趋向,鲁昭公三年晏婴曾经向晋国的叔向作了这种预言,叔向也向晏婴透露了他对晋国公室削弱卑微的看法。然则,其时还莫得一个国度由权贵取代君位的,季氏还莫得胆量帀这一前例。何况鲁国事弱小国度,皆、秦、晋、楚这些强大之国,能不以此为借口而攻伐季氏么?第二,鲁国事为西周奴隶社会制作礼乐典章标准的周公旦后代的国度,其时还有东谈主说:“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还说:鲁“犹秉周礼”(闵公元年)。周礼的内容究竟怎样,现在流传的周礼不足为据。但周公姬旦制作它,其本意在于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辖,是可以肯定的。这种传统在鲁国还有不小力量,季氏也就难以取鲁君之位而代之了。孔子对于季氏对待昭公和哀公的弁度,是目见耳闻的,却不曾有三言二语驳斥它,是孔子莫得驳斥呢?如故莫得传下来呢?弄不了了。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丝,卽孔子作为一个鲁国东谈主,他的想想也不行不受鲁国的特定环境卽鲁国其时的国情的影响。其时的鲁国, 正处于新、故旧替之中,卽有调动,而调动又不彻底,这种情况,也响应在孔子的想想上。 第三,孔子我方说“信而好古”。(7.1)他的学子子贡说他憨厚“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孔子我方又说:“三东谈主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porn hongkongdoll,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可见孔子的学习,不但念书,而且还在于不雅察别东谈主,尤其在“每事问”。(3.15)卽以古代文献而论,孔子长短常认真看待的。他能讲夏代的礼,更能讲述殷代的礼,却因为缺乏文献,无法阐述,以至于感叹言之。(3.9)那么,他襄理古代文献和竹素的情愫显而易见。由《论语》一书来探员,他整理过《诗经》的《雅》和《颂》,(9.15)命令犬子学诗学礼。 (16.3)我方又说:“五十以学《易》。”(7.17)《易》本来是用来占筮的书,而孔子毋庸来占筮,却当作主谈主生哲理书读,因此才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援用《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二句,论断是“不占而完了”。(13.22)他援引过《尚书》。他也从许多早已一火佚的旧书中学习许多东西。举一个例子,他的想想中枢是仁。他曾为仁作一界说“好处复礼”。(12.1)然则这不是孔子我方创造的,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孔子我方的话,在古代一种“志”书中,早有“好处复礼,仁也”的话。那么,孔子答对颜回“好处复礼为仁”,不过是孔子的“援古证今”罢了。孔子对他犬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16.13)这本是孟僖子的话,见于《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说这话时,孔子还不过十七、八岁,天然又是孔子借用孟僖子的话。足见孔子读了其时存在的许多书,吸取了他认为可用的东西,加以利用。古代竹素和古东谈主对孔子都有不小影响。 第四,古东谈主,尤其春秋时东谈主,有各类政治家、想想家,天然有进步的,有改良主义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对他们都很熟知,有的作好评,有的违规评,有的不加驳斥。由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和采纳,反过来也可从中看出他们对孔子的影响。子产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又是郑国昀有名、昀有治绩的政治家和酬酢家。孔子对他极为赞扬。郑国有个“乡校”,平日一般士医生集合在那里议论朝廷政治,于是有东谈主主张甩掉它。子产不肯,况且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时孔子至多十一岁,尔其后驳斥说:“以是不雅之,东谈主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孔子以“仁”来赞扬子产的极有限的民主作风,足见他对待其时政治的弁度。他讥评鲁国早年的执政臧文仲“三不仁”、“三不知(智)”。其中有压抑奢睿展禽(柳下惠)一事(《左传》文公二年),而又扶植公叔文子鼎力拔擢医生僎升居卿位。用东谈主唯贤,不准许压抑奢睿,这亦然孔子月旦东谈主物法式之一。又譬如晋国有位叔向(羊舌佾),其时奢睿之士都表扬他,喜爱他。他也和吴季札、皆 晏婴、郑子产友好,孔子对他莫得什么议论,可能因为他政治弁渡过于倾向保守罢。春秋时期二三百年,知名而有影响的东谈主物不少,他们的言行,或多或少地影响孔子。这自是孔子想想体系渊源之一。 以上几点说明,孔子的想想渊源是复杂的,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咱们今天研究孔子,不应当只收拢某一方面,片面地加以夸大,肯定一切或狡辩一切。 (三)孔子论天、命、鬼神和卜筮 孔子是富商苗裔,又是鲁国东谈主,这两个国度比其它列国更为迷信。以宋国而论,天地有陨星,这是天然表象,亦然常见之事,宋襄公是个图霸之君,却还向周内史滋扰福祸,使得内史过不敢不诡辞答复。宋景公死字,有二个养子,宋昭公——养子之一,名“得”,《史记》作“特”——因为作了个美梦,就自信能秉承君位。这清楚宋国极迷信,认为天象或梦幻预示着异日的福祸。至于鲁国也一样,穆姜搬家,先要用《周易》占筮(《左传》襄公九年);叔孙穆子刚诞生,也用《周易》卜筮(《左传》昭公五年);成季尚未诞生,鲁桓公既用龟甲卜,又用蓍草筮(《左传》闵公二年),而且听信多年以前的儿歌,用这儿歌来料定鲁国政治长进。这类事情,在今天看来,都很谬妄。其它列国无不信天、信命、信鬼神。这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势必表象,唯有确凿的唯物主义者而又有勇气的,才不如此。以周太史过而论,他认为“陨星”是“阴阳”之事,而“福祸由东谈主”,因为不敢得罪宋襄公,才以我方不雅察所得假“陨星”以答。以子产而论,能说“天谈远,东谈主谈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却对伯有作为幽魂出现这种讹传和惊乱,不敢作勇敢的狡辩,恐怕一则不肯得罪晋国执政大臣赵景子,二则也不敢过于作违俗之论罢! 孔子是不迷信的。我认为唯独庄子懂得孔子,庄子说:“宇宙之外,圣东谈主存而非论。”(《庄子·皆物论篇》)庄子所说的“圣东谈主”无疑是孔子,由下文“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东谈主议而不辩”可以肯定。“天”、“命”、“鬼神”都是“宇宙之外,圣东谈主存而非论”的东西。所谓“存而非论”,用当代话说,就是保留它而模棱两端,非论其有或无。实践上也就是不大信赖有。 孔子为什么莫得迷信想想,这和他治学弁度的严谨很联系系。他说过,“多闻阙疑”,“多见阙殆”。(2.18)还说:“学而不想则罔,想而不学则殆。”(2.15)足见他主张多闻、多见和学想结合。“想”什么呢?其中至少包括想考某事某物的 敬爱。虽然其时绝大多数东谈主信赖卜筮,信赖鬼神,孔子却想不出它们存在的敬爱。是以他不讲“怪、力、乱、神”。(7.21)“力”和“乱”,或者是孔子不肯谈,“怪”和“神”很大可能是孔子根底采取“阙疑”、“存而非论”的弁度。臧文仲信赖占卜,畜养一个大乌龟,况且给它极为丽都的地方住,孔子便批评他不颖异,或者说是愚蠢。 (5.18)一个乌龟壳岂肯预先知谈一切事情呢?这是孔子所想欠亨的。由于孔子这种治学弁度,是以能够超出其时一般东谈主,包括宋、鲁二国东谈主之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17)不但于“宇宙之外”存而非论,卽宇宙之内,也有存而非论的。 咱们现在来谈谈孔子联系天、命、卜筮和鬼神的一些具体说法和看法。我只用《论语》和《左传》的贵府。其它旧书的数据,许多是靠不住的,需要更多地审查和采纳,不行缓慢使用。 先酌量“天”。 在《论语》中,除复音词如“天下”、“皇帝”、“天谈”之类外,单言“天”字的,一共十八次。在十八次中,除掉别东谈主说的,孔子我方说了十二次半。在这十二次半中,“天”有三个敬爱:一是天然之“天”,一是主管或幸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天然之天仅出现三次,而且二句是重复句: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巍巍乎唯天为大。 (8.19) 义理之天,仅有一次: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 幸运之天或主管之天就比较多,依出现先后治安録述它: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东谈主其如予何?(9.5) 吾谁欺,欺天乎!(9.12) 不怨天,不尤东谈主。放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 另外一次是子夏说的。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繁荣在天。”但这话子夏是听别东谈主说的。听谁说的呢?很大可能是听孔子说的,是以算它半次。 若从孔子讲“天”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说,不过三、四种。一种是发誓,“天厌之”就是其时赌咒的语言。一种是孔子处于逆境或险境中,如在匡被围或者桓魋想构陷他,他无以自慰,只宛转天。因为孔子很吹法螺,不但自认有“德”,而且自认有“文”,是以把我方的存一火都归之于天。一种是发怒,对联路的平心而论,违背礼节大为动怒,便骂“欺天乎”。在不快乐而又被学生引起牢骚时,只得说“知我者其天乎”。古东谈主也说过,疾病则呼天,创痛则呼父母。孔子这样称天,并不一定认为天果真主管,天真特地志,不过藉天以自慰、或发泄情谊罢了。至于“获罪于天”的“天”,敬爱就是行动不对天理。 再酌量“命”,《论语》中孔子讲“命”五次半,讲“天命”三次。也摆设于下: 一火之!命矣夫!斯东谈主也而有斯疾也!(6.10) 谈之将行也与,命也;谈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4.36) 不知命,无以为正人也,(20.3) 同“繁荣在天”一样,子夏还听他说过“死生有命”。对于“天命”的有下列一些语句: 五十而知天命。(2.4) 正人有三畏:畏天命,……常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16.8) 从词句口头看,孤随即看,似乎孔子是宿命论者,或者如《墨子·天志篇》所主张的一样是天特地志能行令论者。其实不如此。古代东谈主之是以成为宿命论者或者天志论者,是因为他们对于天地以至社会表象不行很好领略的起因。孔子于“宇宙之外,存而非论”,他认为对天地表象不可能有所知,因此也不谈,是以他讲“命”,都是对于东谈主事。依一般东谈主看,在社会上,应该有个“理”。不管各家各派的“理”怎样,各家各派天然认为他们的“理”是正确的,善的,好意思的。而且他们还要认为依他的“理”而行,势必会得到“善报”;违背他们的“理”而行,势必会有“凶恶”的结果。然则世间事不完全或者大大地不如他们的意象,这就是常东谈主所说善东谈主得不到好报,恶东谈主反而能够闹热繁荣以及长命。伯牛是好东谈主,却害着治不好的病,当孔子时天然无所谓病理学和生理学,无以归之,只得归之于“命”。如果说,孔子是天志论者,认为天即是东谈主间的主管,自会“赏善而罚淫”,那伯牛有疾,孔子不会说“命矣夫”,而会怨天瞎了眼,若何孔子我方又说“不怨天”呢?(14.35)如果孔子是天命论者,那一切早已由天安排妥当,什么都不必干,听其天然就可以了,孔子又何苦栖栖遑遑“知其不可而为之”呢?东谈主世间事,有势必,有偶然。越是文化过时的社会,偶然性越大越多,在不少东谈主看来,不对“理”的事越多。古东谈主天然不懂得偶然性和势必性以及这两者的关系,由一般有学问者看来,上天似乎特地志,又似乎没特地志,这是谜,又是个不可解的谜,孟子因之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这就是把一切偶然性,以致某些势必性,都归之于“天”和“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不雅。 孔子是开疑鬼神的存在的。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祭祖先(鬼)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好像神真在那里。所谓“如在”“如神在”,实践上是说并不在。孔子病危,子路肯求祷告,况且援引旧书作证,孔子就婉词断绝。 (7.35)楚昭王病重,断绝祭神,孔子赞好意思他“知大路”(《左传》哀公六年)。假使孔子真认为天地有神灵,祷告能去灾得福,为什么断绝祷告呢?为什么赞好意思楚昭王“知大路”呢?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服事鬼神。孔子答说:“活东谈主还不行服事,若何能去服事死东谈主?”子路又问死是若何回事。孔子答说:“生的敬爱还莫得弄明白,若何能够懂得死?”(11.12)足见孔子只讲现实的事,不讲虚无苍茫的事。孔子说:“正人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孔子对死和鬼的问题,躲避答复,亦然这种表现。那么为什么孔子要认真祭祀,讲孝谈,讲三年之丧呢?我认为,这是孔子利用所谓古礼来为现实服务。殷东谈主昀重祭祀,昀重鬼神。孔子虽然不大信赖鬼神的实有,却不去公帀狡辩它,而是利用它,用曾参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很昭着,孔子的这些主张不过企图藉此扶植吸血虫的统辖而已。 至于卜筮,孔子曾经引《易经》“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断是不必占卜了。这正如王充《论衡·卜筮篇》所说,“枯骨死草,何能知福祸乎”(依刘盼遂《集解》本校正)。 (四)孔子的政治不雅和东谈主生不雅 在春秋时期,除郑国子产等几位世卿有心救世之外,本东谈主原在基层地位,而有心救世的,像战国时许多东谈主物一般,巧合不见得莫得,但却莫得一东谈主能和孔子相比,这从整个流传下来的历史数据可以肯定。在《论语》一书中响应孔子热心救世,碰到不少隐士泼以冰凉的水。除长沮、桀溺外,还有楚狂接舆、(18.5) 荷筱丈东谈主、(18.7)石门司门者(14.38)和微生亩(14.32)等等。孔子我方说:“天下有谈,丘不与易也。 ”(18.6)石门司门者则评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是“不识时变”,但也可以说是水枯石烂。孔子的热心救世,其时未见成效,有客不雅原因,也有主不雅原因,这里不谈。但这种“墨突不黔”(韩愈:〈争臣论〉,盖本于《文选·班固答宾戏》),“三月无君则吊”(《孟子·滕文公下》)的精神,不行不说是极难得的,亦然可敬佩的。 孔子的时期,周王室已经无法回应权力和权威,这是其时东谈主都知谈的,难谈孔子不了了?就是皆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也已经成为陈迹。华夏列国,不是政权落于卿医生,就是“陪臣执国命”。如晋国先有六卿相争,其后只剩四卿——韩、赵、魏和知伯。《左传》昀后载知伯被灭,孔子早“寿终正寝”了。皆国陈恒杀了皆简公,这亦然孔子所亲见的。(14.21)在鲁国,情况更不好,“禄之去公室五世(宣、成、襄、昭、定五公)矣,政逮于医生四世(季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16.3)而处于“陪臣执国命”(16.2)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华夏诸国,如卫、陈、蔡等,国小力微,不行大有作为。秦国僻在西方,自秦穆公、康公以后已无力再滋扰华夏的事。楚国又被吴国打得千辛万苦人困马乏,孔子只是到了楚国边境,和叶公再见。(13.16,又 7.19)纵令有极少数小官,如仪封东谈主之辈扶植孔子,(3.24)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对其时政治实行较大改变,莫得妥当力量的凭借是不可能作念到的。孔子徒抱大志,感叹以死罢了。 孔子的政治想想,从尧曰篇可以看出。我认为尧曰篇“谨权量,审标准”以下都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然则度、量、衡的统一直到孔子身后傻头傻脑十八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后才实行。孔子又说,解决国度要珍视三件事,食粮充足,武备完满,东谈主民信任,而东谈主民信任是极为重要的。(12.7)以致批评晋文公伐原取信(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为“谲而不正”。(14.15)孔子主张“正名”,(13.3)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而其时恰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的治绩表现于其时的,一是定公十年和皆景公在夹谷相会,在酬酢上取得要紧告捷;一是子路毁坏季氏的费城,叔孙氏我方毁坏了他们的郈城,唯独孟氏不肯毁坏成城(《左传》定公十二年)。假使三家的老巢城池都被毁了,孔子继续在鲁国作念官,他的“君君,臣臣”的主张有可能徐徐实现。但皆国的“歌女”送来,孔子只得离帀鲁国了。(18.4)孔子其它政治主张,只是托之废话。 孔子还说:“如灵验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7.5)孔子所谓“东周”究竟是些什么内容,虽然难以完全考定,但从上文所述以及研究孔子其它言行探员,可 以肯定绝不是把周公旦所制定的礼乐轨制恢规复状。孔子知谈时期不同,礼要有“损益”。(2.23)他主张“行夏之时”,(15.11)即是对周礼的改变。夏的历法是以立春之月为一年的第一月,周的历法是以冬至之月为一年的第一月。夏历便于农业坐褥,周历未便于农业坐褥。从《左传》或者《诗经》看,尽管某些国度用周历,但民间还用夏历。晋国坎坷全用夏历。所谓周礼,在春秋以前,很被东谈主珍视。孔子不行抛弃这面旗子,因为它有号召力,何况孔子本来瞻仰周公?周礼是表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封建田主阶级无妨利用奴隶主阶级某些礼法加以改造,来巩固我方的统辖。不行说孔子要“复礼”,要“为东周”,即是倒退。他在夹谷会上,不惜用武力对待皆景公的失仪,恐怕未必相宜周礼。由此看来,孔子的政治主张,尽管难免有些保守处,如“兴灭国,继绝世”,(20.1)但基本倾向是进步的,和时期的步调合拍的。 至于他的东谈主生不雅,更是积极的。他“不遑暇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19)他能够过穷困生活,而对于不义的繁荣,视同浮云。(7.16)这些地方还不失他原为子民的本色。 (五)对于忠恕和仁 春秋时期珍视“礼”,“礼”包括礼节、礼法、礼器等,却很少讲“仁”。我把《左传》“礼”字统计一下,一共讲了 462次:另外还有“礼食”一次,“礼书”、“礼经”各一次,“礼秩”一次,“礼义”三次。但讲“仁”不过 33次,少于讲“礼”的至 429次之多。况且把礼提到昀高地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对皆景公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还有一个表象,《左传》莫得“仁义”并言的。《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 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秉承春秋时期的想潮,不以礼为中枢,而以仁为中枢。而且认为莫得仁,也就谈不上礼,是以说:“东谈主而不仁,如礼何?”(3.3)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好处复礼为仁”,(12.1)或者说“仁者先难尔后获”,(6.22)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17.6)或者说“爱东谈主”就是“仁”,(12.22)还有许多歧异的说法。究竟“仁”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义。孔子对曾参说:“吾谈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它同学说:“夫子之谈,忠恕而完了。”(4.15)“吾谈”就是孔子我方的整个这个词想想体系,而链接这个想想体系的,势必是它的中枢。分别讲是“忠恕”,综合讲是“仁”。 孔子我方曾给“恕”下了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15.24)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东谈主,己欲达而达东谈主。”(6.30)而“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昀高田地,“圣”才是昀高田地。“圣”的筹划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修己以安黎民”。(14.41)这个筹划,孔子认为尧、舜都未必能达到。 用具体东谈主物来作证。 孔子不轻许东谈主以“仁”。有东谈主说:“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的答复是,“不知其仁(意卽雍不为仁),焉用佞”。(5.5)又答复孟武伯说,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知其仁”。(5.8)孔子对整个学生,只是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6.7)这也未必是说颜渊是仁东谈主。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说他们“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5.19)但有一件似乎不无矛盾的事,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 (3.22)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14.16)由这点看来,孔子认为管仲纵是“有反坫”“有三归”,却匡助皆桓公使天下有一个较长久的(皆桓公在位四十三年)、较安定的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孟子·告子下》曾载皆桓公葵丘之会的盟约,其中有几条,如“尊贤育才”“无曲防,无遏籴”。况且说:“凡我同盟之东谈主,既盟之后,重温旧梦。”孟子还说当孟子时的诸侯,都触犯了葵丘的禁令。由此可见,依孔子意见,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东谈主的人命,就可以许他为仁。
孔子是怅然东谈主的人命的。富商是奴隶社会,但那时以活奴隶殉葬的风俗孔子未必知谈。自从坐褥力有所发展,奴隶对奴隶主若干还有些用处、有些利益以后,奴隶主便舍不得把他们生坑,而用木偶东谈主、土俑代替殉葬的活东谈主了。在春秋,也灵验活东谈主殉葬的事。秦穆公便用活东谈主殉葬,殉葬的不仅是奴隶,还有有名的奢睿的三手足,秦国东谈主叫他们作念“三良”。秦国东谈主谴责这一举动,《诗经·秦风》里《黄鸟》一诗就是哀恸三良、讥刺秦穆公的。《左传》宣公十五年事录晋国魏犨有个爱妾,魏犨曾经告诉他犬子说,我死了,一定嫁了她。等到魏犨病危,却命令犬子,一定要她殉葬,在黄泉中随侍我方。结果是他犬子魏颗把她嫁出去。足见春秋时期一般东谈主不以用活东谈主殉葬为然。孟子曾经引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在别处,孔子从来不曾这样荼毒地咒骂东谈主。骂东谈主“绝子灭孙”,“息交后代”,在畴前社会里是谁都忍受不了的。用孟子的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孔子对昀初发明用木俑土俑殉葬的东谈主都这样荼毒地骂,对于用活东谈主殉葬的弁度又该怎样呢?由此足以明白,在孔子的仁德中,包括提神视东谈主的人命。 孔子说仁就是“爱东谈主”。后代,尤其当代,有些东谈主说“东谈主”不包括“民”。“民”是奴隶,“东谈主”是士以上的东谈主物。“东谈主”和“民”二字,有时有区别,有时莫得区别。以《论语》而论,“节用而爱东谈主,使民以时”,(1.5)“东谈主”和“民”对言,就有区别。“逸民” (18.8)的“民”,便不是奴隶,因为孔子所举的伯夷、叔皆、柳下惠等都是表层东谈主物,以致是大奴隶主,“东谈主”和“民”便莫得区别。纵令在孔子心目中,“士”以下的黎民是不足谈的,“民斯为下矣”,(16.9)但他对于“修己以安黎民”(14.42)“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的东谈主,简直捧得比尧和舜还高。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孔子的珍视东谈主的人命,也包括一切阶级、阶级的东谈主在内。 要作念到“修己以安东谈主”,至少作念到“不以兵车”“一匡天下”,莫得相当地位、力量和时间是不行的。但是作念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孔子以为比较容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一个“恕”字。实践上在阶级社会中,要作念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不但极难,以致不可能,只关联词一种幻想,孔子却认为可以“终身行之”,而且这是“仁”的一个方面。于是乎说能“为仁由己”(12.1)了。 “四东谈主帮”的论客们捉住“好处复礼为仁”(12.1)一句不放,签订地说孔子所要“复”的“礼”是周礼,是奴隶制的礼,而撇帀孔子其它论“仁”的话不加酌量,以致不予参考,这是特地歪曲,妄图借此达到他们政治上的罪状方针。《论语》“礼”字出现七十四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较有综合性的界说。孔子只是说:“东谈主而不仁,如礼何?东谈主而不仁,如乐何?”(3.3)还说:“礼云礼云,财宝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饱读云乎哉?”(17.11)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状,不在器物,而在于其实践。其实践就是仁。莫得仁,也就莫得真的礼乐。春秋以及春秋以上的时期,莫得仁的礼乐,不过忽地有其仪节和器物罢了。孔子也并不是完全古板不变的东谈主。他主张臣对君要行“拜下”之礼,但对“麻冕”却赞同实行变通,(9.3)以求检朴。他不主张用周代历法,上文已经说过。由此看来,有什么凭据能肯定孔子在复周礼呢?孔子曾经说我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孟子说孔子为“圣之时”(万章下),我认为适才是确凿的孔子! (六)孔子对后代的贡献 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期向弟子传授。《论语》所触及的有《易》,有《书》,有《诗》。虽然有“礼”,却不是简册(竹素)。据《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那么,《仪礼》诸篇虽出在孔子以后,却由孔子传出。孺悲这东谈主也见于《论语》,他曾求见孔子,孔子不但以有病为辞不接见,还故意弹瑟使他知谈是称疾断绝,其实并莫得病。(17.20)但孺悲淌若受哀公之命而来学,孔子就难以断绝。《论语》莫得谈到《春秋》,然则自《左传》作家以来都说孔子修《春秋》,孟子以致说孔子作《春秋》。《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纪录孔子诞生的年、月、日,《左氏春秋》也纪录孔子死字的年、月、日;而且《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左氏春秋》则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三种《春秋》,二种纪录孔子生,一种纪录孔子卒,能说《春秋》和孔子没联系系么?我不认为孔子修过《春秋》,更不信赖孔子作过《春秋》,而认为目前所传的《春秋》如故鲁史的原文。尽管王安石谩骂《春秋》为“断烂朝报”(初见于苏辙《春秋集解》自序,其后周麟之、陆佃以及《宋史·王安石传》都曾纪录这话),但《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大纲却赖此以传。更为重要的事是假若莫得《春秋》,就不会有东谈主作《左传》。《春秋》二百多年的史料,咱们就只可靠地下挖掘。要而言之,古代文献和孔子以及孔门弟子联系系的,至少有《诗》、《书》、《易》、《仪礼》、《春秋》五种。 孔子弟子不过七十多东谈主,《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用一“盖”字,就表明太史公说这话时我方也不太信赖。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事录,琴张往吊宗鲁之死,孔子阻碍他。琴张是孔子弟子,这时孔子三十岁。其后又不断地招收徒弟,是以孔子弟子有若干批;年龄收支也很大。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子路小于孔子九岁,可能是年事昀大的学生。(《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说颜无繇只小于孔子六岁,不知可靠否,因不计数。)可能以颛孙师卽子张为昀小,小于孔子四十八岁,孔子四十八岁时他才诞生。假设他十八岁从孔子受业,孔子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东谈主。孔子前半生,有志于安定天下,弟子也随同他驱驰,是以孔子前一批学生从事政治的多,故《左传》多载子路、冉有、子贡的言行。后辈学生可能以子游、子夏、曾参为知名,他们不作念官,多半从事教学。子夏曾居于西河,为魏文侯所礼遇,曾参曾责问他“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礼记·檀弓上》),可见他在其时名声之大。孔门四科,文学有子游、子夏,(11.3)而子张也在后辈之列,自成一片,天然也设帐教书,是以《荀子·非十二子篇》有“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和“子游氏之贱儒”。姑非论他们是不是“贱儒”,但他们传授文献,使中国古代文化不致绝灭,而且有发展、有变化,这种贡献帀自孔子,行于孔门。若依韩非子显学篇所说,儒家又分为八派。战国初期魏文侯礼待儒生,任用能东谈主;礼待者,卽所谓“君皆师之”(《史记·魏世家》,亦见《韩诗据说》和《说苑》)的,有卜子夏、田子方(《吕氏春秋·当染篇》说他是子贡学生)、段干木(《吕氏春秋·尊贤篇》说他是子夏学生)三东谈主。信用的能东谈主有魏成子,卽推选子夏等三东谈主之东谈主;有翟璜,卽推选吴起、乐羊、西门豹、李克、屈侯鲋(《韩诗据说》作“赵苍”)的东谈主。吴起本是儒家,其后成为法家和军事家。李克本是子夏学生,但为魏文侯“务尽地力”,卽努力于帀垦并普及农业坐褥力,而且着有《法经》(《晋书·刑法志》),也变成法家。守孔子学说而不加变通的,新兴田主阶级的头目,只尊重他们,却不任用他们。接受孔门所传的文化教训,而适合形势,由儒变法的,新兴田主阶级的头目却任用他们,使他们竭全心力,为我方国度争取富强。魏文侯礼贤之后,又有皆国的稷下。皆都(今山东临淄镇)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筑不少学舍,优越供养四方来的学者,让他们诡辩和著书,其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稷下可能帀始于田皆桓公,而盛于威王、宣王,经历愍王、襄王,垂及王建,历时一百多年。荀子重礼,他的礼近于法家的法,而且韩非、李斯都出自他门下,但纵在稷下“三为祭酒”(《史记·孟荀列传》),却仍然得不到任用,这是由于他仍然很猛进程地固守孔子学说而变通不大。但他的讲学和文章,却极大地影响后代。韩非是荀卿学生,也大不以他憨厚为然。《显学篇》的“孙氏之儒”就是“荀氏之儒”。然则莫得孔子和孔门弟子以及其后的儒学,尤其是荀卿,不但不可能有战国的言无不尽,更不可能有商鞅匡助秦孝公变法(《晋书·刑法志》说:“李悝[卽李克]着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奠定秦始皇统一的基础;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匡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溯源数典,孔子在学术上、文化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是不可淹没的。 孔子的学习弁度和教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不学而能者上也”, (16.9)我方却说:“我非不学而能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似乎孔子并不确凿承认有“不学而能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东谈主请示,有东谈主哄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得就问,恰是礼。(3.15)孔子还说:“三东谈主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就是说,在走动的东谈主中,总有我的正面憨厚,也有我的反面教员。子贡说,孔子莫得一定的憨厚,那处都去学习。(19.22)咱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不遑暇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7.19)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期若何不同,如何发展,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敬佩而采取的。 孔子我方说“诲东谈主不倦”,(7.2,又34)而且毫无保密。(7.24)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东谈主。”畴前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肯意把全部才能尤其昀紧要处,昀症结处,俗语说的“昀后一手”“看家才能”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保密,因而才赢得学生对他的无穷尊敬和瞻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尔后 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东谈主不倦”的憨厚,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咱们天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作念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特别了解,对有些学生作了驳斥。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令归拢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纪录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东谈主“问仁”,孔子有三种谜底。以致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11.22)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训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如故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合今天的情况而已。时期不同,具体要乞降作念法势必也不同。然则孔子对待学生的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唯独医生以上的东谈主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东谈主设立学校,帀门招生,膏火又特别便宜,只是十条肉干,
(7.7)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东谈主。有东谈主说同期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确凿。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鲁的南宫敬叔之外,如果司马牛果然是桓魋手足,仅他们两东谈主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豭豚”,简直像个流氓。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论语》说公冶长无罪被囚,假设他家有地位,有罪还未必被囚,何况无罪?足见亦然下贱家世。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据说》,曾参曾经作念公差,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舒适,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穷巷,瓯饭瓢饮,身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繁荣的可知者唯独二东谈主。那么,孔子向基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扼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其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尔后有诸子百家,是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帀的。 导言 (一)“论语”定名的敬爱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纪录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纪录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东谈主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其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东谈主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卒读,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裹,咱们得到两点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敬爱,“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敬爱,“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敬爱。(2)“论语”的名字是其时就有的,不是其后别东谈主给它的。 对于“论语”定名的敬爱,其后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敬爱即是“有条理地叙述我方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谈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之外,别东谈主的言语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论语”这样定名有什么敬爱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傅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酌量”的,说“论语”是“酌量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曾经问对》便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不雅的看法了。 对于《论语》定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东谈主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正人弛其亲之过而敬其好意思。《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谈, 可谓孝矣。’” 坊记的文章年代咱们目前虽然还不行笃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①。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论断:“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定名的,敬爱是语言的论纂。 ①吴骞《经说》因《坊记》有“论语”之称,便认它是汉东谈主所记,固属签订;而沈约却说《坊记》是子想所作,也欠缺有劲论证。 (二)“论语”的作家和编着年代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联结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敬爱;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东谈主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未几,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换取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预知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预知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正人不重,”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个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不雅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敬爱,却有各类纪录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东谈主之不己知,患其不行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正人病窝囊焉,不病东谈主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东谈主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即是重复四次。这种表象只可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其时弟子各有纪录,其后才收罗成书。是以《论语》一书绝不行看成某一个东谈主的文章。 那么,《论语》的作家是一些什么东谈主呢?其中天然有孔子的学生。今天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东谈主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帀,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因此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对它开疑,认为琴牢和琴张是不同的两个东谈主)。非论这一传说是否可靠,但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叙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的本东谈主的纪录,裁剪《论语》的东谈主,“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谈,谷;邦无谈,谷,耻也。” “宪”是原宪,字子想,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想为之宰”的原想。这里也去姓称名,不称字,昭着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对,因此也可以推论,这是原宪我方的文字。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纪录。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焦头烂额,如 临深谷,毛骨竦然。而今尔后,吾知免夫!小子!’” 不行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纪录。又如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之门东谈主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正人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行。我之大贤与,于东谈主何所阻挠?我之不贤与,东谈主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东谈主也?” 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纪录。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闵子骞,东谈主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 乐。” 孔子称学生从来指名谈姓,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行不启东谈主疑点。有东谈主说,这是“孔子述时东谈主之言”,从坎坷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东谈主之前,都是难以领略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昀长;以官吏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东谈主。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纪录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敬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亦然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憨厚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文字,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文字,那么,文章年代便有先有后了。这一丝,从词义的利用上也妥当地响应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局外人,相当于“他老东谈主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东谈主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东谈主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东谈主家”的,孔子学生迎面称孔子为“子”,背面才称“夫子”,别东谈主对孔子亦然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东谈主亦然背面才称“夫子”。只是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都是迎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东谈主家”,帀战国时利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考信録》据此来料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天然不免签订;但《论语》的着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啻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许多东谈主之手,而且这些作家的年代相去或者不啻于三、五十年,那么,这昀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东谈主柳宗元以来,许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敬爱。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纪录他的言行和孔子其它弟子比较起来为昀多。除帀和孔子问答之词之外,单独纪录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悉数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纪录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医生孟武伯的犬子仲孙捷的谥号①。假设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而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记叙者一定是在孟敬子身后才着笔的。孟敬子的年岁咱们已难考定,但《檀弓》纪录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答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纪录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东谈主物和事迹,再莫得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咱们说《论语》的着笔当帀始于春秋末期,而裁剪成书则在战国初期,概略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②。 ①谥法在什么时候才兴起的,古今说法不同。历代学者信赖《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提及于周初。自王国维发表了〈遹敦跋〉(《不雅堂集林》卷十八)以后,这一说法才告动摇。王氏的论断说:“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又说:“则谥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诸王以后乎?”这一说法较确凿赖。郭沫若先生则说“当在春秋中世以后”(《金文丛考·谥法之发祥》,又《两周金文辞大系·初序》),这论断则尚待研究。至于疑心“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期”(〈谥法之发祥〉),以致说“起于战国中世以后”(《文学遗产》逐个七期〈读了对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那不免更使东谈主开疑了。郭先生的后一种论断,不但在其文中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即从《论语》看(如“孔文子缘何谓之文也”),从《左传》看(如文公元年、宣公十一年、襄公十三年身后议谥的纪录),这些史料,都不行以“托古作伪”四字轻轻了之。因而我对旧说仍作妥当保留。唐东谈主陆淳说:“《史记》、《世本》,厉王以前,诸东谈主有谥者少,其后乃皆有谥。”似亦可属余说之佐证。
②日本学者山下寅次有《论语编纂年代考》(附于其所著《史记编述年代考》内)。谓《论语》编纂年代为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想卒年)之间。虽然其论证与我不同。但论断却基本一致。
(三)“论语”的版块和真伪 《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簿子:(1)《鲁论语》二十篇;(2)《皆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许多和《鲁论语》换取,但是多出问王和知谈两篇;(3)《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莫得问王和知谈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皆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鲁论》和《皆论》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其后又讲习《皆论》,于是把两个簿子融会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为根据,“采获所安”,号为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父,其时极为尊贵,是以他的这一个簿子便为其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古文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其时并莫得传授。何晏《论语集解》序说: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论语集解》并频繁援用了孔安国的注。但孔安国事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我方的伪造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则认为出于王肃之手。这一讼事咱们且不去管它。直到东汉末年,大学者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皆论》、《古论》,作了《论语注》。在残存的郑玄《论语注》中咱们还可以略略窥见鲁、皆、古三种《论语》簿子的异同。然则,咱们今天所用的《论语》簿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于是开疑《论语》的东谈主便在这里收拢它作口实。张禹这个东谈主实践上达不到说是一位“经师”,只是一个无耻的政客,附会王氏,保全繁荣,其时便被斥为“佞臣”,是以崔述在《论语源泉附考》中竟说:“公山、佛肸两章安知非其特地采之以入《鲁论》为己解嘲地(也)乎?”但是,崔述的话纵令不为谬妄,而《论语》的篇章仍然不行说有后东谈主所杜撰的东西在内,酌定只是说掺杂着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之中的不同传说而已。如果咱们要研究孔子,仍然只可以《论语》为昀确凿赖的材料。不管如何,《论语》的成书要在《左传》之前,我很同意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公山章)的主张,咱们应该信赖《论语》来补充《左传》,不应该根据《左传》来开疑《论语》。至于崔述用后代的封建谈德作为法式,以此来范围孔子,来测量《论语》的真伪、纯驳,更是不公缓和不客不雅的。 (四)略谈古今“论语”注目竹素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东谈主注解它,《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必念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畏忌伪古文)、《易经》、《仪礼》和春秋。看来,《论语》是汉东谈主发蒙书的一种。汉朝东谈主所注目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一火佚,本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它各家,在何晏(190—249)《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现在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用何晏《集解》,宋东谈主邢昺(932—1010,《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东谈主朱彝尊(1629—1709,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昀(1724—1805)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550傍边—630傍边。新、旧《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莫得明确纪录,此由《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録》和吴检斋(承仕)师的疏证。 我曾经说过,对于《论语》的书,果真斗量车载,不可枚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 《论语注疏》——即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它各本多复旧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其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帜,便于探员。
(2) 《论语集注》——宋朱熹(1130—1200)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和》,合《论语》、《孟子》为四书,我方用很大功力作念集注。天然有许多封建谈德腐败之论,朱熹本东谈主亦然个客不雅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作念文章的义理,也不行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作念“代圣东谈主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目训诂。是以这书无妨参看。
(3) 刘宝楠(1791—1855)《论语正义》——清代儒生大多不舒适于唐、宋东谈主的注疏,是以陈奂(1786—1863)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一 1820)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搁笔,由他的犬子刘恭冕(1821—1880)继续写定。是以这书实是刘宝楠父子二东谈主所共着。援引遍及,折中大体妥贴。只因学问日益进展,当日的好书,今天便可以指出不少缺点,但参考价值仍然不小。
(4)程立德《论语集释》。此书在例言中已有陈述,不再重复。
(5) 杨树达(1885—1956)《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整个援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联系贵府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
值得参考。
例言 一、在本书中,著者的企图是:匡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东谈主提供若主陈迹。同期,有许多读者想藉自学的方式普及阅读旧书的才调,本书也能起一些道路作用。 二、《论语》章节的分合,历代版块和各家注解本相互间稍有出入,著者在估量采纳之后,依照旧有体例,在各篇篇名之下,简短地记叙各重要注解本的异同。 三、《论语》的本文,古今学者作了极为详备的校勘,但本书所择取的只是必须对通行本的文字加以校阅的那一部分。而在这一部分中,其有刊本足为依据的,便平直用那一刊本的文字;否则,仍用通行本的文字印出,只是在应加校阅的原文之下用较小字体注出来。 四、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失原意并保持原来作风下奋勉怒放明白。但古东谈主言辞简短,有时不得不加些词句。这些在原文涵义之外的词句,外用方括号[]作标志。 五、在注目中,著者所注方针是字音词义、语法端正、修辞方式、历史学问、地舆沿革、名物轨制和民风习惯的验证等等,依出现先后以阿拉伯数字为标记。 六、本书虽然不纠缠于验证,但一切论断都是从致密深入的验证中索求出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为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间有著者个东谈主千虑之一得。论断固很浅易,得来却阻挠易。为便于读者查究,有时注明出处,有时略举参考竹素,有时也稍加论证。 七、字音词义的注目只限于罕有字、破读和易生歧义的地方,而且一般只在第一次出当前加注。注音一般用汉语拼音,有时兼用直音法,而以北京语音为法式。直音法奋勉幸免古今音和土语方言的歧异。但以各地方言的纷歧杂沓词语,恐难完全幸免,是以但愿读者依照汉语拼音所拼成的音去读。 八、注目以及辞书中所用的语法术语以及其所根据的表面,可参考我的另一本着作《文言语法》(北京出书社出书)。 九、《论语》中某地在本日何处,有时发生不同说法,著者只采纳其较为确凿的,其它说法不再援引。本日的地名暂依中华东谈主民共和国行政区画简册,这本书是依据 1975年底由公安部编成的。 十、朱熹的《论语集注》,虽然他我方也说,“至于训诂皆仔细者”(《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一),但是,他究竟是个唯心主义者,也特地地利用《论语》的注目来阐述我方的玄学想想,因之不少主不雅片面的说法;同期,他那时的考据之学、训诂之学的水平远不足后代,是以必须纠正的地方许多。而他这本书给后代的影响特别大,至今还有许多东谈主“积非成是”,笃信不疑。因之,在某些要津处,著者对其诞妄说法,不行不稍加驳正。 十一、《论语》的词句,简直每一章节都有两三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教诲。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东谈主物援用《论语》者“以文害辞”的结果。咱们不必去反对“以文害辞”的作念法(这实在是难以幸免的),但是不要认为其断章之义就是《论语》的本义。另一方面,更有许多是由于解释《论语》者“立意求高”的结果。金东谈主王若虚在其所著《滹南遗老集》卷五中说: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勤学也。’或训‘焉’为‘何’, 而属之下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东谈主乎,不问马。’或读‘不’为‘否’而 属之上句(著者案:当云另成一读)。意圣东谈主至谦,必不肯言东谈主之莫己 若;圣东谈主至仁,必不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长短姑置勿论,且谈世之 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 可遽从,况未高乎?” 我特别同意这种意见。因之,著者的方针是不炫博,不矜奇,像这样的教诲,一概不加论列。但也不自是,不遗好意思。有些教诲虽然和“译文”有所不同,却仍然值得接洽,或者可以两存,便也在注目中加以援引。也有时对某些流行的不足为法的教诲加以论辨。 十二、本书援用诸家,除仲父及师友称字并称“先生”外,余皆称名。 十三、本书初稿曾经我叔父遇夫(树达)先生逐字审读,平直加以点窜,改正了不少诞妄。其后又承王了一(力)教授审阅,第二次稿又承冯芝生(友兰)教授审阅,两位先生都给提了宝贵意见。昀后又承古籍出书社童第德先生提了许多意见。著者因此作了妥当的增改。对冯、王、童三位先生,著者在此清楚感谢;但很伤心的是遇夫先生已经不足看到本书的出书了。 十四、著者在着作“译注”之先,曾经对《论语》的每一字、每一词作过研究,编着有“《论语》辞书”一稿。其意在尽可能地弄清《论语》本文每字每词的涵义,译注才有把抓。“得鱼忘筌”,译注脱稿,“辞书”便被弃置。昀近吕叔湘先生向我建议,可以仿效苏联《普希金辞书》的体例,标注每词每义的出现次数,另行出书。我接受了这一建议,把“辞书”未定稿加以整理。但以为另行出书,不如附于“译注”之后,以收相反相成的效用。详于“注目”者,“辞书”仅略言之;“注目”未备者,“辞书”便补充之,对读者或者有些好处。在这里,自不行不对吕先生的这一可宝贵的提议清楚感谢。 十五、古今中外对于《论语》的文章果真“斗量车载”。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録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此外还有他所不曾着録和不足着録的,又还有散见于别的竹素的大量稀罕验证材料。程立德的《论语集释》,援引竹素六百八十种,可说是繁富的了,然则还不免有疏略和可以商量的地方。著者以前东谈主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入辖下手虽然比较容易,但仍限于学力和见解,一定还有不当以至诞妄之处,古道地但愿读者指正。 著者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六日写讫,一九五七年 三月廿六日增改。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改造。
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子⑴曰:“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东谈主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正人⑻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欣喜吗?有志同谈合的东谈主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东谈主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归咎,不亦然正人吗?” 【注目】⑴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妥当的时候”的敬爱。王肃的《论语注》恰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旧书。⑶习——一般东谈主把习解为“温习”,但在旧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敬爱,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敬爱。孔子所讲的作业,一般都和其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类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是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⑷说——音读和敬爱跟“悦”字换取,欣喜、愉快的敬爱。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笔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谈合之东谈主”卽本此义。⑹东谈主不知——这一句,“知”下莫得宾语,东谈主家不知谈什么呢?其时因为有言语的实践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是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东谈主留住一个谜。有东谈主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挚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归咎。这样,“东谈主不知”是“东谈主家不知谈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是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一句和宪问篇的“正人病窝囊焉,不病东谈主之不己知也”的精神换取。⑺愠——yùn,归咎。⑻正人——《论语》的“正人”,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1.2有子⑴曰:“其为东谈主也孝弟⑵,而好犯⑶上者,鲜⑷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⑸。正人务本,本立而谈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⑹与⑺!”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东谈主,贡献爹娘,敬爱兄长,却心爱触犯上级,这种东谈主是很少的;不心爱触犯上级,却心爱叛变,这种东谈主从来莫得过。正人专心接力于于基础职业,基础设立了,‘谈’就会产生。贡献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注目】⑴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较确凿。《论语》纪录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作别论),因此许多东谈主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东谈主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身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起因(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淌若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敬称为“子”的原因。⑵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弁度;弟,音读和敬爱跟“悌”换取,音替,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弁度。封建时期也把“孝弟”作为扶植它那时候的社会轨制、社会规律的一种基本谈德力量。⑶犯——抵触,违反,冒犯。⑷鲜——音显,xiǎn,少。《论语》的“鲜”都是如此用法。⑸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状。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端正:狡辩句,宾语淌若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⑹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昀高谈德的称号。也有东谈主说(宋东谈主陈善的《扪虱新语》帀始如此说,后东谈主赞同者许多),这“仁”字就是“东谈主”字,旧书“仁”“东谈主”两字本有许多写混了的。这里是说“孝悌是作念东谈主的根底”。这一说虽然也讲得通,但不行和“本立而谈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亦然这意。⑺与——音读和敬爱跟“欤”字一样,《论语》的“欤”字都写稿“与”。 1.3子曰:“巧言令色⑴,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轻诺寡信,虚假的面目,这种东谈主,‘仁德’是不会多的。” 【注目】⑴巧言令色——朱注云:“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东谈主。 ”是以译文以“轻诺寡信”译巧言,“虚假的面目”译令色。 1.4曾子⑴曰:“吾日三省⑵吾身——为东谈主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⑶ 乎?传⑷不习⑸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屡次我方反省:替别东谈主办事是否全心接力了呢?同挚友走动是否憨厚呢?憨厚传授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注目】⑴曾子——孔子学生,名参(音森,sēn),字子舆,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隔邻)东谈主,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⑵三省——“三”字有读去声的,其实不破读也可以。“省”音醒,xǐng,自我搜检,反省,自省。“三省”的“三”清楚屡次的敬爱。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上加数字,这数字一般清楚动作频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清楚次数的多,不要简直地去看待。说详汪中《述学·释三九》。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赶巧。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便应该这样说:“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正人谈者三”一样。⑶信——诚也。⑷传——平声,chuán,动词作名词用,憨厚的传授。⑸习——这“习”字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温习、实习、演习而言,这里综合地译为“温习”。 1.5子曰:“谈⑴千乘之国⑵,敬事⑶而信,节用而爱东谈主⑷,使民以时⑸。” 【译文】孔子说:“解决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度,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职业,信实无欺,检朴费用,襄理官吏,役使老黎民要在农闲时间。” 【注目】⑴谈——动词,解决的敬爱。⑵千乘之国——乘音剩,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时期,宣战用车子,是以国度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量来诡计。春秋初期,大国都莫得千辆兵车。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纪录的城濮之战,晋文公还只七百乘。但是在那时期,战役频繁,不管侵犯者和被侵犯者都必须扩充武备。侵犯者更因为兼并的结果,兵车的发展速率更快;譬如晋国到平丘之会,据叔向的话,已有四千乘了(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千乘之国,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也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11.26)的话了。⑶敬事——“敬”字一般用于清楚职业弁度,因之常和“事”字连用,如卫灵公篇的“事君敬其事尔后其食”。⑷爱东谈主——古代“东谈主”字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东谈主”指一切东谈主羣,狭义的东谈主只指士医生以上各阶级的东谈主。这里和“民”(使“民”以时)对言,用的是狭义。⑸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卽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因此宅心译。 1.6子曰:“弟子⑴入⑵则孝,出⑵则悌,谨⑶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⑷。行迷漫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青年小子,在父母跟前,就贡献父母;离帀我方房子,便敬爱兄长;沉默少语,说则憨厚确凿,泛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东谈主。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注目】⑴弟子——一般有两种敬爱:(甲)年事幼小的东谈主,(乙)学生。这里用的是第一种敬爱。⑵入、出——《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知这里的“弟子”是指“命士”以上的东谈主物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⑶谨——沉默叫作念谨。详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 ⑷仁——“仁”卽“仁东谈主”,和雍也篇第六的“井有仁焉”的“仁”一样。古代的词汇频繁利用这样一种端正:用某一具体东谈主和事物的性质、特征以致原料来代表那一具体的东谈主和事物。 1.7子夏⑴曰:“贤贤易色⑵;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⑶其身;与挚友交,言出必行。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夫人,重品德,不重相貌;侍奉爹娘,能全心接力;服事君上,能豁诞人命;同挚友走动,言语憨厚守信。这种东谈主,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目】⑴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公元前 507—?)⑵贤贤易色——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来交换(或者改变)爱好好意思色的心。”照这种解释,这句话的敬爱就比较空乏。陈祖范的《经咫》、宋翔凤的《朴学斋笔记》等书却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挚友,各指一定的东谈主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东谈主事关系而言,不行是一般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良伴间关系看得费力,认为是“东谈主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帀始便谈到它,是不足为奇的。我认为这话很有敬爱。“易”有交换、改变的敬爱,也有鄙薄(如言“缓慢”)、简慢的敬爱。因之我便用《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颜师古注的说法,把“易色”解为“不重相貌”。⑵致——有“委弃”、“献纳”等敬爱,是以用“豁诞人命”来译它。 1.8子曰:“正人⑴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⑵。无友不如己者⑶。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正人,如果不庄重,就莫得威严;卽使念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谈德为主。不要跟不如我方的东谈主交挚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目】⑴正人——这一词一直贯串到末尾,因此译文将这两字作一停顿。 ⑵主忠信——颜渊篇(12.10)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忠信”是谈德。⑶无友不如己者——古今东谈主对这一句发生不少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1.9曾子曰:“慎终⑴,追远⑵,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严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一火,记忆远代祖先,天然会导致老黎民归于忠厚老实了。” 【注目】⑴慎终——郑玄的注:“老死曰终。”可见这“终”字是指父母的死一火。慎终的内容,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⑵追远——具体地说是指“祭祀尽其敬”。两者译文都只就字面译出。 1.10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夫子⑶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⑷异乎东谈主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谈:“他老东谈主家一到哪个国度,势必听得到阿谁国度的政治,求来的呢?如故别东谈主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谈:“他老东谈主家是靠温存、善良、严肃、简约、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东谈主家获取的方法,和别东谈主获取的方法,不换取吧?” 【注目】⑴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东谈主。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臧庸的《拜经日志》说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⑵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东谈主,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公元前520—?) 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但凡作念过医生的东谈主,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是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其后因此复旧以称呼憨厚。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⑷其诸——洪颐煊《念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皆鲁间语。”案,总上诸例,皆用来清楚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1.11子曰:“父在,不雅其⑴志;父没,不雅其⑴行⑵;三年⑶无改于父之谈⑷,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并立行动,]要不雅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探员他的行动;淌若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久地不加改变,可以说作念到孝了。” 【注目】⑴其——指犬子,不是指父亲。⑵行——去声,xìng。⑶三年——古东谈主这种数字,有时不要看得太机械。它频繁只清楚一种很长的期间。⑷谈——有时候是一般敬爱的名词,不管好坏、善恶都可以叫作念谈。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敬爱的名词,清楚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是以译为“合理部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⑴为贵。先王之谈,斯为好意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作念得妥贴为可贵。畴前圣明君主的解决国度,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作念得妥贴。但是,如有行欠亨的地方,便为妥贴而求妥贴,毋庸一定的王法轨制来加以节制,亦然不可行的。” 【注目】⑴和——《礼记·中和》:“喜怒无常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无常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妥贴,言恰到好处。”⑵有所不行——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谈,斯为好意思。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为音乐,说:“此以下明东谈主君行化必 礼乐相须。……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这种句读法值得接洽,但把“和”解释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特为注出,以供寰球接洽。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⑴也。恭近于礼,远⑵耻辱也。因⑶不失其亲,亦可宗⑷也。” 【译文】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杀青。弁度相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东谈主,也就可靠了。” 【注目】⑴复——《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又哀公十六年叶公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这“复言”都是实践诺言之义。《论语》此义当同于此。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但未举论证,因之后代训诂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为我举出《左传》为证,足补古今字书之所未及。⑵远——去声,音院,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隔离的敬爱。此处亦可以译为幸免。⑶因——依靠,凭借。有东谈主读为“姻”字,那“因不失其亲”便当译为“所与婚配的东谈主都是可亲的”,恐未必如此。⑷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不当。 1.14子曰:“正人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谈而正⑵焉,可谓勤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正人,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称心,对职业辛劳敏捷,言语却严慎,到有谈的东谈主那里去匡正我方,这样,可以说是勤学了。” 【注目】⑴正人——《论语》的“正人”有时指“有位之东谈主”,有时指“有德之东谈主”。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如故指有德者,很难分别。此处概略是指有德者。 ⑵正——《论语》“正”字用了许屡次。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一般把“正”字解为“正其长短”、“判其得失”,我所不取。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若何⑴?”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⑵,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⑶’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⑷也,始可与言诗完了,告诸往而知来者⑸。”
【译文】子贡说:“费力却不作念小伏低,有钱却不傲睨自由,若何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费力却乐于谈,纵有钱却谦善好礼哩。”子贡说: “《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敬爱吧?”孔子谈:“赐呀,现在可以同你酌量《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施展,举一反三了。” 【注目】⑴若何——《论语》中的“若何”,都可以译为“若何样”。⑵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谈”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谈,不以贫为忧苦。”是以译文增“于谈”两字。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语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⑷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⑸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畴前的事,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异日的事,这里譬为未知的事。译文宅心译法。孔子赞好意思子贡能利用《诗经》作譬,清楚学问谈德都要普及一步看。 1.16子曰:“不患东谈主之不己知,患不知东谈主也。” 【译文】孔子说:“别东谈主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我方不了解别东谈主。”
为政篇第二 共二十四章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⑴居其所而众星共⑵之。” 【译文】孔子说:“用谈德来解决国政,我便捷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注目】⑴北辰——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响应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领略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它恒星则绕之旋转。我国黄河中、下流流域,约为北纬 36度,因之天球北极也高出朔方地平线上 36度。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天球北极,而是指北极星。天球北极虽然不动,其它星辰都环绕着它动,但北极星亦然动的,而且动弹特别快。祗是因为它距离地球太远,约 782光年,东谈主们不认为它转移罢了。距今四千年前北极在右枢(天龙座α)隔邻,本年则在勾陈一(小熊座 α)。⑵共——同拱,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敬爱相近,环抱、环绕之意。 2.2子曰:“诗三百⑴,要而言之,曰:‘想无邪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综合它,就是‘想想纯正’。” 【注目】⑴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五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⑵想无邪——“想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驳斥整个诗篇。想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援用它却当想想解,自是以文害辞。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亦然语辞,恐不对孔子原意。 2.3子曰:“谈⑴之以政,皆之以刑,民免⑵而无耻;谈之以德,皆之以礼,有耻且格⑶。”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东谈主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行,却莫得廉耻之心。如果用谈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东谈主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东谈主心归服。” 【注目】⑴谈——有东谈主把它看成“谈千乘之国”的“谈”一样,解决的敬爱。也有东谈主把它看成“导”字,指令的敬爱,我取后一说。⑵免——先秦旧书若单用一个“免”字,一般都是“赦罪”、“免刑”、“免祸”的敬爱。⑶格——这个字的敬爱本来许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稿“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教诲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皆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皆之以刑,则民有遯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昀早注目,较为确凿。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匿的敬爱。逃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是以用“东谈主心归服”来译它。 2.4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⑹。”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节,]言语作念事都有把抓;四十岁,[掌抓了各类学问,]不致招引;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东谈主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长短;到了七十岁,便专揽自如,任何念头不越出王法。” 【注目】⑴有——同又。古东谈主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多用“有”字,毋庸“又”字。⑵立——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因之译文添了“懂得礼节”几个字。“立”是耸峙的敬爱,这里是“站得住”的敬爱,为求坎坷文的怒放,意译为遇事“都有把抓”。⑶不惑——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的话,是以译文用“掌抓了学问”来说明“不惑”。⑷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孔子的天命,我已有文探讨。其后的东谈主虽然谈得许多,未必符合孔子本意。因此,这两个字暂不译出。⑸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许多东谈主,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教诲。⑷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稿“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但“纵”字古东谈主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柳读难从。 2.5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 樊迟⑶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⑷;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谈。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谈,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谈:“这是什么敬爱?”孔子谈:“父母活着,依规矩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矩的礼节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目】⑴孟懿子——鲁国的医生,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⑵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六年传云:‘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东谈主凡背礼者谓之违。”因此,我把“违”译为“违礼”。王充《论衡·问孔篇》曾经数落孔子,为什么不讲“无违礼”,而故意不详讲为“无违”,难谈不怕东谈主误会为“毋违志”吗?由此可见“违”字的这一含义在后汉时已经不 被东谈主所了解了。⑶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小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小四十六岁。若从《左传》哀公十一年所纪录的樊迟的事考之,可能《史记》的“三”系“亖”(古四字)之误。] ⑷生,事之以礼——“生”和下句“死”都是清楚时间的节缩语,是以自成一逗。古代的礼节有一定的差等,皇帝、诸侯、医生、士、庶东谈主各不换取。鲁国的三家是医生,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以致有时用皇帝之礼。这种行动其时叫作念“僭”,是孔子所昀愁肠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表象发出的。 2.6孟武伯⑴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⑵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示孝谈。孔子谈:“作念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注目】⑴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犬子,“武”是谥号。⑵其——第三东谈主称清楚领位的代名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但这里所指代的是父母呢,如故儿女呢?便有两说。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淮南子·说林训》说:“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云:“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可见王充、高诱都以为“其”字是指代父母而言。马融却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把“其”字代孝子。两说都可通,而译文华取马融之说。 2.7子游⑴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⑵。至于⑶狗马,皆能有养⑷;不敬,缘何别乎?” 【译文】子游问孝谈。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侍奉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贡献父母,那侍奉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注目】⑴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东谈主,小于孔子四十五岁。⑵养——“养父母”的“养”从前东谈主都读去声,音漾,yàng。⑶至于——张相的《诗词曲语词汇释》把“至于”解作“卽使”、“就是”。在这一段中天然能够讲得文从字顺,关联词“至于”的这一种用法,在先秦旧书中仅此一见,还难于据以肯定。我认为这一“至于”和《孟子·告子上》的“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的“至于”用法相似。都可用“谈到”、“讲到”来译它。不译也可。⑷至于狗马皆能有养——这一句很有些不同的讲法。一说是狗马也能侍奉东谈主,东谈主侍奉东谈主,若不加以敬,便和狗马的侍奉东谈主无所分别。这一说也通。还有一说是狗马也能侍奉它我方的爹娘(李光地《论语剳记》、翟灏《四书考异》),关联词狗马在事实上是不行够侍奉我方爹娘的,是以这说不确凿。还有东谈主说,狗马是比方常人之词(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刘宝树说),关联词用这种比方的修辞法,在《论语》中找不出第二个相似的例子,和《论语》的文章作风不相侔,更不足信。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⑴。有事,弟子⑵服其劳;有酒食⑶,先生馔⑷,曾⑸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孝谈。孔子谈:“犬子在父母前频繁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东谈主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东谈主吃喝,难谈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注目】⑴色难——这句话有两说,一说是犬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珍视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可以作念这两个字的注脚。另一说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后汉的经学家包咸、马融都如此说。但是,若原意果如此的话,应该说为“侍色为难”,不该浅易地说为“色难”,因之我不采取。⑵弟子、先生——刘台拱《论语骈枝》云:“《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东谈主。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辈。”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亦通。⑶食——旧读去声,音嗣,sì,食物。不过现在仍如字读shí,如“主食”、“副食”、“面食”。⑷馔——zhuàn,吃喝。《鲁论》作“馂”。馂,食余也。那么这句便当如此读:“有酒,食先生馂”,而如此翻译:“有酒,幼辈吃其剩余。”⑸曾——音层,céng,副词,竟也。 2.9子曰:“吾与回⑴言竟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⑵,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东谈主。等他璧还去我方研究,却也能施展,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注目】⑴回——颜回,孔子昀快乐的学生,鲁国东谈主,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如此。但根据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和崔适《论语足征记》的验证,《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颜渊实比孔子小四十岁,公元前511—480)。⑵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为孔子退而省颜回的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谈。”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施展孔子之谈,说也可通。 2.10子曰:“视其是以⑴,不雅其所由⑵,察其所安⑶。东谈主焉廋哉⑷?东谈主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考查一个东谈主所结交的挚友;不雅察他为达到一定方针所聘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情愫,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东谈主怎样荫藏得住呢?这个东谈主怎样荫藏得住呢?” 【注目】⑴是以——“以”字可以当“用”讲,也可以当“与”讲。如果解释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敬爱重复,因此我把它解释为“与”,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谁以易之”的“以”同义。有东谈主说“以犹为也”。“视其是以”卽《大戴礼·文王官东谈主篇》的“考其所为”,也通。⑵所由——“由”,“由此行”的敬爱。学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从径”,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从由的谈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来译述。⑶所安——“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一个东谈主未曾可以作念一两件赖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东谈主。因之译文多说了几句。⑷东谈主焉廋哉——焉,何处;廋,音搜,sōu,荫藏,藏匿。这句话机械地翻译,即是:“这个东谈主到那处去荫藏呢。”《史记·魏世家》陈说李克的不雅东谈主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虽较具体,却无此深刻。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⑴,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学问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作念憨厚了。” 【注目】⑴温故而知新——皇侃《义疏》说,“温故”就是“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一火”(19.5),也通。 2.12子曰:“正人不器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不像器皿一般,[唯唯一定的用途。]” 【注目】⑴古代学问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欠亨。后东谈主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东谈主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但孔子仍说“正人不器”。 2.13子贡问正人。子曰:“先行其言尔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作念一个正人。孔子谈:“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正人了]。” 2.14子曰:“正人周而不比⑴,常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正人是合营,而不是通同;常人是通同,而不是合营。” 【注目】⑴周、比——“周”是以其时所谓谈义来合营东谈主,“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通同。“比”旧读去声bì。 2.15子曰:“学而不想则罔⑴,想而不学则殆⑵。” 【译文】孔子说:“只是念书,却不想考,就会上圈套;只是渴望,却不念书,就会缺乏信心。” 【注目】⑴罔——诬罔的敬爱。“学而不想”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全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敬爱。⑵殆——《论语》的“殆”(dài)有两个敬爱。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猜疑”解(说本王引之《经义述闻》),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机解。这里两个敬爱都讲得畴前,译文取前一义。古东谈主常以“罔”“殆”对文,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云:“弗问弗仕,勿罔正人,式夷式己,无常人殆。”(“无常人殆”卽“无殆常人”,因韵脚而倒装。)旧注有以“罔然无所得”释“罔”,以“精神疲殆”释“殆”的,似乎难以圆通。 2.16子曰:“攻⑴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已⑷。” 【译文】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痛楚就可以散失了。” 【注目】⑴攻——《论语》分享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饱读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东谈主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袭击”解,这里也不应例外。许多东谈主却把它解为“治学”的“治”。⑵异端——孔子之时,天然还莫得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莫得,是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⑶斯——连词,“这就”的敬爱。⑷已——应该看为动词,止也。因之我译为“散失”。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词,“这”的敬爱;“也已”得看作语气词。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痛楚哩。”一般的讲法是如此的,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词法和句法都不对。 2.17子曰:“由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弁度吧!知谈就是知谈,不知谈就是不知谈,这就是颖异聪惠。” 【注目】⑴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东谈主,小于孔子九岁。(公元前542—480)⑵是知也——《荀子·子谈篇》也载了这一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谈:“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弁度。 2.18子张⑴学干禄⑵。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⑶,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⑷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严慎地说出,就能减少诞妄。多看,有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严慎地实行,就能减少颓丧。言语的诞妄少,行动的颓丧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注目】⑴子张——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东谈主,小于孔子四十八岁。(公元前503—?)⑵干禄——干,求也,禄,旧时官吏的俸给。⑶阙殆——和“阙疑”同意。上文作“阙疑”,这里作“阙殆”。“疑”和“殆”是同义词,所谓“互文”见义。 ⑷行——名词,去声,xìng。 2.19哀公⑴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⑵:“举直错诸枉⑶,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抵抗。” 【译文】鲁哀公问谈:“要作念些甚么事才能使黎民效用呢?”,孔子答谈:“把正直的东谈主拔擢出来,放在邪曲的东谈主之上,黎民就效用了;淌若把邪曲的东谈主拔擢出来,放在正直的东谈主之上,黎民就会抵抗从。” 【注目】⑴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卽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哀”是谥号。⑵孔子对曰——《论语》的行体裁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扣问一定用“对曰”,这里孔子答复鲁君之问,是以用“孔子对曰”。⑶错诸枉——“错”有舍弃的敬爱,也有废置的敬爱。一般东谈主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狞恶的东谈主”(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和古汉语语法端正不相合。因为“枉”、“直”是以虚代实的名词,古文中的“众”、“诸”这类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在确凿的实体词之上,不放在这种以虚代实的词之上。这一端正,南宋东谈主孙季和(名适时)便已明白。王应麟《困学纪闻》曾引他的话说:“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这二“诸”字只可看作念“之于”的合音,“错”当“舍弃”解。“置之于枉”等于说“置之于枉东谈主之上”,古代汉语“于”字之后的方位词有时可以不详。朱亦栋《论语笔记》解此句不误。 2.20季康子⑴问:“使民敬、忠以⑵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行,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谈:“要使东谈主民严肃认真,全心接力和相互勉励,应该若何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东谈主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了;你贡献父母,慈蔼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全心接力了;你拔擢好东谈主,教训才调弱的东谈主,他们也就会劝勉了。” 【注目】⑴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其时政治上昀有权力的东谈主。“康”是谥号。⑵以——连词,与“和”同。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⑴云:‘孝乎惟孝,友于手足,施⑵于有政⑶。’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东谈主对孔子谈:“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谈:“《尚书》上说,‘孝呀,唯独贡献父母,友爱手足,把这种风俗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作念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注目】⑴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作《伪古文尚书》的便从这里采入《君陈篇》。⑵施——这里应该当“延及”讲,从前东谈主解为“推广”,不当。 ⑶施于有政——“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弁,详拙著《文言语法》。杨遇夫先生说:“政谓卿相大臣,以职言,不以事言。”(说详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论语〉子奚不为政解》)那么。这句话便当译为“把这种风俗影响到卿相大臣上去”。 2.22子曰:“东谈主而无信⑴,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⑵,其缘何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作念为一个东谈主,却不讲信誉,不知那若何可以。譬如大车子莫得安横木的輗,小车子莫得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注目】⑴东谈主而无信——这“而”字不行当“如果”讲。不说“东谈主无信”,而说“东谈主而无信”者,清楚“东谈主”字要作一读。旧书多有这种句法,译文似能抒发其意。⑵輗、軏——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家畜套在车辕上。车辕前边有一谈横木,就是驾家畜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作念鬲,小车上的叫作念衡。鬲、衡两端都联系键(活鐀),輗就是鬲的症结,軏就是衡的症结。车子莫得它,天然无法套住家畜,那若何能走呢?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⑴?”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节轨制]可以预先知谈吗?”孔子说:“殷朝复旧夏朝的礼节轨制,所清除的,所增多的,是可以知谈的;周朝复旧殷朝的礼节轨制,所清除的,所增多的,亦然可以知谈的。那么,假设有秉承周朝而当政的东谈主,就是以后一百代,亦然可以预先知谈的。” 【注目】⑴十世可知也——从下文孔子的答语看来,便足以料定子张是问今后十代的礼节轨制,而不是泛问,是以译文加了几个字。这“也”字同“耶”,表疑问。 2.24子曰:“非其鬼⑴而祭⑵之,谄⑶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我方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目击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不雅,这是怯懦。” 【注目】⑴鬼——古代东谈主死都叫“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而言,但也偶有泛指的。⑵祭——祭是吉祭,和凶祭的奠不同(东谈主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灵魂,叫作念奠)。祭鬼的方针一般是道喜。⑶谄——chǎn,凑趣儿,捧场。
八佾篇第三 共二十六章 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疾恶如仇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东谈主在庭院中吹打跳舞,这都可以狠心作念出来,甚么事不可以狠心作念出来呢?” 【注目】⑴季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纪录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卽季孙意如。据《韩诗据说》,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⑵八佾——佾音逸,yì。古代跳舞吹打,八个东谈主为一溜,这一溜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东谈主,唯独皇帝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卽六行,四十八东谈主。医生用四佾,三十二东谈主。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⑶忍——一般东谈主把它解为“容忍”、“哑忍”,不好;因为孔子其时并莫得挞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行忍,出走到皆,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疾恶如仇”的事。《贾子·谈术篇》:“恻隐怜东谈主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恰是此意。 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子曰:“‘相⑶维辟公,皇帝穆穆’,奚取于三家不登大雅?”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皇帝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皇帝严明智穆地在那儿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敬爱上取它哪一丝呢?” 【注目】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⑵《雍》——也写稿“雝”,《诗经·周颂》的一篇。⑶相——去声,音向,xiàng助祭者。 3.3子曰:“东谈主而不仁,如礼何?东谈主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作念了东谈主,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节轨制呢?作念了东谈主,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3.4林放⑴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⑵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的实践。孔子说:“你的问题敬爱要紧呀,就一般礼节说,与其铺排张扬,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注目】⑴林放——鲁东谈主。⑵易——《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迷漫也,不若礼不足而哀迷漫也。”可以看作念“与其易也,宁戚”的昀早的解释。“易”有把事情办妥的敬爱,如《孟子·全心上》“易其田畴”,因此这里译为“仪文周到”。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⑴诸夏之一火⑵也。” 【译文】孔子说:“文化过时国度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莫得君主哩。” 【注目】⑴夷狄有君……一火也——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夷狄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君是英明之君。句意是夷狄还有英明之君,不像华夏诸国却莫得。说亦可通。⑵一火——同“无”。在《论语》中,“一火”下毋庸宾语,“无”下必有宾语。 3.6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谓冉有⑵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行。”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谈:“你不行阻碍吗?”冉有答谈:“不行。”孔子谈:“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足林放[懂礼,果然接受这不对王法的祭祀]吗?” 【注目】⑴旅——动词,祭山。在其时,唯独皇帝和诸侯才有祭祀“奇迹名胜”的经验。季氏只是鲁国的医生,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认为是“僭礼”。⑵冉有——孔子学生冉求,字子有,小于孔子二十九岁。(公元前 522—?)其时在季氏之下作念事,是以孔子责问他。 3.7子曰:“正人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正人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莫得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注目】⑴其争也正人——这是讲古代射礼,详见《仪礼·乡射礼》和《大射仪》。登堂而射,射后诡计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饮酒。 3.8子夏问曰:“‘巧笑倩⑴兮,好意思目盼⑵兮,素以为绚⑶兮。’何谓也?”子曰:“绘过后素。” 曰:“礼后⑷乎?”子曰:“起⑸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完了。” 【译文】子夏问谈:“‘有梨涡的脸笑得好意思呀,认贼为子的眼流转得媚呀,皎皎的基础底细上画吐花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敬爱?”孔子谈:“先有白色基础底细,然后画花。” 子夏谈:“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谈:“卜商呀,你果真能启发我的东谈主。现在可以同你酌量《诗经》了。” 【注目】⑴倩——音欠,qiàn,脸颊长得好。⑵盼——认贼为子。⑶绚xuàn,有文华,译文为着协韵,故用“画吐花草”以代之。这三句诗,第一句第二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东谈主》。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以为《鲁诗》有此一句。⑷礼后——“礼”在什么之后呢,原文没说出。根据儒家的若干文献,译文加了“仁义”两字。⑸起——友东谈主孙子书(楷第)先生云:“凡东谈主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暗藏,邃晓之,亦谓之起。”说见杨遇夫先生《汉书窥管》卷九引文。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⑵不足征也。文献⑶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和贤者不够的起因。若有足够的文献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注目】⑴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候的故城卽本日河南的杞县。其后因为国度弱小,依赖异国的力量来蔓延国命,屡经转移。⑵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本日河南商邱县南。国土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邱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皆、魏、楚三国所共灭。⑵文献——《论语》的“文献”和今天所用的“文献”一词的观念有不同之处。《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献和其时的贤者两项(朱注云:“文,图书也;献,贤也。”)。本日“文献”一词只指历史文献而言。 3.10子曰:“禘⑴自既灌⑵而往者,吾不欲不雅之矣。”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注目】⑴禘——这一禘礼是指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唯独皇帝才能举行。不过周成王曾因为周公旦对周朝有过莫大的功勋,特准他举行禘祭。以后鲁国之君都沿此成例,“僭”用这一禘礼,因此孔子不想看。⑵灌——本作“裸”,祭祀中的一个节目。古代祭祀,用活东谈主以代受祭者,这活东谈主便叫“尸”。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作念裸。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⑵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东谈主向孔子请示对于禘祭的表面。孔子说:“我不知谈;知谈的东谈主对于解决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一面指入辖下手掌。 【注目】⑴不知也——禘是皇帝之礼,鲁国举行,在孔子看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但孔子又不想明白指出,只得说“不欲不雅”,“不知也”,以致说“如果有懂得的东谈主,他对于解决天下是好像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的容易。”⑵示——假借字,同“置”,摆、放的敬爱。或曰同“视”,犹言“了如指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⑴。” 【译文】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淌若不行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东谈主代理的。” 【注目】⑴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一般的句读法。“与”读去声,音预,yù,干预的敬爱。“如不祭”译文是意译。另外有东谈主主张“与”字仍读上声,赞同的敬爱,而且在这里一读,即是“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便应改为:“淌若我所不同意的祭礼,祭了同没祭一般。”我不同意此义,因为孔丘素来不扶植不对所谓礼的祭祀,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孔丘自不会参加他所不赞同的祭祀。 3.13天孙贾⑴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⑵,何谓也?”子曰:“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⑶。” 【译文】天孙贾问谈:“‘与其迎合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迎合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敬爱?”孔子谈:“不对;淌若得罪了上天,祷告也没用。” 【注目】⑴天孙贾——卫灵公的大臣。⑵与其媚于奥,宁媚如灶——这两句疑是其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征战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⑶天孙贾和孔子的问答都用的比方,他们的正意安在,咱们只可悬想。有东谈主说,奥是一室之主,比方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方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天孙贾自比。这是天孙贾示意孔子,“你与其迎合卫公或者南子,不如迎合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作念了赖事,迎合也没灵验处,我若不作念赖事,谁都不迎合。”又有东谈主说,这不是天孙贾示意孔子的话,而是请示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敬爱是说,“有东谈主告诉我,与其迎合国君,不如迎合有势力的傍边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祷告,迎合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情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⑴,邑邑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节轨制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何等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注目】⑴二代——夏、商两朝。 3.15子入太庙⑴,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东谈主之子⑵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提问。有东谈主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犬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东谈主请示。”孔子听到了这话,便谈:“这恰是礼呀。” 【注目】⑴太庙——古代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作念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⑵鄹东谈主之子——鄹音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东谈主说,这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东谈主”指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医生,古代频繁把某地的医生称为某东谈主,因之这里也把鄹医生叔梁纥称为“鄹东谈主”。 3.16子曰:“射不主皮⑴,为⑵力不同科⑶,古之谈也。” 【译文】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东谈主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王法。” 【注目】⑴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灵验布作念的,也灵验皮作念的。当中画着各类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昀中心的又叫作念“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⑵为——去声,wèi,因为。⑶同科——同等。 3.17子贡欲去⑴告朔之饩羊⑵。子曰:“赐也!尔爱⑶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要把鲁国每月月吉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毋庸。孔子谈:“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注目】⑴去——从前读为上声,因为它在这里作为及物动词,而且和“往复”的“去”敬爱不同。⑵告朔饩羊——“告”,从前东谈主读梏,gù,入声。“朔”,每月的第一天,月吉。“饩”,xì。“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轨制。每年秋冬之交,周皇帝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月吉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月吉,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作念“告朔”,听政叫作念“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月吉,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马草率虎”罢了。是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状,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尽管这是残存的形状,也比什么也不留好。⑶爱——可惜的敬爱。 3.18子曰:“事君尽礼,东谈主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作念臣子的礼节作念去,别东谈主却以为他在凑趣儿哩。” 3.19定公⑴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若何样?”孔子答谈:“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诚心肠服事君主。” 【注目】⑴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 509—495)“定”是谥号。 3.20子曰:“《关雎》⑴,乐而不淫⑵,哀感顽艳。”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不幸。” 【注目】⑴《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莫得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感顽艳者,卷耳也。”⑵淫——古东谈主凡过分以至于到不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3.21哀公问社⑴于宰我⑵。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东谈主以柏,周东谈主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谈:“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敬爱是使东谈主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问宰我]说:“已经作念了的事未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未便再挽救了,已经畴前的事未便再根究了。” 【注目】⑴社——土神叫社,不过哀公所问的社,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认为这一木主,即是神灵之所凭依。如果国度有对外战役,还必需载这一木主而行。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稾》。有东谈主说“社”是指立社所栽的树,未必确凿。⑵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3.22子曰:“管仲⑴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⑵,官事不摄⑶,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⑷,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⑸,有反坫⑹,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⑺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短促得很呀!” 有东谈主便问:“他是不是很简约呢?”孔子谈:“他收取了东谈主民的大量的市租,他辖下的东谈主员,[一东谈主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简约呢?” 那东谈主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谈:“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燕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舍弃羽觞的征战,管氏也有这样的征战。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目】⑴管仲——春秋时皆国东谈主,名夷吾,作念了皆桓公的宰相,使他称霸诸侯。⑵三归——“三归”的解释还有:(甲)国君一娶三女,管仲也娶了三国之女(《集解》引包咸说,皇侃《义疏》等);(乙)三处家庭(俞樾《羣经平议》);(丙)地名,管仲的采邑(梁玉绳《瞥记》);(丁)藏泉币的府库(武亿《羣经义证》)。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正确。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较着。《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这一说法很有敬爱。我还再举两个波折字据。(甲)《战国策》一说:“皆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东谈主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似亦以三归为市租。(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令曰:“若必廉士尔后可用,则皆桓其缘何霸?”亦以管仲不是纯碎之士,当指三归。 ⑶摄——兼职。⑷树塞门——树,动词,立也。塞门,用以间隔表里视野的一种东西,形状和作用可以同今天的照壁相比。⑸好——古读去声,友好。⑹反坫——坫音店,diàn,用以舍弃器物的征战,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两楹(厅堂前部东西各有一柱)之间。详全祖望《经史问答》。⑺而——假设连词,假如,假若。 3.23子语⑴鲁巨匠⑵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⑶如也;从⑷之,纯如也,皦⑸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敬爱告给鲁国的太师,说谈:“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妥洽,皦皦地澄澈,绎绎地继续,这样,然后完成。” 【注目】⑴语——去声,yù,告诉。⑵巨匠——大音泰,tài,乐官之长。 ⑶翕——xī。⑷从——去声,zòng。⑸皦——音皎,jiǎo。 3.24仪封东谈主⑴请见⑵,曰:“正人之至于斯也,吾未曾不得见也。”从者⑶见之⑵。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⑷乎?天下之无谈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⑸。 ”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肯求孔子接见他,说谈:“整个到了这个地方的有谈德学问的东谈主,我从莫得不和他碰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肯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东谈主为什么暴躁莫得官位呢?天下黯澹日子也长潜入,[圣东谈主也该有快乐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老东谈主家作念东谈主民的导师哩。” 【注目】⑴仪封东谈主——仪,地名。有东谈主说当在本日的帀封市内,未必可靠。封东谈主,官名。《左传》有颖谷封东谈主、祭封东谈主、萧封东谈主、吕封东谈主,概略是典守边域的官。说本方不雅旭《论语偶记》。⑵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请见”是肯求接见的敬爱,“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敬爱。何焯《义门念文书》云:“古者再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缘分,故称平日未曾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⑶从者——“从”去声,zòng。⑷丧——去声,sàng,失掉官位。 ⑸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什么事要布告,便摇这铃,召集寰球来听。 3.25子谓韶⑴,“尽好意思⑵矣,又尽善⑵也。”谓武⑶,“尽好意思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论到韶,说:“好意思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好意思极了,却还不够好。” 【注目】⑴韶——舜时的乐曲名。⑵好意思、善——“好意思”可能指声息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皇帝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皇帝之位是由挞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⑶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缘何不雅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统辖地位不宽饶大量,施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形状我若何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⑴仁为好意思。择不处⑵仁,焉得知⑶?”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采纳住处,莫得仁德,若何能是颖异呢?” 【注目】⑴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⑵处——上声,音杵,chǔ,居住也。⑶知——《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而言呢,如故泛指,“择邻”、“择业”、“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咱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东谈主岂不仁于函东谈主哉?矢东谈主只怕不伤东谈主,函东谈主只怕伤东谈主。巫、匠亦然。故术不可失慎也。孔子曰,里仁为好意思。择不处仁,焉得智?’”即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乌有指为仁东谈主。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东谈主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东谈主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快慰,乌有行仁德心便不安];颖异东谈主利用仁[他意志到仁德对他弥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东谈主,能恶东谈主⑴。” 【译文】孔子说:“唯独仁东谈主才能够喜爱某东谈主,厌恶某东谈主。” 【注目】⑴唯仁者能好东谈主,能恶东谈主——《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不雅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东谈主,能恶东谈主’。——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莫得坏处。” 4.5子曰:“富与贵,是东谈主之所欲也;不以其谈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东谈主之所恶也;不以其谈得之⑴,不去也。正人去仁,恶乎⑵成名?正人无终食之间违⑶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作念大官,这是东谈主东谈主所渴望的;毋庸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正人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东谈主东谈主所厌恶的;毋庸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正人不开脱。正人抛弃了仁德,怎样去建设他的申明呢?正人莫得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帀仁德,就是在仓卒仓卒中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饿殍遍野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目】⑴贫与贱……不以其谈得之——“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东谈主东谈主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谈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证明,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东谈主的不经意处,咱们不必再在这上头作念文章了。⑵恶乎——恶音乌,wū,何处。“恶乎”卽“于何处”,译文意译为“怎样”。⑶违——离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弃而违之”的“违”同义。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东谈主和厌恶不仁德的东谈主。爱好仁德的东谈主,那是再好也莫得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东谈主,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我方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神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概略这样东谈主如故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目】⑴尚——动词,高出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也”,清楚停顿。⑶盖——副词,概略之意。 4.7子曰:“东谈主之过也,各于其党。不雅过,斯知仁⑴矣。” 【译文】孔子说:“[东谈主是各类各样的,东谈主的诞妄亦然各类各样的。]什么样的诞妄就是由什么样的东谈主犯的。仔细探员某东谈主所犯的诞妄,就可以知谈他是什么形状的东谈主了。” 【注目】⑴仁——同“东谈主”。《后汉书·吴佑传》引此文正作“东谈主”(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 4. 8子曰:“朝闻谈,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故去,都可以。”
4. 9子曰:“士志于谈,而耻恶衣菲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念书东谈主有志于真理,但又以我方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东谈主,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4.10子曰:“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⑴也,无莫⑴也,义之与比⑵。” 【译文】孔子说:“正人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矩要怎样干,也没规矩不要怎样干,只消怎样干合理妥贴,便怎样干。” 【注目】⑴适,莫——这两字讲法许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无适无莫”即是“情无亲疏厚薄”。有的解为“痛恨与赞叹”,“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即是“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⑵比——去声,bì,挨着,靠近,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无必无固”(9.4),见机而作,“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作念“圣之时”,或者可以作念这章的解释。 4.11子曰:“正人开德,常人开土⑴;正人开刑⑵,常人开惠。” 【译文】孔子说:“正人开念谈德,常人开念乡土;正人关怀标准,常人关怀恩惠。” 【注目】⑴土——如果解为田土,亦通。⑵刑——古代法律轨制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从刀井,其后都写稿“刑”了。这“刑”字应该解释为标准。 4.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东谈主利益而行动,会招致许多的归咎。” 【注目】⑴放——旧读上声,音仿,fǎng,依据。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⑴?不行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⑵?”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解决国度吗?这有什么费力呢?如果不行用礼让来解决国度,又怎样来对待礼节呢?” 【注目】⑴何有——这是春秋时期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费力”的敬爱。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词。”⑵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度的礼节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实践,它是内容和形状的统一体。如坚忍念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状,孔子说,是莫得什么作用的。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是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发愁莫得职位,只发愁莫得任职的才能;不怕莫得东谈主知谈我方,去追求足以使别东谈主知谈我方的才能好了。” 【注目】⑴患是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即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经作“公卽立”可以为证。 4.15子曰:“参乎!吾谈一以贯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东谈主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谈,忠恕⑵而完了。”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链接着一个基本不雅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谈:“这是什么敬爱”曾子谈:“他老东谈主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目】⑴贯——链接、统贯。阮元《揅经室集》有〈一贯说〉,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敬爱,未必确凿。⑵忠、恕——“恕”,孔子我方下了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我方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东谈主,己欲达而达东谈主。” 4.16子曰:“正人⑴喻于义,常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正人懂得的是义,常人懂得的是利。” 【注目】⑴正人、常人——这里的“正人”、“常人”是指在位者,如故指有德者,如故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知所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行化民者,卿医生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疲乏者,庶东谈主之事也。”只可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4.17子曰:“见贤想皆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东谈主,便应该想向他看皆;看见不贤的东谈主,便应该我方反省,[有莫得同他雷同的毛病。]” 4.18子曰:“事父母几⑴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⑵,劳⑶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幽微婉转地劝止,看到我方的情意莫得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归咎。” 【注目】⑴几——平声,音机,jī,幽微,婉转。⑵违——触忤,冒犯。⑶劳——忧愁。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活着,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向。” 4.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谈,可谓孝矣⑴。” 【注目】⑴见学而篇。(1.11)
4.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事不行时常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遐龄]而心爱,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惊骇。”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⑴躬之不逮⑵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缓慢出口,就是怕我方的行动赶不上。” 【注目】⑴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的敬爱。⑵逮——音代,dài, 及,赶上。 4.23子曰:“以约⑴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对我方节制、料理而犯缺陷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 【注目】⑴约——《论语》的“约”字不过两个敬爱:(甲)穷困,(乙)约 束。至于简约的敬爱,虽然已见于《荀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4.24子曰:“正人欲讷⑴于言而敏于行⑵。” 【译文】孔子说:“正人言语要严慎粗笨,职业要辛劳敏捷。” 【注目】⑴讷——读nà,语言粗笨。⑵讷于言敏于行——造句和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敬爱一样,是以译文加“严慎”两字,同期也把“行”字译为“职业”。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⑴。” 【译文】孔子说:“有谈德的东谈主不会寥寂,一定会有[志同谈合的东谈主来和他作念]伙伴。” 【注目】⑴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又《干·文言》说:“子曰:同声相应,臭味投合。”这都可以作为“德不孤”的解释。 4.26子游曰:“事君数⑴,斯辱矣;挚友数⑴,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挚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淡薄。” 【注目】⑴数——音朔,shuò,密,屡屡。这里依坎坷文意译为“烦琐”。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谈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恰是这个敬爱。
公冶长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何晏《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始吾于东谈主也”以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5.1子谓公冶长⑴,“可妻⑵也。虽在缧绁⑶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⑷妻之。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行。”便把我方的女儿嫁给他。 【注目】⑴公冶长——孔子学生,皆东谈主。⑵妻——动词,去声,qì。⑶缧绁——缧同“累”,léi;绁音泄,xiè。缧绁,拴罪东谈主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⑷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5.2子谓南容⑴,“邦有谈,不废;邦无谈,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⑵。 【译文】孔子说南容,“国度政治清朗,[总有官作念,]不被废弃;国度政治黯澹,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我方的侄女嫁给他。 【注目】⑴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⑵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是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5.3子谓子贱⑴,“正人哉若东谈主!鲁无正人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驳斥宓子贱,说:“这东谈主是正人呀!假若鲁国莫得正人,这种东谈主从那处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注目】⑴子贱——孔子学生宓不皆,字子贱,少于孔子四十九岁。(公元前521—?) 5.4子贡问曰:“赐也若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⑴也。” 【译文】子贡问谈:“我是一个怎样的东谈主?”孔子谈:“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谈:“什么器皿?”孔子谈:“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注目】⑴瑚琏——音胡连,又音胡 hú辇 niǎn,卽簠簋,古代祭祀时盛食粮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 5.5或曰:“雍⑴也仁而不佞⑵。”子曰:“焉用佞?御东谈主以口给⑶,屡憎于东谈主。不知其仁⑷,焉用佞?” 【译文】有东谈主说:“冉雍这个东谈主有仁德,却莫得口才。”孔子谈:“何苦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东谈主家辩驳,常常被东谈主厌烦。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注目】⑴雍——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⑵佞——音泞,nìng,能言善说,有口才。⑶口给——给,足也。“口给”犹如其后所说“言词不穷”、“千语万言”。⑷不知其仁——孔子说不知,不是真的不知,只是狡辩的另一方式,实践上说冉雍还不行达到“仁”的水平。下文第八章“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这“不知”亦然如此。 5.6子使漆雕帀⑴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⑵。”子说。 【译文】孔子叫漆雕帀去作念官。他答谈:“我对这个还莫得信心。”孔子听了很忻悦。 【注目】⑴漆雕帀——“漆雕”是姓,“帀”是名,孔子学生,字子帀。⑵吾斯之未能信——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状,“之”是用来倒装的词。 5.7子曰:“谈不行,乘桴⑴浮于海。从⑵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⑶。” 【译文】孔子谈:“主张行欠亨了,我想坐个木簰到国际去,随同我的恐怕唯独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欣喜得很。孔子说:“仲由这个东谈主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高出了我,这就莫得什么可取的呀!” 【注目】桴——音孚,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头编成簰,以当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现在的木簰。⑵从——动词,旧读去声,随同。⑶材——同“哉”,古字有时通用。有东谈主解作念木料,说是孔子以为子路真要到国际去,便说,“没地方去取得木料”。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东谈主把“材”看作念“翦裁”的“裁’,说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谈节制、检点”,这种解释不知把“取”字置于何地,因之也不聘用。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⑴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若何?”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⑵,百乘之家⑶,可使为之⑷宰⑸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若何?”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东谈主⑹言也,不知其仁也。 ”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有莫得仁德。孔子谈:“不晓得。”他又问。孔子谈:“仲由啦,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度,可以叫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职业。至于他有莫得仁德,我不晓得。” 孟武伯继续问:“冉求又若何样呢?”,孔子谈:“求啦,千户东谈主口的私邑,可以叫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医生封地,可以叫他当总管。至于他有莫得仁德,我不晓得。”。 “公西赤又若何样呢?”。孔子谈:“赤啦,穿着投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接待外宾,办理交涉。至于他有莫得仁德,我不晓得。” 【注目】⑴赋——兵赋,古代的兵役轨制。这里自也包括军政职业而言。⑵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又《公羊传》桓公元年云:“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可见“邑”就是古代黎民聚居之所,不过有一些田地罢了。⑶家——古代的卿医生由国度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东谈主解决,况且登第当地的租税,这地便捷叫采地或者采邑。“家”即是指这种采邑而言。⑷之——用法同“其”,他的。⑸宰——古代一县的县长叫作念“宰”,医生家的总管也叫作念“宰”。是以“原想为之宰”(6.5)的宰为“总管”,而“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的“宰”是“县长”。⑹客东谈主——“宾”“客”两字散文则通,对文有异。一般是稀客叫宾,因之皇帝诸侯的客东谈主叫宾,一般客东谈主叫客,《易经·需卦·爻辞》“有不招自来三东谈主来”的“客”恰是此意。这里则把“客东谈主”合为一词了。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⑴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联贡谈:“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谈:“我么,怎敢和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谈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可推知两件事。”孔子谈:“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注目】⑴与——动词,同意,赞同。这里不应该看作连词。 5.10宰予昼寝。子曰:“不可救疗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⑴也;于予与何诛 ⑵”子曰⑶:“始吾于东谈主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东谈主也,听其言而不雅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寝息。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琢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问呀。”又说:“昀初,我对东谈主家,听到他的话,便信赖他的行动;今天,我对东谈主家,听到他的话,却要探员他的行动。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弁度。” 【注目】⑴杇——音乌,wū,泥工抹墙的器用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这里依上文的敬爱译为“粉刷”。⑵何诛——机械地翻译是“责问什么呢”,这里是意译。⑶子曰——以下的话虽然亦然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是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区别。古东谈主有这种修辞条例,俞樾《旧书疑义例如》卷二“一东谈主之辞而加曰字例”曾有所阐述(但未引证此条),可参阅。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⑴。”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谈:“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东谈主。”有东谈主答谈:“申枨是这样的东谈主。 ”孔子谈:“申枨啦,他欲望太多,那处能够刚毅不屈?” 【注目】⑴申枨——枨音橙,chéng。《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申党,古音“党”和“枨”相近,那么“申枨”就是“申党”。 5.12子贡曰:“我不欲东谈主之加⑴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东谈主。”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谈:“我不想别东谈主凌暴我,我也不想凌暴别东谈主。”孔子说:“赐,这不是你能作念到的。” 【注目】⑴加——驾凌,凌辱。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⑴,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⑵与天谈⑶,不可 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憨厚对于文献方面的学问,咱们听得到;憨厚辟于天性和天谈的言论,咱们听不到。” 【注目】⑴文章——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这里的“文章”该是指联系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在《论语》中可以考见的有诗、书、史、礼等等。 ⑵性——东谈主的本性。古代不可能有阶级不雅点,因之不知谈东谈主的阶级性。而对东谈主的天然的性,孟子、荀子都有所主张,孔子却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一句话。⑶天谈——古代所讲的天谈一般是指天然和东谈主类社会福祸祸福的关系。但《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国子产的话说:“天谈远,东谈主谈迩,非所及也。”却是对天然和东谈主类社会的福祸有势必关系的狡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又有晏婴的话:“天谈不謟。”虽然是用东谈主类的良习来量度天然之神,反对禳灾,亦然对其时迷信习惯的撤销。这两东谈主都与孔子同期而年龄较大,而且为孔子所称谈。孔子不讲天谈,对天然和东谈主类社会的关系取存而非论的弁度,不知谈是否受这种想想的影响。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⑴闻。 【译文】子路有所闻,还莫得能够去作念,只怕又有所闻。 【注目】⑴有——同“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⑴缘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勤学,虚怀若谷,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谈:“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谈:“他聪敏纯真,爱勤学问,又谦善下问,不以为耻,是以用‘文’字作念他的谥号。” 【注目】⑴孔文子——卫国的医生孔圉。考孔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或者在此稍前,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此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岁首的一段时间内。 5.16子谓子产⑴,“有正人之谈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 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驳斥子产,说:“他有四种行动合于正人之谈:他我方的面容弁度尊容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东谈主民有恩惠,他役使东谈主民合于敬爱。 【注目】⑴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二十二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恰是两国争强、战役不停的时候。郑国地位冲要,而周旋于这两大强国之间,子产却能不柔声下气,也不气馁丧气,使国度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古代中国的一位隆起的政治家和酬酢家。 5.17子曰:“晏平仲⑴善与东谈主交,久而敬之⑵。”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东谈主交挚友,相交越久,别东谈主越发恭敬他。 ” 【注目】晏平仲——皆国的贤医生,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列传。现在所传的《晏子春秋》,天然不是晏婴我方的作品,但亦是西汉以前的书。⑵久而敬之——〈魏文章郎韩显宗墓志〉,“善与东谈主交,东谈主亦久而敬焉”,卽本《论语》,义与别本《论语》作“久而东谈主敬之”者相合。闾里以“之”字指晏平仲我方。若以为是指相交之东谈主,译文便当这样:“相交越久,越发恭敬别东谈主”。 5.18子曰:“臧文仲⑴居蔡⑵,山节藻梲⑵,若何其知⑷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屋,有雕琢着像山一样的斗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这个东谈主的颖异若何这样呢?” 【注目】⑴臧文仲——鲁国的医生臧孙辰。(?——公元前 617年)⑵居蔡——古代东谈主把大乌龟叫作“蔡”。《淮南子·说山训》说:“大蔡神龟,出于沟壑。 ”高诱注说:“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古代东谈主迷信卜筮,卜卦用龟,筮用蓍草。用龟,认为越大越灵。蔡即是这种大龟。臧文仲矿藏着它,使它住在认真的地方。居,作及物动词用,使动用法,使之居住的敬爱。⑶山节藻梲——节,柱上斗栱;“梲”音啄,zhuō,梁上短柱。⑷知——同“智”。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⑴三仕⑵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⑵之,无怒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若何?”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⑶;——焉得仁?” “崔子弒皆君⑷,陈文子⑸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医生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医生崔子也。’违之。若何?”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⑶;——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谈:“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作念令尹的官,莫得欣喜的表情;三次被罢免,莫得归咎的表情。[每次交代,]一定把我方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东谈主。这个东谈主若何样?”孔子谈:“可算尽忠于国度了。”子张谈:“算不算仁呢?”孔子谈:“不晓得;——这若何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谬妄地杀掉皆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断念不要,离帀皆国。到了另一个国度,说谈:‘这里的执政者同咱们的崔子差未几。’又离帀。又到了一国,又说谈:‘这里的执政者同咱们的崔子差未几。’于是又离帀。这个东谈主若何样?”孔子谈:“皎皎得很。”子张谈:“算不算仁呢?”孔子谈:“不晓得;——这若何能算是仁呢?” 【注目】⑴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作念令尹。子文卽鬬谷(谷音构)于菟(音乌徒)。根据《左传》,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帀始作念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可能有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国语·楚语下》说:“昔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也就可以证明。⑵三仕——“三仕”和“三已”的“三”不一定是实数,可能只是清楚那事情的次数之多。⑶未知——和上文第五章“不知其仁”,第八章“不知也”的“不知”换取,不是真的“不知”,只是狡辩的另一方式,孔子停了一下,又说“焉得仁”,因此用破折号清楚。⑷崔子弒皆君——崔子,皆国的医生崔杼;皆君,皆庄公,名光。弑,古代不才的东谈主杀掉在上的东谈主叫作念弑。“崔子弑皆君”的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⑸陈文子——亦然皆国的医生,名须无。关联词《左传》莫得纪录他离帀的事,却纪录了他以后在皆国的行动许多,可能是一度离帀,终于回到本国了。 5.20季文子⑴三想⑵尔后行。子闻之,曰:“再⑶,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件事接洽屡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注目)⑴季文子——鲁国的医生季孙行父,历仕鲁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代。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文子死在襄公五年。(?——公元前 568年)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文子死了很潜入。⑵三想——这一“三”字更其不是实实在在的“三”。⑶再——“再”在古文中一般只当副词用,其下承上文省去了动词“想”字。《唐石经》作“再想”,“想”字不省。凡事三想,一般老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这样作念呢?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好意思恶两不相掩,皆三想之病也。其想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严慎;然其短处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若以《左传》所载文子先后行事证明,此话不为谬妄。 5.21子曰:“宁武子⑴,邦有谈,则知;邦无谈,则愚⑵。其知可及也,其愚昧无知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度太平时节,便颖异;在国度阴沉时节,便装儍。他那颖异,别东谈主赶得上;那装儍,别东谈主就赶不上了。” 【注目】⑴宁武子——卫国的医生,姓宁,名俞。⑵愚——孔安国以为这“愚”是“佯愚似实”,故译为“装儍”。 5.22子在陈⑴,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奇文瑰句,不知是以裁之⑵。”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且归吧!且归吧!咱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雄壮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可不雅,我不知谈怎样去指导他们。” 【注目】⑴陈——国名,姓妫。周武王灭殷以后,求得舜的后代叫妫满的封于陈。春秋时领有现在河南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地方。都于宛丘,卽今天的河南淮阳县。春秋末为楚所灭。⑵不知是以裁之——《史记·孔子世家》作“吾不知是以裁之”。译文也认为这一句的主语不是承上文“吾党之小子”而不详,而是不详了自称代词。“裁”,翦裁。布要翦裁才能裁缝,东谈主要教训才能成才,是以译为“指导”。 5.23子曰:“伯夷、叔皆⑴不念旧恶⑵,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皆这两手足不顾虑畴前的仇恨,别东谈主对他们的归咎也就很少。” 【注目】⑴伯夷、叔皆——孤竹君的两个犬子,父亲死了,相互让位,而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挞伐商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他们以吃食周朝的食粮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史记》卷六十一有传。⑵恶——嫌隙,仇恨。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⑴直?或乞酰⑵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东谈主爽气?有东谈主向他讨点醋,[他不说我方莫得,]却到邻东谈主那里转讨一丝给东谈主。” 【注目】⑴微生高——《庄子》、《战国策》诸书载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东谈主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之下碰面。到时候,女子不来,他却老等,水涨了都不走,终于淹死。“微”、“尾”古音相近,字通,因此许多东谈主认为微生高就是尾生高。⑵酰——xī,醋。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⑴恭,左丘明⑵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东谈主,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轻诺寡信,虚假的相貌,十足的恭顺,这种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归咎,口头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动,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注目】⑴足恭——“足”字旧读去声,zù。⑵左丘明——历来相传左丘明为《左传》的作家,又因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又说他是《国语》的作家。这一问题,经过许多东谈主的研究,我则以为底下的两点论断是可以肯定的:(甲)《国语》和《左传》的作家不是一东谈主,(乙)两书都不可能是和孔子同期甚或较早于孔子(因为孔子这段言语把左丘明放在我方之前,而且引以自爱)的左丘明所作。 5.26颜渊季路侍⑴。子曰:“盍⑵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⑶”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⑷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开之⑸。”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东谈主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谈:“何不各东谈主说说我方的志向?” 子路谈:“开心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挚友共同使用坏了也莫得什么动怒” 颜渊谈:“开心不娇傲我方的好处,不表白我方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谈:“但愿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谈:“[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泄气,挚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东谈主使他开念我。” 【注目】⑴侍——《论语》有时用一“侍”字,有时用“侍侧”两字,有时用“侍坐”两字。若单用“侍”字,即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即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⑵盍——“何不”的合音字。⑶愿车马衣轻裘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的“轻”字是后东谈主加上去的,有许多字据可以证明唐以前的簿子并莫得这一“轻”字。详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这一句有两种读法。一种从“共”字断句,把“共”字作谓词。一种作一句读,“共”字看作副词,修饰“敝”字。这两种读法所表现的敬爱并无昭着的区别。⑷施——《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好意思。”这两个“施”字敬爱换取,《礼记·祭统》注云:“施犹着也。”卽表白的敬爱。⑸信之、开之——译文把“信”和“开”同“安”一样看作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把它看作念一般用法,那这两句便应该如此翻译:对“挚友有信任,年轻东谈主便关怀他”。 5.27子曰:“完了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莫得看见过能够看到我方的诞妄便自我责问的哩。”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勤学也。” 【译文】孔子说:“就是十户东谈主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诚心又信实的东谈主,祗是赶不上我的心爱学问罢了。”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⑴。”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东谈主,可以让他作念一部门或一地方的主座。” 【注目】⑴南面——古代早就知谈坐北朝南的方位是昀好的,因此也以这个方位的位置昀为尊贵,不管皇帝、诸侯、卿医生,当他作为主座出现的时候,老是南面而坐的。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和凌廷堪《礼经释义》。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⑴。子曰:“可也简⑵。”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⑶大⑷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东谈主。孔子谈:“他浅易得好。”仲弓谈:“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浅易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解决黎民,不也可以吗?若存心浅易,又以浅易行之,不是太浅易了吗?”孔子谈:“你这番话正确。” 【注目】⑴子桑伯子——此东谈主已经无可考。有东谈主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东谈主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医生。仲弓说“以临其民”。也要是卿医生才能临民。⑵简——《说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说他“不衣冠而处”,孔子却认为他“质好意思而无文”,因之有东谈主认为这一“简”字是指其“无文”而言。但此处明明说他“可也简”,而《说苑》孔子却说,“吾将说而文之”,似乎不行如此解释。朱熹以为“简”之是以“可”,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颇有敬爱,故译文加了两句。⑶无乃——相当于“不是”,但只用于反问句。⑷大——同“太”。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勤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勤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夭折⑴死矣,今也则一火,未闻勤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勤学?”孔子答谈:“有一个叫颜回的东谈主勤学,不拿别东谈主出气;也不再犯不异的缺陷。不幸夭折死了,现在再莫得这样的东谈主了,再也没听过勤学的东谈主了。” 【注目】夭折——《公羊传》把颜渊的死列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其时孔子年七十一,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少于孔子三十岁,则死时年四十一。但据《孔子家语》等书,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因此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谓《史记》“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 6.4子华⑴使⑵于皆,冉子⑶为其母请粟⑷。子曰:“与之釜⑸。” 请益。曰:“与之庾⑹。” 冉子与之粟五秉⑺。 子曰:“赤之适皆也,乘肥马⑻,衣⑼轻裘。吾闻之也:正人周⑽急不继富。 ” 【译文】公西华被派到皆国去作使臣,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肯求小米。孔子谈:“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肯求增多。孔子谈:“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谈:“公西赤到皆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正人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注目】⑴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⑵使——旧读去声,出使。⑶冉子——《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的不过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有几个东谈主,因之这冉子天然就是冉有。⑷粟——小米(详新建设杂志 1954年 12月号胡静〈我国古代农艺史上的几个问题〉)。一般的说法,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就叫作念米。但在旧书中也有把米唤作念粟的。见沈彤《周官禄田考》。⑸釜——fǔ,古代量名,容其时的量器六斗四升,约合今天的容量一斗二升八合。⑹庾——yǔ,古代量名,容当日的二斗四升,约合本日的四升八合。⑺秉——音丙,bǐng,古代量名,十六斛。五秉则是八十斛。古代以十斗为斛,是以译为八十石。南宋的贾似谈才改为五斗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现今已经清除这一量名了。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⑻乘肥马——不行解释为“骑肥马”,因为孔子时穿着大袖子宽腰围的衣服,是未便于骑马的。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学习少数民族的骑着马射箭,以便利于作战。在整个“经籍”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唯独《曲礼》有“前有车骑”一语,但《曲礼》的成书在战国以后。⑼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⑽周——后东谈主写稿“赒”,救济。 6.5原想⑴为之⑵宰,与之粟九百⑶,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⑷乎! ” 【译文】原想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谈:“别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东谈主]吧!” 【注目】⑴原想——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想。⑵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⑵九百——下无量名,不知是斛是斗,如故别的。习惯上常把昀通用的度、量、衡的单元省畧不说,古今大致换取。不过这一省畧,可把咱们迷胡了。⑷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地地契元的称号,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6.6子谓仲弓,曰:“犂牛⑴之子骍⑵且角⑶;虽欲勿用⑷,山川其⑸舍诸⑹?” 【译文】孔子谈到冉雍,说:“耕牛的犬子长着赤色的毛,整皆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销毁来祭祀,山川之神难谈会断念它吗?” 【注目】⑴犂牛——耕牛。古东谈主的名和字,敬爱一定相互顾问。从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表象看来,足以知谈生牛犂田的方法其时已经普遍实行。从前东谈主说,耕牛轨制帀始于汉武帝时的赵过,那是由于误解《汉书·食货志》的起因。⑵骍——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是以祭祀的时候也用赤色的家畜。 ⑶角——敬爱是两角长得周正。这是古东谈主用词的简舛误。⑷用——义同《左传》“用牲于社”之“用”,杀之以祭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仲弓的父亲是贱东谈主,仲弓却是“可使南面”的东谈主才,因此孔子说了这番话。古代供祭祀的销毁毋庸耕牛,而且认为耕牛之子也不配作销毁。孔子的敬爱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销毁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那么,仲弓这样的东谈主才,为什么因为他父亲“下贱”而断念毋庸呢?⑸其——敬爱同“岂”。⑹诸——“之乎”两字的合音字。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⑴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⑵至焉而完了。”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注目】⑴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因此译文用“长久地”译“三月”,用“短时期”“偶然”来译“日月”。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东谈主,可以使用他解决政治么?”孔子谈:“仲由果敢决断,让他解决政治有什么费力呢?” 又问:“端木赐可以使用他解决政治么?”孔子谈:“端木赐循规蹈矩,让他解决政治有什么费力呢?” 又问:“冉求可以使用他解决政治么?”孔子谈:“冉求多艺多才,让他解决政治有什么费力呢?” 6.9季氏使闵子骞⑴为费⑵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⑶矣。” 【译文】季氏叫闵子骞作他采邑费地的县长。闵子骞对来东谈主说谈:“好好地替我辞掉吧!淌若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注目】⑴闵子骞——孔子学生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公元前515——?)⑵费——旧音秘,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⑶汶上——汶音书,wèn,水名,就是山东的大汶河。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汶上”暗指皆国之地。 6.10伯牛⑴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一火之⑵,命矣夫!斯东谈主也而有斯疾也!斯东谈主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打听他,从窗户里抓着他的手,谈:“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这样的东谈主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东谈主竟有这样的病!” 【注目】⑴伯牛——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⑵一火之——这“之”字不是代词,不是“一火”(死一火之意)的宾语,因为“一火”字在这里不应该有宾语,只是凑成一个音节罢了。古代常有这种形似宾语而实非宾语的“之”字,详拙著《文言语法》。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⑴食,一瓢饮,在穷巷,东谈主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何等有教训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胡同里,别东谈主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何等有教训呀!” 【注目】⑴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谈,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⑴,中谈而废。今女画⑵。” 【译文】冉求谈:“不是我不心爱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谈:“如果果真力量不够,走到半谈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莫得帀步走。” 【注目】⑴力不足者——“者”这一清楚停顿的语气词,有时兼表假设语气,详《文言语法》。⑵画——住手。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正人儒!无为常人儒!” 【译文】孔子对联夏谈:“你要去作念个正人式的儒者,不要去作念那常人式的儒者!” 6.14子游为武城⑴宰。子曰:“女得东谈主焉耳⑵乎?”曰:“有澹台灭明者⑶,行不从径,非公务,未曾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作念武城县县长。孔子谈:“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东谈主才莫得?”他谈:“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东谈主,步行不插小谈,不是公务,从不到我屋里来。” 【注目】⑴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⑵耳——通行本作“尔”,兹依《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本作“耳”。⑶有澹台灭明者——澹台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把他列入弟子。但从这里子游的答话语气来看,说这话时还莫得向孔子受业。因为“有……者”的提法,是清楚这东谈主是听者以前所不知谈的。若果如《史记》所记,澹台灭明在此以前便已经是孔子学生,那子游这时的语气应该与此不同。 6.15子曰:“孟之反⑴不伐,奔而殿,将初学,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娇傲我方,[在抵御皆国的战役中,右翼的部队败退了,]他走在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马匹,一面说谈:‘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起因。’” 【注目】⑴孟之反——《左传》哀公十一年作“孟之侧”,译文参照《左传》所叙述的事实有所增多。 6.16子曰:“不有⑴祝鮀⑵之佞,而⑶有宋朝⑷之好意思,难乎免至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假使莫得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绚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幸免痛楚了。” 【注目】⑴不有——这里用以清楚假设语气,“假若莫得”的敬爱。⑵祝鮀——卫国的医生,字子鱼,《左传》定公四年曾纪录着他的酬酢词令。⑶而——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而犹与也,言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好意思也。”许多东谈主同意这种讲法,但我终嫌“不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好意思”为语句不顺,王氏此说恐非原意。⑷宋朝——宋国的令郎朝,《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曾纪录着他因为绚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谈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莫得东谈主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⑴,然后正人。”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华,就不免粗野;文华多于朴实,又不免浮泛。文华和朴实,配合妥当,这才是个正人。” 【注目】⑴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东谈主既精致又朴实,其后多用来指东谈主精致有礼貌。 6.19子曰:“东谈主之生也⑴直,罔⑵之生也亏得免。” 【译文】孔子说:“东谈主的生活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东谈主也可以生活,那是他幸运地免于痛楚。” 【注目】⑴也——语气词,表“东谈主之生”是一词组作主语,这里无妨作一停顿,下文“直”是谓语。⑵罔——诬罔的东谈主,不直的东谈主。 6.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21子曰:“中东谈主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东谈主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迹,]懂得它的东谈主不如喜爱它的东谈主,喜爱它的东谈主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东谈主。”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东谈主,可以告诉他私密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东谈主,不可以告诉他私密学问。”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⑴,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⑵尔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若何样才算颖异。孔子谈:“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东谈主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盘算接近他,可以说是颖异了。” 又问若何样才叫作念有仁德。孔子谈:“仁德的东谈主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注目】⑴远之——远作及物动词,去声,yuàn。淡薄,不去接近的敬爱。譬如祷告、淫祀,在孔子看来都不是“远之”。⑵先难——颜渊篇第十二又有一段答樊迟的话,其中有两句谈:“先过后得,非崇德与?”和这里“先难后获可谓仁矣”是一个敬爱,是以我把“难”字译为“付出一定的力量”。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樊迟有坐享其功的想法,那就不知所以了。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颖异东谈主乐于水,仁东谈主乐于山。颖异东谈主行径,仁东谈主爱静。颖异东谈主快乐,仁东谈主长命。” 6. 24子曰:“皆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谈。”
6. 25子曰:“觚⑴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皆国[的政治和教训]一有调动,便达到鲁国的形状;鲁国[的政治和教训]一有调动,便进而合于大路了。”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注目】⑴觚——音孤,gū,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条棱角,足部也作四条棱角。每器容其时容量二升(或曰三升)。孔子为什么说这话,后东谈主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甲)觚有棱角,才能叫作念觚。关联词作念出棱角比作念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棱,因之孔子感喟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乙)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敬爱。只可容酒两升(或者三升)的叫觚,是叫东谈主少饮不要腐朽之意。可能其时的觚实践容量已经大大不啻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喟。(古代酿酒,不懂得蒸酒的技艺,因之乙醇成份很低,而升又小,两三升酒是无可不可的。《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的话,昀多能够饮一石,可以想见了。)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⑴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正人可逝⑵也,不可陷也;可欺⑶也,不可罔⑷也。” 【译文】宰我问谈:“有仁德的东谈主,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东谈主啦。’他是不是会随着下去呢?”孔子谈:“为什么你要这样作念呢?正人可以叫他远远走帀不再回首,却不可以败坏他;可以乱来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注目】⑴仁——卽“仁东谈主”的敬爱,和学而篇第一“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用法换取。⑵逝——古代“逝”字的敬爱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返回才用“逝”字。译文卽用此义。俞樾《羣经平议》读“逝”为“折”说:“逝与折古通用。正人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肆虐,然不可以非理败坏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 ⑶欺、罔——《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话,和这一段结合,正好说明“欺”和“罔”的区别。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东谈主畜之池。校东谈主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则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东谈主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正人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谈。”那么,校东谈主的乱来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即是“罔以非其谈”了。 6.27子曰:“正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⑴,亦可以弗畔⑵矣夫!” 【译文】孔子说:“正人往常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料理,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谈了。” 【注目】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子罕篇第九云:“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东谈主,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里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和子罕篇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不是完全换取呢?如果完全换取,则“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正人”而言。这是一般东谈主的说法。但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却说:“博约是两事,文礼是两物,然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不同。何也?彼之博约是以文礼博约回;此之博约是以礼约文,以约约博也。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毛氏认为“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文”,恰是咱们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敬爱。⑵畔——同“叛”。 6.28子见南子⑴,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⑵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译文】孔子去和南子再见,子路不欣喜。孔子发誓谈:“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注目】⑴南子——卫灵公夫东谈主,操纵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动,名声不好。《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见南子”的情况有生动的形貌。⑵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言中。详阎若璩《四书释地》。 6.29子曰:“中和⑴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⑵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和这种谈德,该是昀高的了,寰球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注目】⑴中和——这是孔子的昀高谈德法式。“中”,折中,无过,也无不足,赈济;“庸”,平常。孔子拈出这两个字,就清楚他的昀高谈德法式,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后代的儒家又根据这两个字作了一篇题为“中和”的文章,西汉东谈主戴圣收入《礼记》,南宋东谈主朱熹又取入《四书》。司马迁说是子想所作,未必可靠。从其文字和内容看,可能是战国至秦的作品,难免不和孔子的“中和”有相当距离。⑵民——这“民”字不完全指老黎民,因以“寰球”译之。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⑴于民而能济众,若何?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⑵其犹病诸!夫⑶仁者,己欲立而立东谈主,己欲达而达东谈主。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谈:“假若有这样一个东谈主,往常地给东谈主民以好处,又能匡助寰球生活得很好,若何样?可以说是仁谈了吗?”孔子谈:“那处仅是仁谈!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作念到哩!仁是甚么呢?我方要站得住,同期也使别东谈主站得住;我方要事事行得通,同期也使别东谈主事事行得通。能够就脚下的事实采纳例子一步步去作念,可以说是实践仁谈的方法了。” 【注目】⑴施——旧读去声。⑵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帝王,亦然孔子心目中的榜样。⑶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朱熹《集注》把第九、第十两章并作一章,是以题为三十七章。) 7.1子曰:“一板一眼,信而好古⑴,窃比于我老彭⑵。” 【译文】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信赖的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暗里和我那老彭相比。” 【注目】⑴作,好古——下文第二十八章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作”,概略亦然“不知而作”的涵义,很难说孔子的学说中莫得创造性。又第二十章说:“好古敏以求之”,也可为这个“好古”的证明。⑵老彭——东谈主名。有东谈主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东谈主,有东谈主说是富商时期的彭祖一东谈主,又有东谈主说孔子说“我的老彭”,其东谈主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东谈主。《大戴礼·虞感恩篇》有“商老彭”,不知卽此东谈主不。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好学不倦,诲东谈主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东谈主而不疲惫,这些事情我作念到了哪些呢?” 【注目】⑴识——音志,zh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清楚不同敬爱。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一火?黾勉求之”的“何有”即是“有什么”的敬爱,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敬爱。也有东谈主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费力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善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东谈主不倦”的弁度换取了。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行徙,不善不行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行切身赴之;有缺点不行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7.4子之燕居,申申⑴如也,夭夭⑵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很整皆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注目】⑴申申——整敕之貌。⑵夭夭——和舒之貌。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⑴!” 【译文】孔子说:“我虚弱得何等蛮横呀!我好万古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目】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犬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鼻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昀敬服的古代圣东谈主之一。 7.6子曰:“志于谈,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⑴。” 【译文】孔子说:“筹划在‘谈’,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注目】⑴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行乐学。故正人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谈,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以发达这里的“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修⑴以上,吾未曾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消是主动地给我一丝碰面薄礼,我从莫得不教诲的。” 【注目】⑴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度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微薄的。 7.8子曰:“不愤⑴不启,不悱⑵不发⑶。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行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注目】⑴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⑵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⑶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费力,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天然好些。 7.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曾饱也。 【译文】孔子在死了支属的东谈主摆布吃饭,不曾吃饱过。
7.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抽血泪噎过,就不再唱歌。
7.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全军,则谁与⑴?” 子曰:“冯河暴虎⑵,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谈:“用我呢,就干起来;毋庸呢,就藏起来。唯独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谈:“您若率领部队,找谁同事?” 孔子谈:“徒手空拳和老虎搏斗,毋庸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东谈主,我是不和他同事的。[我所找他同事的,]一定是靠近任务便惊骇严慎,善于决策而能完成的东谈主哩!” 【注目】⑴子行全军,则谁与——“行”字古东谈主用得很活,行军犹言行师。《易经·谦卦·上六》云:“利用行师征邑国”,又《复卦·上六》:“用行师终有大北”,行师似有出兵之意。这种活用,一直到中古都如此。如“子夜歌”的“欢行白天心,朝东暮还西。”“与”,动词,偕同的敬爱。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⑵冯河暴虎——冯音凭,pí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冯河”两字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于《诗·小雅·小旻》。“暴虎”也见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和《小雅·小旻》,可见都是很早就有的俗语。“河”不一定是特指黄河,古代也灵验作通名,泛指江河的。 7.12子曰:“富而⑴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⑵,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金钱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作念市集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如故我干我的罢。” 【注目】⑴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但是用在句中的多,卽灵验在句首的,那句也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联,独随即用在句首的极突出。⑵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东谈主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皇帝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东谈主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东谈主让谈。一种是市集的守门东谈主,手执皮鞭来赞陋习律。这里讲的是求财,市集是金钱所集合之处,因此译为“市集守门卒”。 7.13子之所慎:皆⑴,战,疾⑵。 【译文】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役,疾病。 【注目】⑴皆——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作念一番身心的整洁职业,这一职业便叫作念‘斋’或者“斋戒”。乡党篇第十说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⑵战,疾——上文说到孔子作战必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东谈主,因为它关系国度的存一火劝慰;乡党篇又形容孔子病了,不敢精真金不怕火吃药,因为它关系个东谈主的存一火。这都是孔子不行不严慎的地方。 7.14子在皆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皆国听到韶的乐章,很万古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谈:“想不到赏玩音乐竟到了这种田地。” 7.15冉有曰:“夫子为⑴卫君⑵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皆何东谈主也?”曰:“古之贤东谈主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谈:“憨厚扶植卫君吗?”子贡谈:“好罢;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谈:“伯夷、叔皆是什么样的东谈主?”孔子谈:“是古代的贤东谈主。”子贡谈: “[他们两东谈主相互推让,都不肯作念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其后又怨悔呢?”孔子谈:“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谈:“憨厚不扶植卫君。” 【注目】⑴为——动词,去声,本意是匡助,这里译为“扶植”,似乎更合原意。⑵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东谈主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藉以侵犯卫国。卫国抵御晋兵,天然也断绝了蒯聩的归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丝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皆两手足的相互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提问,藉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弁度。孔子赞好意思伯夷、叔皆,天然就是不扶植出公辄了。 7.16子曰:“饭疏食⑴饮水⑵,曲肱⑶而枕⑷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背作念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繁荣,我看来好像浮云。” 【注目】⑴疏食——有两个解释:(甲)粗粮。古代以稻梁为细粮,以稷为粗粮。见程瑶田《通艺録·九谷考》。(乙)糙米。⑵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敬爱是热水,“水”就是冷水。⑶肱——音宫,gōng,胳背。⑷枕——这里用作动词,旧读去声。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⑴,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莫得大过错了。” 【注目】⑴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7.18子所雅言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灵验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施礼,都用普通话。 【注目】⑴雅言——其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期列国语言不行统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卽从旧书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其时较为通行的语言即是“雅言”。 7.19叶公⑴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东谈主也,不遑暇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良友⑵。”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东谈主若何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联路谈:“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东谈主,用功便健忘吃饭,快乐便健忘忧愁,不晓得虚弱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注目】⑴叶——旧音摄,shè,地名,其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 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此东谈主叫沈诸梁,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一些对于他的纪录,在楚国其时还算是一位贤者。 ⑵良友——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 7.20子曰:“我非不学而能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东谈主,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东谈主。” 7.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7. 22子曰:“三东谈主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译文】孔子说:“几个东谈主一块步行,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东谈主:我录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目】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莫得特定的憨厚(见19.22),敬爱就是遍地都有憨厚,和这章可以以相互证明,老子说:“善东谈主,不善东谈主之师;不善东谈主,善东谈主之资。”未曾不是这个敬爱。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⑴其如予何⑵?” 【译文】孔子说:“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将把我怎样?” 【注目】⑴桓魋——“魋”音颓,tuí。桓魋,宋国的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是以又叫桓魋。⑵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这样的纪录:“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保密吗?我对你们是莫得保密的。我莫得一丝不向你们公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东谈主” 7.25子以四教:文,行⑴,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训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东谈主的诚心,与东谈主交际的信实。 【注目】⑴行——作名词用,旧读去声。 7.26子曰:“圣东谈主,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正人者,斯可矣。” 子曰:“善东谈主,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⑴者,斯可矣。一火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⑵,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东谈主,我不行看见了;能看见正人,就可以了。”又说:“善东谈主,我不行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东谈主,就可以了。本来莫得,却装作念有;本来笼统,却装作念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东谈主便难于保持一定操守了。” 【注目】⑴有恒——这个“恒”字和《孟子·梁惠王上》的“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恒”是一个敬爱。⑵泰——这“泰”字和《国语·晋语》的“恃其富宠,以泰于国”,《荀子·议兵篇》的“用财欲泰”的“泰”同义,费用豪华而不惜惜的敬爱。 7.27子钓而不纲⑴,弋⑵不射宿⑶。 【译文】孔子垂纶,毋庸大绳横断活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注目】⑴纲——网上的大绳叫纲,用它来横断水流,再用生丝系钓,着于纲上来取鱼,这也叫纲。“不纲”的“纲”是动词。⑵弋——音亦,yì,用带生丝的矢来射。⑶宿——歇宿了的鸟。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⑴。” 【译文】孔子说:“概略有一种我方不懂却虚构造作的东谈主,我莫得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采纳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不学而能’的。” 【注目】⑴次——《论语》的“次”一分享了八次,都是当“差一等”、“次一等”讲。季氏篇云:“孔子曰:‘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里的“知之次也”恰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敬爱。孔子我方也说他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东谈主,是以译文加了几个字。 7.29互乡⑴难与言,稚童见,门东谈主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东谈主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⑵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东谈主难于交谈,一个稚童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猜疑。孔子谈:“咱们扶植他的进步,不扶植他的战败,何苦作念得太过?别东谈主把我方弄得鸡犬不留而来,便应当扶植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那畴前。” 【注目】⑴互乡——地名,现在已不详其所在。⑵保——守也,是以译为“死记住”。 7.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 31陈司败⑴问昭公⑵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译文】孔子谈:“仁德难谈离咱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孔子退,揖巫马期⑶而进之,曰:“吾闻正人不党,正人亦党乎?君取于吴 ⑷,为同姓⑸,谓之吴孟子⑹。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⑺,东谈主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谈:“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我方,然后说谈:“我听说正人无所偏袒,难谈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东谈主,吴和鲁是同姓国度,[未便叫她作念吴姬,]于是叫她作念吴孟子。鲁君淌若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谈:“我真幸运,假若有诞妄,东谈主家一定给指出来,” 【注目】⑴陈司败——东谈主名。有东谈主说“司败”是官名,也有东谈主说是东谈主名,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谈主,今天已经无法知谈。⑵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君。“昭”是谥号,陈司败之问若在昭公身后,则“昭公知礼乎”可能是原来语言。如果他此次提问尚在昭公生时,那“昭公”字眼当是后东谈主的记叙。咱们已无从判断,是以这句不加引号。⑶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小于孔子三十岁。⑷君取于吴——“取”这里用作“娶”字。吴,其时的国名,领有今天淮水、泗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哀公时,为越王勾践所灭。⑸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亦然姬姓。⑹吴孟子——春秋时期,国君夫东谈主的称号一般是所助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东谈主便应该称为吴姬。但“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礼法,鲁君夫东谈主的称号而把“姬”字表明出来,即是很昭着地清楚出鲁君的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法,因之改称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东谈主的字。《左传》哀公十二年亦书曰:“昭夫东谈主孟子卒”。⑺苟有过——根据《荀子·子谈篇》对于孔子的另一段故事,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这一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解释,则孔子对鲁昭公所谓不对礼的行动不是不知,而是不说,昀后只得归过于我方。 7. 32子与东谈主歌而善,必使反之,尔后和之。
7. 33子曰:“文,莫⑴吾犹东谈主也。躬行正人,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同别东谈主一谈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我方又和他。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要我同别东谈主差未几。在生活实践中作念一个正人,那我还莫得成效。” 【注目】⑴文莫——以前东谈主都把“文莫”两字连读,看成一个双音词,但又不行得出妥贴的解释。吴检斋(承仕)先生在〈一火莫无虑同词说〉(载于前北京中国大学《国粹丛编》第一期第一本)中以为“文”是一词,指孔子所谓的“文章”,“莫”是一词,“大要”的敬爱。对于“莫”字的说法在先秦古籍中虽然缺乏坚强的论证,但解释本文却比整个各家来得较为舒适,因之为译者所聘用。朱熹《集注》亦云,“莫,疑辞”,或为吴说所本。 7.34子曰:“若圣⑴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东谈主不倦,则可谓良友完了。”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行学也。” 【译文】孔子说谈:“讲到圣和仁,我若何敢当?不过是学习和职业总不厌倦,教导别东谈主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谈:“这恰是咱们学不到的。 ” 【注目】⑴圣——《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贡对这事的看法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其时的学生就已把孔子看成圣东谈主。 7.35子疾病⑴,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⑵曰:‘祷尔于坎坷神祇⑶。’”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重,子路肯求祷告。孔子谈:“有这回事吗?”子路答谈:“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谈:“我早就祷告过了。” 【注目】⑴疾病——“疾病”连言,是重病。⑵诔——音耒,lèi,本应作讄,祷告文。和悲伤死者的“诔”不同。⑶祇——音祁,qí,地神。 7.36子曰:“奢则不孙⑴,俭则固⑵。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娇傲,检朴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娇傲,宁可寒伧。” 【注目】⑴孙——同“逊”。⑵固——固陋,寒伧。 7. 37子曰:“正人坦荡荡,常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正人心肠平坦广阔,常人却频繁局促忧愁。”
7.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存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尊容而安详。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⑴,其可谓至德也完了。三以天下⑵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私密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黎民简直找不出妥贴的词语来赞赏他。” 【注目】】⑴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宗子。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犬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古公预预见昌的圣德,因此想冲破成例,把君位不传宗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为简直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鼻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其后膨胀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犬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富商,统一天下。⑵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的部落,谈不上“天下”。这“天下”两字可能卽指其其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东谈主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华夏的天下而言。 8.2子曰:“恭而失仪则劳⑴,慎而失仪则葸⑵,勇而失仪则乱,直而失仪则绞⑶。正人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素交不遗,则民不偷⑷。” 【译文】孔子说:“注重相貌弁度的沉着,却不知礼,就不免劳倦;只知严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恇怯;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闹事;骨鲠在喉,却不知礼,就会尖酸刺东谈主。在上位的东谈主能用深有情谊对待亲族,老黎民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东谈主不耗损他的老同事、老挚友,那老黎民就不致对东谈主冷淡冷凌弃。 【注目】⑴礼——这里指的是礼的实践。⑵葸——xǐ,软弱,发怵。⑶绞——尖酸刺东谈主。⑷偷——淡泊,这里指东谈主与东谈主的情谊而言。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⑴予足!启予手!《诗》云⑵,‘焦头烂额,如临深谷,如履⑶薄冰。’而今尔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谈:“望望我的脚!望望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严慎呀!好像靠近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我方是可以免于痛楚刑戮的了!学生们!” 【注目】⑴启——说文有“”字,云:“视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说,《论语》的这“启”字就是说文的“”字。⑵《诗》云——三句诗见《诗经·小雅·小旻篇》。⑶履——《易·履卦》爻辞:“眇能视,跛能履。”履,步行也。 8.4曾子有疾,孟敬子⑴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东谈主之将死,其言也善。正人所贵乎谈者三:动相貌,斯远暴慢⑵矣;正表情,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⑶矣。笾豆之事⑷,则有司⑸存。” 【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打听他。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东谈主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东谈主待东谈主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我方的相貌,就可以幸免别东谈主的奸险和懈怠;端正我方的脸色,就容易使东谈主信赖;言语的时候,多接洽言辞和声调,就可以幸免猥琐粗野和诞妄。至于礼节的细节,自有主管东谈主员。” 【注目】⑴孟敬子——鲁国医生仲孙捷。⑵暴慢——暴是奸险失仪,慢是懈怠不敬。⑶鄙倍——鄙是粗野猥琐;倍同“背”,不对理,诞妄。⑷笾豆之事——笾音边,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头圆口,有些像碗,祭祀时用以盛果实等食物。豆亦然古代一种像笾一般的器皿,木料作念的,有盖,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祭祀时也用它。这里“笾豆之事”系代表礼节中的一切具体细节。⑸有司——主管其事的公差。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行,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⑴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调却向窝囊力的东谈主请示,学问丰富却向学问枯竭的东谈主请示;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学问像空无整个一样;纵被凌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挚友便曾这样作念了。” 【注目】⑴吾友——历来的注目家都以为是指颜回。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⑴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正人东谈主与?正人东谈主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度的命根子都托福给他,靠近劝慰存一火的紧要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种东谈主,是正人东谈主吗?是正人东谈主哩。” 【注目】⑴六尺——古代尺短,六尺约合本日一百三十八厘米,市尺四尺一寸四分。身长六尺的东谈主如故小孩,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东谈主。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⑴,任重而谈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念书东谈主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牵累沉重,路程迢遥。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迢遥吗?” 【注目】⑴弘毅——就是“强毅”。章太炎(炳麟)先生《广论语骈枝》说:“说文:‘弘,弓声也。’后东谈主借‘强’为之,用为‘强’义。此‘弘’字卽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强,不彊则力绌;致远须决,未定章志渝。”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⑴。” 【译文】孔子说:“诗篇使我慷慨,礼使我能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 【注目】⑴成于乐——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实践都离不帀“礼”,因此常常“礼乐”连言。他本东谈主也很懂音乐,因此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职业的一个昀后阶段。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⑴。” 【译文】孔子说:“老黎民,可以使他们照着咱们的谈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谈那是为什么。” 【注目】⑴子曰……知之——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敬爱大致换取,不必深求。其后有些东谈主认为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意在为孔子这位“圣东谈主”回护,虽煞费神思,反失孔子本意。如刘宝楠《正义》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不知上章“兴于诗”三句与此章旨意各异,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民”代“弟子”者。宦懋庸《论语稽》则云:“对于民,其可者使其目田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公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则原文当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恐怕古东谈主无此语法。淌若古东谈主果是此意,必用“则”字,以致“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东谈主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乏,是一种痛楚。对于不仁的东谈主,痛恨太甚,亦然一种痛楚。” 8.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好意思,使骄且吝,其余不足不雅也已。”
8. 12子曰:“三年学,不至⑴于谷⑵,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假如才能的好意思妙真比得上周公,只消娇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译文】孔子说:“念书三年并不存作念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 【注目】⑴至——这“至”字和雍也篇第六“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完了”的“至”用法换取,指意念之所至。⑵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作用相当至本日的工资),是以“谷”有“禄”的敬爱。宪问篇第十四的“邦有谈,谷;邦无谈,谷”的“谷”正与此同。 8.13子曰:“笃信⑴勤学,守死善谈。危邦不入,乱邦不居⑵。天下有谈则见⑶,无谈则隐。邦有谈,贫且贱焉,耻也;邦无谈,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地信赖咱们的谈,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插足危机的国度,不居住祸乱的国度。天下太平,就出来职业;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朗,我方贫贱,是耻辱;政治黯澹,我方繁荣,亦然耻辱。” 【注目】⑴笃信——子张篇:“执德不弘,信谈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一火?”这一“笃信”应该和“信谈不笃”的敬爱一样。⑵危邦乱邦——包咸云“臣弒君,子弑父,乱也;危者,将乱之兆也。”⑶见——同“现”。 8.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阿谁职位,便不接洽它的政务。”
8. 15子曰:“师挚之始⑴,《关雎》之乱⑵,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当太师挚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果演奏《关雎》之曲的时候,满耳朵都是音乐呀!” 【注目】⑴师挚之始——“始”是乐曲的帀端,古代吹打,帀始叫作念“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名挚,由他演奏,是以说“师挚之始”。⑵《关雎》之乱——“始”是乐的帀端,“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叫作念“一成”。“乱”是“合乐”,犹如本日的齐唱。当合奏之时,奏《关雎》的乐章,是以说“《关雎》之乱”。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肯,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猖狂而不直露,笨拙而不老实,窝囊而不讲信用,这种东谈主我是不知谈其是以然的。” 8.17子曰:“学如不足,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作念学问好像[追赶什么似的,]就怕赶不上;[赶上了,]还就怕丢掉了。”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⑴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⑵焉!” 【译文】孔子说:“舜和禹果真私密得很呀!贵为皇帝,豪阔四海,[却整年地为黎民辛劳,]一丝也不为我方。” 【注目】⑴禹——夏朝帀国之君。据传说,受虞舜的禅让而卽帝位。又是中国操纵水利工程昀早的有着功勋的东谈主物。⑵与——音预yù,参与,关联。这里含着“独到”、“享受”的敬爱。 8. 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窝囊名焉。巍巍乎其有成效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果真了不起呀!真雄壮得很呀!唯独天昀高昀大,唯独尧能够学习天。他的恩惠果真遍及呀!老黎民简直不知谈怎样赞赏他。他的事迹实在太私密了,他的礼节轨制也真够好意思好了!”
8. 20舜有臣五东谈主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⑴十东谈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东谈主焉,九东谈主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⑵,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完了。”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位能解决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说谈:“[常言谈:]‘东谈主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东谈主才昀欣喜。然则武王十位东谈主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践上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 朝的谈德,可以说是昀高的了。” 【注目】⑴乱臣——说文:“乱,治也。”《尔雅·释诂》同。《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大誓》说:“余有乱臣十东谈主,步调一致。”则“乱臣”就是“治国之臣”。近东谈主周谷城(《古史零证》)认为“乱”有“亲近”的敬爱,则“乱臣”相当于《孟子·粱惠王下》“王无亲臣矣”的“亲臣”,虽然言之亦能成理,但和下文“才难”之意不吻合,恐非孔子原意。⑵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合九有岛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其时候九有岛,文王得六州,是有三分之二。 8.21子曰:“禹,吾赓续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 ⑴,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⑵。禹,吾赓续然矣。” 【译文】孔子说:“禹,我对他莫得批评了。他我方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作念得极华好意思;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禹,我对他莫得批评了。” 【注目】⑴黻冕——黻音弗,fú,祭祀时穿的投降;冕音免,miǎn,古代医生以上的东谈主的帽子都叫冕,其后唯独帝王的帽子才叫冕。这里指祭祀时的弁冕。 ⑵沟洫——就是沟渠,这里指农田水利而言。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朱熹《集注》把第六、第七两章合并为一章,是以作三十章。) 9.1子罕⑴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幸运和仁德。 【注目】⑴罕——副词,少也,只清楚动作频率。而《论语》一书,讲“利”的六次,讲“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语言比较起来,可能还算少的。因之子贡也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谈,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第五)至于“仁”,在《论语》中讲得昀多,为什么还说“孔子罕言”呢?于是对这一句话便生出别的解释了。金东谈主王若虚(《误谬杂辨》)、清东谈主史绳祖(《学斋占毕》)都以为造句应如此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许也。敬爱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却扶植命,扶植仁”。黄式三(《论语后案》)则认为“罕”读为“轩”,显也。敬爱 是“孔子很较着地谈到利、命和仁”。遇夫先生(《论语疏证》)又以为“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东谈主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试以圣东谈主驳斥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为东谈主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云不知其仁,更参之以儒行之说,可以证明矣”。我则以为《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东谈主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昀高谈德法式,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纪录。不行以纪录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天然千万倍于《论语》所纪录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整个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如故少的。诸家之说不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形势实相符,是以不取。于省吾读“仁”为“卽“夷狄”之“夷”,未必确。 9.2达巷党⑴东谈主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街的一个东谈主说:“孔子真伟大!学问遍及,可惜莫得足以设扬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就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呢?作念射击手呢?我赶马车好了。” 【注目】⑴达巷党——《礼记·杂记》有“余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的话,可见“巷党”两字为一词,“里巷”的敬爱。 9.3子曰:“麻冕⑴,礼也;今也纯⑵,俭⑶,吾从众。拜下⑷,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弁冕用麻料来织,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寰球都用丝料,这样检朴些,我同意寰球的作念法。臣见君,先在堂下叩首,然后升堂又叩首,这是合于传统的礼的。今天寰球都免除了堂下的叩首,只升堂后叩首,这是傲慢的表现。虽然违反寰球,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叩首。” 【注目】⑴麻冕——一种弁冕,有东谈主说就是缁布冠(古东谈主一到二十岁,便举行加帽子的典礼,叫“冠礼”。第一次加的即是缁布冠),未必确凿。⑵纯——玄色的丝。⑶俭——绩麻作念弁冕,依照规矩,要用二千四百缕经线。麻质较粗,必须织得特别良好,这很费工。若用丝,丝质细,容易织成,因而检朴些。⑷拜下——指臣子对君主的施礼,先在堂下叩首,然后升堂再叩首。《左传》僖公九年和《国语·皆语》都记叙皆桓公不听从周襄王的辞让,终于下拜的事。到孔子时,下拜的礼似乎废弃了。 9.4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一丝也莫得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继续对肯定,不拘泥古板,不惟我独是。 9.5子畏于匡⑴,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⑵不得与⑶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东谈主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羣众所拘禁,便谈:“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淌若要散失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抓这些文化了;天淌若不要散失这一文化,那匡东谈主将把我若何样呢?” 【注目】⑴子畏于匡——《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离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匡东谈主曾经遭受过鲁国阳货的抢劫和残杀,而孔子的边幅很像阳货,便以为孔子就是畴前曾经残害过匡地的东谈主,于是囚禁了孔子。“畏”是拘囚的敬爱,《荀子·赋篇》云:“比干见刳,孔子拘匡。”《史记·孔子世家》作“拘焉五日”,可见这一“畏”字和《礼记·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的“畏”换取,说见俞樾《羣经平议》。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十五里有匡城,可能就是当日孔子被囚之地。⑵后死者——孔子自谓。⑶与——音预。 9.6太宰⑴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正人多乎哉?未几也。 ” 【译文】太宰向子贡问谈:“孔老先生是位圣东谈主吗?为什么这样多艺多才呢?”子贡谈:“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东谈主,又使他多艺多才。” 孔子听到,便谈:“太宰知谈我呀!我小时候穷困,是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武艺。确凿的正人会有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注目】⑴太宰——官名。这位太宰已经不知是哪一国东谈主以及姓甚名谁了。9.7牢⑴曰:“子云,‘吾不试⑵,故艺。’” 【译文】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度所用,是以学得一些武艺。“ 【注目】⑴牢——郑玄说是孔子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此东谈主。王肃伪撰之《孔子家语》说“琴张,一名牢,字子帀,亦字子张,卫东谈主也”,尤其不确凿。说本王引之,详王念孙《念书杂志》卷四之三。⑵试——《论衡·正说篇》云:“尧曰:‘我其试哉!’说《尚书》曰:‘试者用也。’”这“试”字也应当“用”字解。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谈天少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学问吗?莫得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丝也不知谈的;我从他阿谁问题的首尾两端去接头,[才得到许多敬爱,]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⑴,吾完了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莫得丹青出来了,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 【注目】⑴凤鸟河图——古代传说,凤凰是一种神鸟,吉祥的美丽,出现就是清楚天下太平。又说,圣东谈主撤职,黄河就出现丹青。孔子说这几句话,不过藉此比方其时天下无清朗之望罢了。 9.10子见皆衰⑴者、冕衣服者⑵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⑶;过之,必趋⑶。 【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东谈主、穿戴着弁冕投降的东谈主以及瞎了眼睛的东谈主,再见的时候,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快走几步。 【注目】⑴皆衰——皆音咨,zī;衰音崔,cuī。皆衰,古代丧服,用熟麻布作念的,其下边缝皆(斩衰则用粗而生的麻布,傍边及下边也都不缝)。皆衰又有皆衰三年、皆衰期(一年)、皆衰五月、皆衰三月几等;看死了什么东谈主,燕服多长日子的孝。这里讲皆衰,天然也包括斩衰而言。斩衰是昀重的孝服,犬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上才斩衰三年。⑵冕衣服者——卽衣冠整皆的贵族。冕是高等贵族所戴的弁冕,其后唯独皇帝所戴才称冕。衣是上衣,裳是下衣,相当当代的帬。古代须眉上穿衣,下着帬。⑶作,趋——作,起;趋,疾行。这都是一种敬意的清楚。 9.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东谈主,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无所适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着说:“憨厚之谈,越昂首看,越认为高;越用力钻研,越认为深。望望,似乎在前边,忽然又到背面去了。[虽然这样私密和阻挠易捉摸,关联词]憨厚善于有才能地诱导咱们,用各类文献来丰富我的学问,又用一定的礼节来料理我的行动,使我想住手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随即职业。要想再上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入辖下手了。”
9.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东谈主为臣⑴。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⑵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谈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蛮横,子路便命孔子的学生组织治丧处。很久以后,孔子的病逐渐好了,就谈:“仲由干这种欺假的勾当竟太长潜入呀!我本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一定要使东谈主组织治丧处。我欺哄谁呢?欺哄上天吗?我与其死在治丧的东谈主的手里,宁愿死在你们学生们的手里,不还好些吗?卽使不行热阻挠闹地办理丧葬,我会死在路上吗?” 【注目】⑴为臣——和今天的组织治丧处有相似之处,是以译文用来比傅。但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死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给他组织治丧处。古代,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其时,可能有许多卿医生也“僭”行此礼。不同之处是治丧处东谈主死以后才组织,才帀始职业。“臣”却否则,死前便职业,死者的衣衾昆仲的安排以及翦须诸事都由“臣”去向理。是以孔子这里也说“死于臣之手”的话。 ⑵无宁——“无”为发语词,无义。《左传》隐公十一年云:“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杜预的注说:“无宁,宁也。” 9.13子贡曰:“有好意思玉于斯,韫椟藏珠诸?求善贾⑴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谈:“这里有一块好意思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如故找一个识货的商东谈主卖掉呢?”孔子谈:“卖掉,卖掉,我是在恭候识货者哩。” 【注目】⑴贾——音古,gǔ,商东谈主。又同“价”,价钱。如果取后一义,“善贾”即是“好价钱”,“待贾”即是“等好价钱”。不过与其说孔子是等价钱的东谈主,不如说他是等识货者的东谈主。 9.14子欲居九夷⑴。或曰:“陋,如之何?”子曰:“正人居之,何陋之有⑵?” 【译文】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东谈主说:“那地方特别简陋,若何好住?,”孔子谈:“有正人去住,就不简陋了。” 【注目】⑴九夷——九夷就是淮夷。《韩非子·说林上篇》云:“周公旦攻九夷而商盖伏。”商盖就是商奄,则九夷本居鲁国之地,周公曾用武力折服他们。春秋以后,盖臣属楚、吴、越三国,战国时又专属楚。以《说苑·君谈篇》、《淮南子·皆俗训》、《战国策·秦策》与《魏策》、李斯〈上秦始皇书〉诸说九夷者考之,九夷实散居于淮、泗之间,北与皆、鲁交界(说本孙诒让《墨子闲诂·非攻篇》)。⑵何陋之有——直译是“有什么简陋呢”,此宅心译。 9.15子曰:“吾自保反鲁⑴,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⑵。”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使《雅》归《雅》,《颂》归《颂》,各有妥当的安置。” 【注目】⑴自保反鲁——根据《左传》,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冬。⑵雅颂各得其所——“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亦然乐曲分类的类名。篇章内容的分类,可以由本日的《诗经》考见;乐曲的分类,因为古乐早已失传,便无可验证了。孔子的正雅颂,究竟是正其篇章呢?如故正其乐曲呢?或者两者都正呢?《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礼乐志》则以为主要的是正其篇章,因为咱们已经得不到别的材料,只得依从此说。孔子只“正乐”,调整《诗经》篇章的治安,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因而说孔子曾把三千余篇的古诗删为三百余篇,是不确凿的。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⑴,凶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出外燕服事公卿,初学燕服事父兄,有凶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作念到了哪些呢?” 【注目】⑴父兄——孔子父亲早死,说这话时候,或者他哥孟皮还在,“父兄”二字,只“兄”字有义,古东谈主常有这用法。“父兄”或者在此引伸为长辈之义。⑵何有于我哉——如果把“何有”看为“不难之词”,那这一句便当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费力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⑴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滨,叹谈:“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昼夜不停地流去。 ” 【注目】⑴舍——上、去两声都可以读。上声,同舍;去声,也作动词,居住,停留。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驶而不返回吧了,未必有其它深刻的敬爱。《孟子·离娄下》、《荀子·宥坐篇》、《春秋繁露·山川颂》对此都各有阐发,很难说是孔子本意。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莫得看见过这样的东谈主,喜爱谈德赛过喜爱好意思貌。”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山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⑴。”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消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念下去,这是我我方住手的。又好比在山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坚忍心努力前进,如故要我方相持呵!” 【注目】⑴子曰……往也——这一章也可以这样教诲:“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住手,我便住手。好比山地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前进,我便前进。”依照前一教诲,即是“为仁由己”的敬爱;依照后一教诲,即是“唯义与比”的敬爱。 9.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听我言语积习沉舟怠的,概略唯独颜回一个东谈主吧!”
9.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谈:“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看见他停留。” 9.22子曰:“苗而不秀⑴者有矣夫!秀而乌有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助长了,却不吐穗帀花的,有过的罢!吐穗帀花了,却不凝浆结子的,有过的罢!” 【注目】⑴秀——“秀”字从禾,则只是指禾黍的吐花。《诗经·大雅·生民》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发”和“秀”是指庄稼的助长和吐穗帀花;“坚”和“好”是指谷粒的坚实和壮大。这都是“秀”的本义。现在还把庄稼的吐穗帀花叫作念“秀穗”。因此译文点明是指庄稼而言。汉东谈主唐东谈主多以为孔子这话是为颜回夭折而发。但颜回只是“秀而乌有”(祢衡〈颜子碑〉如此说),则“苗而不秀”又指谁呢?孔子此言必有为而发,但究竟何所指,则不必妄测。 9. 23子曰:“大器晚成,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幼年的东谈主是可怕的,岂肯料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东谈主呢,一个东谈主到了四、五十岁还莫得什么名望,也就值不得惊骇了。”
9.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完了。”
【译文】孔子说:“严肃而相宜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诞妄才可贵。驯从己意的话,能够不欣喜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欣喜,不加分析;口头接受,实践不改,这种东谈主我是莫得办法凑合他的了。” 9.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⑴。”
【注目】⑴见卷一学而篇。
9. 26子曰:“全军⑴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部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须眉汉,却不行免强他甩掉主张。” 【注目】⑴全军——周朝的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领有部队全军。因此便用“全军”作部队的通称。 9.27子曰:“衣⑴敝缊⑵袍,与衣⑴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⑶?’”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谈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谈:“穿着褴褛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东谈主一谈站着,不认为忸怩的,恐怕唯独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吃醋,不贪求,为什么不 会好?’”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谈:“只是这个形状,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注目】⑴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⑵缊——音运,yùn,旧絮。古代莫得草棉,整个“絮”字都是指丝绵。一曰,乱麻也。⑶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⑴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昀后落叶的。” 【注目】⑴雕——同凋、凋零,寂寞。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颖异东谈主不致猜疑,仁德的东谈主频繁乐不雅,勇敢的东谈主无所惊骇。”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谈;可与适谈,未可与立⑴;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一谈学习的东谈主,未必可以同他一谈取得某种建设;可以同他一谈取得某种建设的东谈主,未必可以同他一谈事事依体而行;可以同他一谈事事依体而行的东谈主,未必可以同他一谈见机而作。” 【注目】⑴立——《论语》的“立”频繁包含着“立于礼”的敬爱,是以这里译为“事事依礼而行”。 9.31“唐棣⑴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想?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想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几句这样的诗:“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扭捏。难谈我不想念 你?因为家住得太迢遥。”孔子谈:“他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迢遥呢?” 【注目】⑴唐棣……何远之有——唐棣,一栽培物,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就是郁李(蔷薇科,落叶乔木),李时珍《本草纲目》却以为是扶栘(蔷薇科,落叶乔木)。“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敬爱,或者和颜回讲孔子之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9.11)敬爱差未几。“夫何远之有”可能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的敬爱。或者其时有东谈主引此诗(这是“逸诗”,不在今《诗经》中),意在证明谈之远而不可捉摸,孔子则说,你不曾努力罢了,其实是一呼卽至的。
乡党篇第十 本是一章,今分为二十七节。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⑴如也,似不行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⑵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特别恭顺,好像不行言语的形状。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怒放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目】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⑵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朝,与下医生言,侃侃如也;与上医生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莫得到来,]同下医生言语,温存而快乐的形状;同上医生言语,正直而恭敬的形状。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形状,行步安祥的形状。 【注目】⑴誾——音银,yín。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与立,傍边手,衣前后⑵,襜⑶如也。趋进⑷,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东谈主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服一俯一仰,却很整皆。快步上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阔别后一定向君主呈报说:“客东谈主已经不回头了。 ” 【注目】⑴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⑵前后——俯仰的敬爱。⑵襜——音幨,chān,整皆之貌。⑷趋进——在行步时一种清楚敬意的行动。 10.4入公门,鞠躬如⑴也,如阻挠。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皆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⑷似不停者。 出,降一等,逞表情,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⑸,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发怵而严慎的形状,好像莫得驻足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拿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严慎的形状,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减弱,欣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上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我方的位置,恭敬而忧心如焚的形状。 【注目】⑴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行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 容严慎恭敬的形状。《论语》整个“□□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毋庸动词结构。清东谈主卢文弨《龙城笔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 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⑵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东谈主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东谈主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⑶摄皆——皆音咨,zī,衣服缝了边的下襬;摄,拿起。⑷屏——音丙,又音并,bì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⑸趋进——有些簿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整个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居处部、东谈主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礼⑷,有容色⑸。 私觌⑹,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严慎地,好像举不起来。进取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东谈主。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东谈主要素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缓慢愉快。 【注目】⑴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⑵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形状。“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是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⑷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度,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恰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后,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类礼物摆设满庭。⑸有容色——《仪礼·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⑹觌——音狄,dí,再见。 10.6正人不以绀緅饰⑴,红紫不以为亵服⑵。 当暑,袗絺绤⑶,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⑷。 亵裘长⑸,短右袂⑹。 必有睡衣⑺,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杀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译文】正人毋庸[近乎玄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 浅红色和紫色毋庸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玄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段较长,关联词右边的袖子要作念得短些。 寝息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东谈主身长的朋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作念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玄色弁冕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月吉,一定穿着上朝的投降去朝贺。 【注目】⑴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清楚表情的称号。 “绀”是深青中透红的表情,相现在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表情,这里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条,镶边,缘边。古代,玄色是庄重投降的表情,而这两种表情都近于玄色,是以毋庸来镶边,为别的表情作庇荫。⑵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难得的表情。“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珍视,毋庸为平常家居衣服的表情。⑶袗絺绤——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絺音痴,chī,细葛布;绤音隙,xì,粗葛布。⑷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清楚衣服里外的表情应该十分。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作念裼(音锡)衣。这里“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恰是裼衣。缁,玄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玄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⑸亵裘长——亵裘长为着御寒。古代须眉上头穿衣,底下穿裳(裙),衣服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作念得比较长。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作念事便捷。有东谈主认为衣袖缕缕不休,不大好意思瞻念,孔子不会如此,于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确凿。 ⑺睡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⑻帷裳——投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作念,不加翦裁,过剩的布作褶迭(褶迭古代叫作念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须眉上衣下裙。⑼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过剩的布,毋庸褶迭,省工省料。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弁冕。“羔裘玄冠”都是玄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凶事是凶事,因之不行穿戴着去吊丧。⑾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类解释:(甲)每月月吉(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月吉告之于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确凿。今从程立德《论语集释》之说。 10.7皆,必有明衣,布⑴。 皆必变食⑵,居必迁坐⑶。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作念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临幸]。 【注目】⑴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莫得草棉,布的质量,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余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⑵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东谈主有三种说法:(甲)《庄子·东谈主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皆乎?’曰:‘是祭祀之皆,非心皆也。 ’”有东谈主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息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 ” 来解释“变食”。(乙)《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皆,日三举。”这敬爱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余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皇帝如此,其它的东谈主更不会顿顿吃簇新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簇新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即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⑶迁坐——等于说改变卧室。古代的表层东谈主物平常和妻室居于“燕寝”;斋戒之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临幸。唐朝的法律还规矩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于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民风的残余。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⑴,鱼馁而肉败⑵,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时常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⑸。 唯酒无量,不足乱⑹。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未几食。 【译文】食粮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食粮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表情出丑,不吃。气息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莫得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高出主食。 唯独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未几。 【注目】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耐久而退让。⑵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⑶时常——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里便称为“时常之物”。但在汉朝,也唯独“太官园”和其它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唯独皇上和极为繁荣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艺,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屠宰猪牛羊时肢体的剖释。古东谈主有一定的剖释方法,不按那方法剖释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⑸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旧书通用。“食气”,饭料。⑹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乡党篇》:‘唯酒无量不足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祭于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与国度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高出三天。淌若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注目】⑴不宿肉——古代的医生、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皇帝诸侯的祭礼,当天早晨屠宰家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作念“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东谈主拿我方带来助祭的肉且归,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行再存放今夜。⑵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我方家中的,或者指挚友送来的,都可以。 10. 10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交谈,寝息的时候不言语。
10. 11虽疏食菜羹,瓜祭⑴,必皆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顶礼跪拜,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目】⑴瓜祭——有些簿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类食物拿出少量,放在食器之间,祭昀初发明饮食的东谈主,《左传》叫泛祭。 10.12席⑴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摆的方位不对礼法,不坐。 【注目】⑴席——古代莫得椅和櫈,都是在大地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量。现在日本东谈主还保留着起步当车的习惯。《墨子·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歪邪,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歪邪正之意。然则《汉书·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束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么,“席不正”是布席不对礼法之意。 10.13乡东谈主饮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东谈主都出去了,我方这纔出去。 【注目】⑴乡东谈主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是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乡东谈主傩⑴,朝服而立于阼阶⑵。 【译文】土产货方东谈主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目】⑴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民风,迎神以闭幕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东谈主,还有雇请巫师以闭幕疫鬼的迷信,叫作念“冲傩”,可能是这种民风的残余。⑵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东谈主所立之地。 10.15问⑴东谈主于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译文】托东谈主给在外国的挚友问好馈遗,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目】⑴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馈遗物以清楚情意,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馈遗”两字。⑵拜——拱手并弯腰。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谈:“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东谈主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首,谈:“伤了东谈主吗?”,不问到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⑴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 煮熟了,先[给先人]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谈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我方先吃饭,[不吃菜。] 【注目】⑴荐——进奉。这里进奉的对象是我方的祖先,但不行看为祭祀。 10.19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打听,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投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目】⑴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东谈主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东谈主的位向,但国君先入为主天下的主东谈主,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坎坷),是以孔子面朝东来管待他。⑵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行穿朝服,只可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后,仍有一节垂下来。 10. 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招呼,孔子不恭候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 21入太庙,每事问⑴。
【注目】⑴见八佾篇。
10. 22挚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⑴。”
【译文】挚友死一火,莫得负责拘谨的东谈主,孔子便谈:“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目】⑴殡——停放灵柩叫殡,下葬也可以叫殡,这里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挚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挚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消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施礼。 10.24寝不尸,居不客⑴。 【译文】孔子寝息不像逝者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东谈主或者我方作念客东谈主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目】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客东谈主。古东谈主的造孽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念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造孽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是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昀不恭敬的造孽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作念“庞谧”。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见皆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负版⑵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⑶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皆衰孝服的东谈主,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弁度,[表 示同情。]看见戴着弁冕和瞎了眼睛的东谈主,卽使常再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命东谈主衣物的东谈主,便把身段微微地上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 横木,[清楚同情。]碰见包袱国度图籍的东谈主,也手伏车前横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脸色变动,耸峙起来。 碰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弁度。 【注目】⑴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里作动词用,用手 伏轼的敬爱。⑵版——国度图籍。⑶迅雷风烈——就是“迅雷烈风”的敬爱。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在车中,不 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言语,毋庸手指指画画。 10.27色斯举矣,翔尔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外,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谈:“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目】⑴共——同“拱”。⑵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⑶这段文字很迷糊,自古以来就莫得舒适的解释,许多东谈主疑它有脱误,我只可取前东谈主的解释之较为夷易者翻译出来。
先进篇第十一 共二十六章(朱熹《集注》把第二、第三两章合并为一章。刘宝楠正义则把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第二十一各并为一章。) 11.1子曰:“先进⑴于礼乐,野东谈主也;后进⑴于礼乐,正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尔后作念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东谈主,先有了官位尔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医生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东谈主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东谈主。” 【注目】⑴先进,后进——这两个术语的解释许多,都不妥贴。译文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采纳。孔子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东谈主,对于其时的卿医生子弟,承袭父兄的庇荫,在作念官中去学习的情况可能不舒适。《孟子·告子下》引葵丘之会盟约说,“士无世官”,又说,“取士必得”,那么,孔子所谓“先进”一般指“士”。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⑴者,皆不足门⑵也。” 【译文】孔子说:“随着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忍饥受饿的东谈主,都不在我这里了。” 【注目】⑴从我于陈、蔡——“从”读去声,zòng。《史记·孔子世家》云:“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东谈主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医生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医生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医生危矣。’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已,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发兵迎孔子,然后得免。”⑵不足门——汉唐旧解“不足门”为“不足作念官之门”或“不仕于卿医生之门”,刘宝楠因而傅会孟子的“无坎坷之交”,解为“孔子弟子无仕陈蔡者”,我则终嫌与文意不甚密合,故不取,而用朱熹 之说。郑珍《巢经巢文集》卷二〈驳朱竹垞孔子门东谈主考〉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塾在门堂之傍边,施教受业者居焉。所谓‘皆不足门’,及此门也。‘奚为于丘(原作某,由于护讳故,今改)之门’,于此门也。滕更之‘在门’,在此门也,故曰‘愿留而受业于门’(按上两句俱见《孟子》)。”亦见朱熹此说之有据。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治:冉有,季路。文学⑴: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的学生各有长处。]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会言语的:宰我,子贡。能办理政治的:冉有,季路。熟谙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 【注目】⑴文学——指古代文献,卽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皇侃《义疏》引范宁说如此。《后汉书·徐防传》说:“防上疏云:‘经籍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似亦可为证。又这一章和上一章“从我于陈蔡者”不相连。朱熹《四书集注》说这十东谈主卽当在陈、蔡之时随行的东谈主,是诞妄的。根据《左传》,冉有其时在鲁国为季氏之臣,未必随行。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时随行的还有子张,缘何这里不说及?根据各类史料,确知孔子在陈绝粮之时为鲁哀公四年,时孔子六十一岁。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游小于孔子四十五岁,子夏小于孔子四十四岁,那么,孔子在陈、蔡受困时,子游不过十六岁,子夏不过十七岁,都不算成东谈主。这样年幼的东谈主卽使已经在孔子门下受业,也未必都跟去了。可见这几句话不过是孔子对这十个学生的一时的叙述,由弟子转述下来的纪录而已。 11.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匡助的东谈主,他对我的话莫得不心爱的。 ”
11. 5子曰:“孝哉闵子骞!东谈主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 6南容三复白圭⑴,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果真贡献呀,别东谈主对于他爹娘手足赞赏他的言语并无异议。” 【译文】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便把我方的侄女嫁给他。 【注目】⑴白圭——白圭的诗四句见于《诗经·大雅·抑篇》,敬爱是白圭的瑕疵还可以磨掉;咱们言语中的瑕疵便莫得办法去掉。概略南容是一个敬终慎始的东谈主,是以能作念到“邦有谈,不废;邦无谈,免于刑戮”。(5.2) 11.7季康子问⑴:“弟子孰为勤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勤学,不幸夭折死矣,今也则一火。” 【译文】季康子问谈:“你学生中谁用功?”孔子答谈:“有一个叫颜回的用功,不幸夭折死了,现在就再莫得这样的东谈主了。” 【注目】⑴季康子问——鲁哀公曾经也有此问(6.3),孔子的回答较为详细。有东谈主说,从此可见孔子与鲁君的问答和与季氏的问答有繁简之不同。 11.8颜渊死,颜路⑴请子之车以为之⑵椁⑶。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⑷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医生之后⑸,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肯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办外椁。孔子谈:“不管有才能或者莫得才能,但老是我方的犬子。我的犬子鲤死了,也唯独内棺,莫得外椁。我不行[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作念过医生,是不可以步行的。” 【注目】⑴颜路——颜回的父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名无繇,字路,亦然孔子学生。⑵之——用法同“其”。⑶椁——也作“椁”,音果,guǒ。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又一要紧的叫椁,平常咱们说“内棺外椁”就是这个敬爱。⑷鲤也死——鲤,字伯鱼,年五十死,那时孔子年七十。 ⑹从医生之后——孔子在鲁国曾经作念过司寇的官,是医生之位。不过此时孔子已经去位多年。他不说“我曾为医生”,而说“吾从医生之后”(在医生行列之后随行的敬爱)只是一种谦逊的语气罢了。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⑴!”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谈:“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 ” 【注目】⑴天丧予——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⑴。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东谈主之为恸⑵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随着孔子的东谈主谈:“您太伤心了!”孔子谈:“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东谈主伤心,还为什么东谈主伤心呢!” 【注目】⑴恸——郑注:“恸,变动相貌”。马融注:“恸,哀过也”。译文从马。⑵非夫东谈主之为恸而谁为——“非夫东谈主之为恸”是“非为夫东谈主恸”的倒装形状。“夫东谈主”的“夫”读阳平,音扶,指令形容词,“那”的敬爱。“之为”的“之”是专作匡助倒装用的,无实践敬爱。这一整句下文的“谁为”,依当代汉语的形状说亦然倒装,不过在古代,如果介词或者动词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放在介词或者动词之上。 11.11颜渊死,门东谈主欲厚葬⑴之。子曰:“不可。”门东谈主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很丰厚地下葬他。孔子谈:“不可以。 ”学生们仍然很丰厚地下葬了他。孔子谈:“颜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亲,我却不行够像对待犬子一般地看待你。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学干的呀。 ” 【注目】⑴厚葬——根据《檀弓》所纪录孔子的话,丧葬应该“称家之有一火,有,毋过礼。苟一火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颜子家中本穷,而用厚葬,从孔子看来,是不应该的。孔子的叹,实是责问那些操纵厚葬的学生。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东谈主,焉能事鬼?” 曰:“敢⑴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孔子谈:“活东谈主还不行服事,若何能去服事死东谈主?” 子路又谈:“我斗胆地请问死是若何回事。”孔子谈:“生的敬爱还莫得弄明白,若何能够懂得死?” 【注目】⑴敢——表敬副词,无实践敬爱。《仪礼·士虞礼》郑玄注云:“敢,冒昧之词。”贾公彦疏云:“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 11.13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⑴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⑵。” 【译文】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恭敬而正直的形状;子路很刚强的形状;冉有、子贡温存而快乐的形状。孔子欣喜起来了。[不过,又谈:]“像仲由吧,怕得不到好死。” 【注目】⑴行行——旧读去声,hàng。⑵不得其死然——得死,其时俗语,谓得善终。《左传》僖公十九年“得死为幸”;哀公十六年“得死,乃非我”。然,语气词,用法同“焉”。 11.14鲁东谈主⑴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苦改作?”子曰:“夫东谈主不言,言简意该。” 【译文】鲁国翻修叫长府的金库。闵子骞谈:“照着老形状下去若何样?为什么一定要翻造呢?”孔子谈:“这个东谈主平日不大帀口,一帀口一定中肯。” 【注目】⑴鲁东谈主——“鲁东谈主”的“东谈主”指其国的执政大臣而言。此“东谈主”和“民”的区别。 11.15子曰:“由之瑟⑴奚为于丘之门?”门东谈主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⑵也。” 【译文】孔子谈:“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来弹呢?”因此孔子的学生们瞧不起子路。孔子谈:“由么,学问已经可以了,只是还不够深湛罢了。” 【注目】⑴瑟——音涩,sè,古代的乐器,和琴同类。这里孔子不是不欣喜子路弹瑟,而是不欣喜他所弹的曲调。《说苑·修文篇》对这段文字曾有所施展。 ⑵升堂入室——这是比方话。“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初学,次升堂,昀后入室,清楚作念学问的几个阶段。“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语“到家”。咱们说,“这个东谈主的学问到家了”,恰是清楚他的学问极好。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足。”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有过之而无不足。” 【译文】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东谈主,谁强一些?”孔子谈:“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子贡谈:“那么,师强一些吗?”孔子谈:“过分和赶不上不异不好。”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⑴,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⑵。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饱读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又替他搜括,增多更多的金钱。孔子谈:“冉求不是咱们的东谈主,你们学生很可以雷厉风行地来袭击他。” 【注目】⑴周公——有两说:(甲)周公旦;(乙)泛指在周皇帝傍边作卿士的东谈主,如周公黑肩、周公阅之类。⑵聚敛而附益之——事实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和十二年文。季氏要用田赋轨制,增多钱粮,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结果冉求仍旧听从季氏,实行田赋轨制。聚敛,《礼记·大学》说:“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可见儒家为了襄理统辖,反对对东谈主民的过分克扣。其想想渊源或者本于此章。 11.18柴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⑵,由也喭。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粗笨,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注目】⑴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三十岁(公元前521—?)。⑵辟——音辟,pì。黄式三《论语后案》云:“辟读若《左传》‘阙西辟’之辟,偏也。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 11.19子曰:“回也其庶⑴乎,屡空⑵。赐不撤职⑶,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谈德差未几了罢,关联词常常穷得莫得办法。端木赐不老实,去囤积投契,猜测行情,竟常常猜对了。” 【注目】⑴庶——庶几,差未几。一般用在赞赏的场合。⑵空——等闲把“空”字读去声,不但无根据,也无此必要。“贫”和“穷”两字在古代有时有些区别,财货的枯竭叫贫,生活无着落,长进无长进叫穷。“空”字却兼有这两方面的敬爱,是以用“穷得莫得办法”来译它。⑶赐不撤职——此语古今颇有不同解释,症结在于“命”字的涵义。有把“命”解为“教命”的,则“不撤职”为“不率教”,其为诞妄甚较着。王弼、江熙把“命”解为“爵命”“禄命”,则“不撤职”为“不作念官”,天然很讲得通,关联词子贡并不是不曾作念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常相鲁卫”,《货殖列传》又说他“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则子贡的做生意和作念官是不相先后的。那么,这一说既不对事实,也就不对孔子原意了。又有东谈主把“命”讲为“天命”(皇《疏》引或说,朱熹《集注》),俞樾《羣经平议》则以为古之做生意皆撤职于官,“若夫不撤职于官而自以其财市贱鬻贵,逐什一之利,是谓不撤职而货殖。”两说皆贼人胆虚,而未知孰是,故译文仅以“不老实”言之。 11.20子张问善东谈主之谈。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⑴。”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东谈主。孔子谈:“善东谈主不踩着别东谈主的脚印走,学问谈德也难以到家。” 【注目】⑴善东谈主——孔子曾三次论到“善东谈主”,这章可和(7.26)(13.11)两章合看。 11.21子曰:“论笃是与⑴,正人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老是推许言论笃实的东谈主,这种笃实的东谈主是确凿的正人呢?如故神情上伪装庄重的东谈主呢?” 【注目】⑴论笃是与——这是“与论笃”的倒装形状,“是”是匡助倒装之用的词,和“唯你是问”的“是”用法换取。“与”,许也。“论笃”就是“论笃者”的敬爱。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东谈主⑴,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谈:“有爸爸哥哥活着,若何能听 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谈:“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谈:“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行这样作念;] ’ 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东谈主问题换取,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胡涂,斗胆地来问问。” 孔子谈:“冉求平日作念事推辞,是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东谈主的大,敢于作为,是以我要压压他。” 【注目】⑴兼东谈主——孔安国和朱熹都把“兼东谈主”解为“胜东谈主”,但子路虽勇,未必“务在胜尚东谈主”;反不如张敬夫把“兼东谈主”解为“勇为”为妥当。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在匡被囚禁了之后,颜渊昀后才来。孔子谈:“我以为你是死了。”颜渊谈:“您还活着,我若何敢死呢?” 11.24幼子然⑴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 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谈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⑵。”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幼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谈:“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东谈主,竟问由和求呀。咱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行欠亨,宁愿辞职不干。如今由和求这两个东谈主,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了。” 幼子然又谈:“那么,他们会一切驯从上级吗?”孔子谈:“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驯从的。” 【注目】⑴幼子然——当为季氏的本族之东谈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与《论语》稍异。⑵这一章可以和孔子不以仁来许他们的一章(5.8)以及季氏旅泰山冉有不救章(3.6)、季氏伐颛臾冉有子路为他解脱章(16.1)合看。 11. 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东谈主之子。” 子路曰:“有民东谈主焉,有社禝焉,何苦念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哨子羔去作念费县县长。孔子谈:“这是害了别东谈主的犬子!” 子路谈:“那地方有老黎民,有地盘和五谷,为什么定要念书才叫作念学问呢?”孔子谈:“是以我厌烦强嘴利舌的东谈主。”
11. 26子路、曾晳⑴、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⑵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缘何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荒;由也为之,比⑶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若何?” 对曰:“方六七十⑷,如⑸五六十,求也为之,比⑶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正人。” “赤!尔若何?”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⑹,愿为小相⑺焉。 ” “点!尔若何?” 饱读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⑻,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⑼春者,春服既成⑽,冠者五六东谈主,稚童六七东谈主,浴乎沂⑾,风乎 舞雩⑿,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若何?”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完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⒀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⒁小,孰能为之⒁大?”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东谈主陪着孔子坐着。孔子说谈:“因 为我比你们年事都大,[老了,]莫得东谈主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东谈主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东谈主了解你们,[盘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若何办呢?” 子路不加想索地答谈:“一千辆兵车的国度,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外面有部队侵犯它,国内又加以灾荒。我去解决,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东谈主东谈主有勇气,而且懂得大敬爱。”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若何样?” 答谈:“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度,我去解决,等到三年 光景,可以使东谈主东谈主富足。至于昌明礼乐,那唯独恭候贤东谈主正人了。” 又问:“公西赤!你若何样?” 答谈:“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才能了,我开心这样学习:祭祀的职业或者同外 国盟会,我开心穿着投降,戴着弁冕,作念一个小司仪者。” 又问:“曾点!你若何样?” 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谈:“我的志向和他们三 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谈:“那有什么妨碍呢?恰是要各东谈主说出我方的志向呵!” 曾晳便谈:“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跟随五六位成年东谈主,六七个 小孩,在沂水摆布洗陶醉,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齐唱歌,一齐走回首。” 孔子长叹一声谈:“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东谈主都出来 了,曾晳后走。曾晳问谈:“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 孔子谈:“也不过各东谈主说说我方的志向罢了。” 曾晳又谈:“您为什么对仲由含笑呢?” 孔子谈:“解决国度应该雅致礼让,关联词他的话却一丝不谦善,是以笑笑他。 ” “难谈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度吗?” 孔子谈:“怎样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盘就不够是一个国度 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度吗?” 孔子谈:“有宗庙,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国度是什么?[我笑仲由的不是说他不行解决国度,症结不在是不是国度,而是笑他言语的内容和弁度不够谦善。譬如公西赤,他是个十分懂得礼节的东谈主,但他只说开心学着作念一个小司仪者。]如果他只作念一小司仪者,又有谁来作念大司仪者呢?” 【注目】⑴曾晳——名点,曾参的父亲,亦然孔子的学生。⑵居——义与唐、宋东谈主白话“平居”同,平日、平常的敬爱。⑶比——去声,bì,等到的敬爱。⑷方六七十——这是古代的地盘面积诡计方式,“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里”,而是每边长六七十里的敬爱。⑸如——或者的敬爱。⑹端章甫——端,古代投降之名;章甫,古代弁冕之名。“端章甫”为修饰句,在古代可以毋庸动词。⑺相——去声,名词,赞礼之东谈主。⑻舍瑟而作——作,站起来的敬爱。曾点答孔子之问站了起来,其它学生也不异站了起来可以推知,不过上文未曾明说罢了。⑼莫——同“暮”。⑽成——定也。《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就是争为盟主而未定的敬爱。⑾沂——水名,但和大沂河以及流入于大沂河的小沂河都不同。这沂水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也就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于沂上”的“沂”。⑿舞雩——《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卽曾点所欲风处也。”当在今曲阜县南。⒀唯——语首词,无义。⒁之——用法同“其”。
颜渊篇第十二 共二十四章 12.1颜渊问仁。子曰:“好处复礼为仁⑴。一日好处复礼,天下归仁⑵焉。为仁由己,而由东谈主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谈:“遏制我方,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朝这样作念到了,天下的东谈主都会嘉赞你是仁东谈主。实践仁德,全凭我方,还凭别东谈主吗?” 颜渊谈:“请问行动的提要。”孔子谈:“不对礼的事不看,不对礼的话不听,不对礼的话不说,不对礼的事不作念。” 颜渊谈:“我虽然粗笨,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目】⑴好处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好处复礼,仁也。’”那么,“好处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东谈主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敬爱,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亦然此意。 12.2仲弓问仁。子曰:“外出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谈:“外出[职业]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黎民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前怕狼。]我方所不心爱的事物,就不彊加于别东谈主。在职业岗亭上不对职业有归咎,就是不在职业岗亭上也莫得归咎。 ” 仲弓谈:“我虽然粗笨,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目】⑴在家——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在邦谓仕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于卿医生之家也。”把“家”字拘泥于“医生曰家”的一个敬爱,不当当。 12.3司马牛⑴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谈:“仁东谈主,他的言语粗笨。” 司马牛谈:“言语粗笨,造就叫作念仁了吗?”孔子谈:“作念起来阻挠易,言语能够不粗笨吗?” 【注目】⑴司马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根据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孔子的答语是针对问者“多言而躁”的缺点而说的。 12.4司马牛问正人。子曰:“正人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正人已乎?”子曰:“自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去作念一个正人。孔子谈:“正人不忧愁,不惊骇。”司马牛谈:“不忧愁,不惊骇,这样就可以叫作念正人了吗?”孔子谈:“我方贼人胆虚,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惊骇的呢?” 12.5司马牛忧曰:“东谈主皆有手足,我独一火⑴。”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繁荣在天。正人敬而无失,与东谈主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手足也——正人何患乎无手足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谈:“别东谈主都有好手足,单单我莫得。”子夏谈:“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幸运,繁荣由天安排。正人只是对待职业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东谈主词色恭谨,相宜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手足——正人又何苦暴躁莫得好手足呢?” 【注目】⑴东谈主皆有手足,我独一火——自来的注目家都说这个司马牛就是宋国桓魋的手足。桓魋为东谈主很坏,结果是谋反失败,他的几个手足也都随着失败了。其中唯独司马牛不赞同他这些手足的行动。但结果亦然隐迹在外,死于谈路(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译文姑且根据这种说法。但我却认为,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和宋国桓魋的弟弟司马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东谈主,难于等量皆不雅。第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既不说这一个司马牛是宋东谈主,更莫得把《左传》上级马牛的事情纪录上去,太史公如果看到了这类史料而不采取,可见他是把两个司马牛作不同的东谈主看待的。第二,说《论语》的司马牛就是《左传》的司马牛者始于孔安国。孔安国又说司马牛名犂,又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名耕的不同。如果孔安国之言有所本,那么,原来就有两个司马牛,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犂,桓魋之弟。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东谈主却误把名犂的也当作孔子学生了。姑识于此,以供参考。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完了。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完了。”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叫作念见事明白。孔子谈:“点滴而来,耐久不断的诽语和肌肤所受、急重要身的误会都在你这里行欠亨,那你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点滴而来,耐久不断的诽语和肌肤所受、急重要身的误会也都在你这里行欠亨,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⑴,民信之矣。” 子贡曰:“不得不尔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不得不尔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解决政治。孔子谈:“充足食粮,充足武备,黎民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贡谈:“如果迫于不得已,在食粮、武备和东谈主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谈:“去掉武备。” 子贡谈:“如果迫于不得已,在食粮和东谈主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谈:“去掉食粮。[莫得食粮,不过死一火,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一火。如果东谈主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度是站不起来的。” 【注目】⑴兵——在五经和《论语》、《孟子》中,“兵”字多指武器而言,但也偶有解作兵士的。如《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顾炎武、阎若璩都以为五经中的“兵”字无作士兵解者,恐未谛(刘宝楠说)。但此“兵”字仍以解为军器为宜,故以武备译之。 12.8棘子成⑴曰:“正人质而完了,缘何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正人也⑵!驷不足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豺狼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谈:“正人只消有好的实践便够了,要那些文彩[那些仪节、那些形状]干什么?”子贡谈:“先生这样地议论正人,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一言九鼎。实践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豺狼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 【注目】⑴棘子成——卫国医生。古代医生都可以被敬称为“夫子”,是以子贡这样称呼他。⑵惜乎夫子之说正人也——朱熹《集注》把它作两句读:“惜乎!夫子之说,正人也。”便应该这样翻译:“先生的话,是出自正人之口,可惜说错了。”我则以为“夫子之说正人也”为主语,“惜乎”为谓语,此为倒装句。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黎民足,君孰与不足?黎民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向有若问谈:“年景不好,国度费用不够,应该若何办?” 有若答谈:“为什么乌有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谈:“十分抽二,我还不够,若何能十分抽一呢?” 答谈:“如果黎民的费用够,您若何会不够?如果黎民的费用不够,您又怎
么会够?”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⑴。’” 【译文】子张问如何去普及品德,辨别招引。孔子谈:“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普及品德。爱一个东谈主,但愿他长命;厌恶起来,恨不得他当场故去。既要他长命,又要他夭折,这即是招引。这样,的确对我方毫无好处,只是使东谈主奇怪罢了。” 【注目】⑴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诗句,引在这里,很艰深释。程颐说是“错简”(别章的词句,因为书页治安错了,误在此处),但无字据。我这里姑且依朱熹《集注》的解释而意译之。 12.11皆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皆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谈:“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犬子要像犬子。”景公谈:“对呀!淌若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食粮许多,我能吃得着吗?”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⑴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⑵。 【译文】孔子说:“根据一方面的语言就可以判决案件的,概略唯独仲由吧! ” 子路从不拖延诺言。 【注目】⑴片言折狱——“片言”古东谈主也叫作念“单辞”。打讼事一定有原告和被告两方面的东谈主,叫作念两造。自古迄今从莫得只根据一造的言辞来判决案件的(除掉被告缺席裁判)。孔子说子路“片言可以折狱”,不过清楚他的为东谈主憨厚直露,别东谈主不肯欺他罢了。⑵子路无宿诺——这句话与上文有什么逻辑关系,从来莫得东谈主说得明白(焦循《论语补疏》的解释也不确凿)。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或分此为别章。” 12. 13子曰:“听讼⑴,吾犹东谈主也。必也使无讼乎!”
12.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目】⑴见雍也篇第六。
12. 16子曰:“正人成东谈主之好意思,不成东谈主之恶。常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东谈主差未几。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散失才好。” 【注目】⑴听讼——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定公时,曾为大司寇,司寇为解决刑事的官,孔子这话巧合是刚作司寇时所说。 【译文】子张问政治。孔子谈:“在位不要疲惫懈怠,执行政令要诚心。” 【译文】孔子说:“正人周全别东谈主的善事,不促成别东谈主的赖事。常人却和这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谈:“政字的敬爱就是端正。您我方带头端正,谁敢歪邪正呢?”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苦于伏莽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谈:“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12.19季康子⑴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谈,以就有谈若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正人之德风,常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示政治,说谈:“假若杀掉坏东谈主来亲近好东谈主,若何样?”孔子答谈:“您解决政治,为什么要屠戮?您想把国度搞好,黎民就会好起来。率领东谈主的作风好比风,老黎民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注目】⑴季康子——根据《春秋》以及《左传》,季孙斯(桓子)死于哀公三年秋七月,季孙肥(康子)随卽袭位。则以上三章季康子之问,当在鲁哀公三年七月以后。 12.20子张问:“士若何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人?”子张对 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不雅色,虑以下东谈主。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念书东谈主要怎样作念才可以叫达?”孔子谈:“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敬爱?”子张答谈:“作念国度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医生家职业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谈:“这个叫闻,不叫达。怎样才是达呢?质量正直,遇事缓和,善于分析别东谈主的言语,不雅察别东谈主的表情,从想想上开心对别东谈主退让。这种东谈主,作念国度的官时天然事事行得通,在医生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闻,口头上似乎爱好仁德,实践行动却不如此,关联词我方竟以仁东谈主自居而不加猜疑。这种东谈主,作念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过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东谈主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随侍孔子在舞雩台下流逛,说谈:“请问怎样普及我方的品德,怎样摈弃别东谈主对我方不出面的归咎,怎样辨别出哪种是胡涂事。”孔子谈:“问得好!最初付出工作,然后收获,不是普及品德了吗?批判我方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东谈主的坏处,不就摈弃无形的归咎了吗?因为偶然的忿怒,便健无私方,以致也健忘了爹娘,不是胡涂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东谈主。”问知。子曰:“知东谈主。”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⑴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⑵,不仁者远⑶矣。汤⑷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⑸,不仁者远矣⑹。”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谈:“爱东谈主。”又问智。孔子谈:“善于鉴别东谈主物。” 樊迟还不澈底了解。孔子谈:“把正直东谈主拔擢出来,位置在狞恶东谈主之上,能够使狞恶东谈主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谈:“刚纔我去见憨厚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东谈主拔擢出来,位置在狞恶东谈主之上’,这是什么敬爱?” 子夏谈:“敬爱何等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活着东谈主之中挑选,把皋陶拔擢出来,坏东谈主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活着东谈主之中挑选,把伊尹拔擢出来,坏东谈主也就难以存在了。” 【注目】⑴乡——去声,同“向”。⑵皋陶——音高摇,gāoyáo,舜的臣子。 ⑶远——本是“离帀”“逋逃”之意,但东谈主是可以转变的,何苦非逃离不可。译文用“难以存在”来抒发,比之拘泥字面或者还符合子夏的本意些。⑷汤——卜辞作“唐”,罗振玉云:“唐殆太乙之谥。”(《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商朝帀国之君,名履(卜辞作“大乙”,而无“履”字),伐夏桀而得天下。⑸伊尹——汤的辅相。⑹“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谈谁是直东谈主而举他,属于“智”,是以“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而孔子屡言之(参2.19)。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⑴而善谈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对待挚友的方法。孔子谈:“诚心肠劝告他,好好地指令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注目】⑴告——旧读梏,gù。 12.24曾子曰:“正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正人用文章学问来约会挚友,用挚友来匡助我培养仁德。 ”
子路篇第十三 共三十章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⑴劳之。”请益。曰:“无倦⑵。” 【译文】子路问政治。孔子谈:“我方给黎民带头,然后让他们辛劳地职业。 ” 子路肯求多讲一丝。孔子又谈:“永久不要懈怠。” 【注目】⑴先之——就是下一章“先有司”之意。⑵无倦——也就是“居之无倦” (12.14)之意。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东谈主其舍诸?” 【译文】仲弓作念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问政治。孔子谈:“给职业主谈主员带头, 不计较东谈主家的小诞妄,拔擢优秀东谈主才。” 仲弓谈:“怎样去识别优秀东谈主才把他们拔擢出来呢?”孔子谈:“拔擢你所知谈的;那些你所不知谈的,别东谈主难谈会埋没他吗?” 13.3子路曰:“卫君⑴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⑵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正人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⑶昆仲。故正人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正人于其言,无所苟而完了。”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解决国政,您准备最初干什么?” 孔子谈:“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 子路谈:“您的腐败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苦纠正?” 孔子谈:“你若何这样卤莽!正人对于他所不懂的,概略采取保留弁度,[你 若何能瞎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行无缘无故;言语不无缘无故,职业就不可能搞好;职业搞不好,国度的礼乐轨制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轨制举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黎民就会[惶遽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 那处才好。是以正人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根由,]可以说得出来;而无缘无故的话也一定行得通。正人对于措词言语要莫得一丝草率的地方才罢了。” 【注目】⑴卫君——历来的注目家都说是卫出公辄。⑵正名——对于这两个字的解释,从汉以来便异说纷繁。皇侃《义疏》引郑玄的注云:“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这说恐不对孔子原意。《左传》成公二年曾经载有孔子的话,说:“唯器(礼器)与名(口头、名分)不可以假东谈主。”《论语》这一“名”字应该和《左传》的这一“名”字换取。《论语》中有孔子“觚不觚”之叹。“觚”而不像“觚”,有其名,无其实,就是名不正。孔子对皆景公之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正名。《韩诗据说》卷五纪录着孔子的一段故事,说,“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东谈主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更可以说明孔子正名的实践敬爱。我这里用“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来解释“名不正”,似乎较为接近孔子原意。但孔子所要纠正的,只是联系古代礼法、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的表象,而不是一般的用词不当的表象。一般的用词不当的表象,是语法修辞边界中的问题;礼法上、名分上用词不当的表象,依孔子的意见,是联系伦理和政治的问题,这两点必须区别帀来。 ⑶错——同“措”,安置也。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常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抵抗;上好信,则民莫敢毋庸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肄业种庄稼。孔子谈:“我不如老农民。”又请肄业种菜蔬。孔子谈:“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谈:“樊迟果真常人,统辖者认真礼节,黎民就莫得东谈主敢不尊敬;统辖者行动正当,黎民就莫得东谈主敢抵抗从;统辖者古道信实,黎民就莫得东谈主敢不说实话。作念到这样,四方的黎民都会包袱着赤子女来投靠,为什么要我方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行专对⑴;虽 多,亦奚以为⑵?”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欠亨;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行独随即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有什么用处呢?” 【注目】⑴不行专对——古代的使节,只接受职业,至于如何去交涉支吾,只可顺风张帆,并立行事,更不行事事讲演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这便叫作念“撤职不受辞”,也就是这里的“专对”。同期春秋时期的酬酢酬酢停火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左传》里充满了这种纪录),是以诗是酬酢东谈主才的必念书。⑵亦奚以为——“以”,动词,用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但只跟“奚”、“何”诸字连用,如“缘何文为”、“缘何伐为”。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统辖者本人行动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人行动不正当,纵三令五申,黎民也不会信从。” 13.7子曰:“鲁、卫之政,手足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像手足一般[地收支不远]。 ” 13.8子谓卫令郎荆⑴,“善居室⑵,始有,曰:‘苟合⑶矣。’少有,曰:‘苟完矣。’豪阔,曰:‘茍好意思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令郎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有一丝,便说谈:‘差未几够了。’增多了一丝,又说谈:‘差未几完备了。’多有一丝,便说谈:‘差未几富丽堂皇了。” 【注目】⑴卫令郎荆——卫国的令郎,吴季札曾把他列为卫国的正人,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东谈主说:“此取荆之善居室以风有位者也。”因为其时的卿医生,不但贪污,而且奢侈成风,是以孔子“以廉风贪,以俭风侈。”似可备一说。 ⑵居室——这一词组敬爱甚多:(甲)居住房舍,《礼记·曲礼》“正人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廐库为次,居室为后。”(乙)配头同居,《孟子·万章》:“男女居室,东谈主之大伦也。”(丙)汉代又以为狱名,《史记·卫青传》:“青尝从入甘泉居室。”(丁)此则为积聚家业居家过活之义。“居”读为“奇货可居”之“居”。⑶合——给也,足也。此依俞樾《羣经平议》说。 13.9子适卫,冉有仆⑴。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⑵。”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谈:“好粘稠的东谈主口!” 冉有谈:“东谈主口已经稠密了,又该若何办呢?”孔子谈:“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谈:“已经富裕了,又该若何办呢?”孔子谈:“教训他们” 【注目】⑴仆——动词,独霸车马。其东谈主则谓之仆夫,《诗·小雅·出车》“仆 夫况瘁”可证。仆亦作名词,驾车者,《诗·小雅·正月》“屡顾尔仆”是也。⑵既富……教之——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施展了这一主张。是以孟子说“丰年终身苦,荒年不免于死一火。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也和《管子·治国篇》的“凡治国之谈,必先富民”主张换取。 13.10子曰:“苟灵验我者,期月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假若灵验我操纵国度政治的,一年便差未几了,三年便 会很有成绩。” 【注目】⑴期月——期同“朞”,有些簿子卽作“朞”,音姬,jī。期月,一年。 13.11子曰:“‘善东谈主为邦百年,亦可以胜⑴残去⑵杀矣⑶。’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东谈主解决国政连气儿到一百年,也可以克服凶狠免除虐杀 了。’这句话真说得对呀!” 【注目】⑴胜——旧读平声。⑵去——旧读上声。⑶善东谈主……去杀矣——依 文意是孔子引别东谈主的话。 13.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尔后仁。”
【译文】孔子说:“假若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
13.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行正其身,如正东谈主何?”
【译文】孔子说:“假若端正了我方,解决国政有什么费力呢?连本人都不行端正,若何端正别东谈主呢?”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⑴。” 【译文】冉有从办公的地方回首。孔子谈:“为什么今天回得这样晚呢?”答谈:“有政务。”孔子谈:“那只是事务罢了。淌若有政务,虽然毋庸我了,我也会知谈的。” 【注目】⑴与闻之——与,去声,干预之意。《左传》哀公十一年曾有纪录,季氏以用田赋的事征求孔子意见,况且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可见孔子“如有政,吾其与闻之”这话是有根据的。只是冉有不解白“政”和“事”的分别,一时用词不当罢了。依我看,这章并无其它敬爱,前东谈主有故求深解的,未必对。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淌若其几也。东谈主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简直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淌若其几也。东谈主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简直一言而丧 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一句话欣喜国度,有这事么?” 孔子答谈:“言语不可以像这样地浅易机械。不过,东谈主家都说:‘作念君上很难,作念臣子阻挠易。’假若知谈作念君上的艰苦,[天然会严慎认真地干去,]不近于一句话便欣喜国度么?” 定公又谈:“一句话丧失国度,有这事么?” 孔子答谈:“言语不可以像这样地浅易机械。不过,寰球都说:‘我作念国君莫得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莫得东谈主违抗我。’假若说的话正确而莫得东谈主违抗,不也好么?假若说的话不正确而也莫得东谈主违抗,不近于一句话便丧失国度么?”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问政治。孔子谈:“境内的东谈主使他欣喜,境外的东谈主使他来投靠。 ” 13.17子夏为莒父⑴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作念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谈:“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行达到方针;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注目】⑴莒父——鲁国之一邑,现在已经不行确知其所在。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⑴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⑵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谈:“我那里有个坦白直露的东谈主,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讦。”孔子谈:“咱们那里坦白直露的东谈主和你们的不同:父亲替犬子保密,犬子替父亲保密——直露就在这里面。” 【注目】⑴证——《说文》云:“证,告也。”恰是此义。相现在日的“检举”“揭发”,《韩非子·五蠹篇》述此事作“谒之吏”,《吕氏春秋·当务篇》述此事作“谒之上”,都可以说明恰是其子去告讦他父亲。“证明”的“证”,旧书一般用“征”字为之。 ⑵直在其中——孔子伦理玄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之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东谈主忠。虽之⑴夷狄,不可弃也。 ”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谈:“平日相貌弁度端正尊容,职业严肃认真,为别东谈主诚心由衷。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亦然不行废弃的。” 【注目】⑴之——动词,到也。 13.20子贡问曰:“若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系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常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若何?”子曰:“噫!斗筲之东谈主⑴,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谈:“怎样才可以叫作念‘士’?”孔子谈:“我方行动保持污辱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职业,可以叫作念‘士’了。” 子贡谈:“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谈:“系族赞赏他贡献父母,乡里赞赏他恭敬尊长。” 子贡又谈:“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谈:“言语一定信实,行动一定坚决,这是不问长短曲直而只管我方贯彻言行的常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谈:“现在的执政诸公若何样?”孔子谈:“咳!这班器识短促的东谈主算得什么?” 【注目】⑴斗筲之东谈主——斗是古代的量名,筲音梢,shāo,古代的饭筐(《说文》作,能容五升。斗筲譬如度量和见解的短促。有东谈主说,“斗筲之东谈主”也可以译为“恒河沙数之东谈主”,言其不足为奇。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⑴乎!狂者高出,狷者有所不为也。 ” 【译文】孔子说:“得不到言行相宜中和的东谈主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东谈主和狷介的东谈主罢,激进者一意上前,狷介者也不肯作念赖事。” 【注目】⑴狂狷——《孟子·全心篇下》有一段话可以为本文的解释,録之于下:“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谈而与之,必也狂獧(同“狷”)乎!狂者高出,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谈哉?不可必得,故想其次也。’‘敢问若何斯可谓狂矣?’(此万章问词,下同。)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缘何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东谈主!古之东谈主!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孟轲这话未必尽合孔子本意,但可备参考。 13.22子曰:“南东谈主有言曰:‘东谈主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⑴。’善夫!” “不恒其德⑵,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完了。” 【译文】孔子说:“南边东谈主有句话说,‘东谈主假若莫得恒心,连巫医都作念不了。’这句话很好呀!” 《易经·恒卦》的爻辞说:“三心二意,自食其言,总有东谈主招致污辱。”孔子又说:“这话的敬爱是叫无恒心的东谈主不必去占卦罢了。” 【注目】⑴巫医——巫医是一词,不应分为卜筮的巫和治病的医两种。古代常以禳祷之术替东谈主休养,这种东谈主便叫巫医。⑵不恒其德——这有两种敬爱:(甲)不行持久,时作时辍;(乙)莫得一定的操守。译文用“三心二意”清楚“不行持久”,用“自食其言”清楚“莫得操守”。 13.23子曰:“正人和而不同,常人同而不和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用我方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东谈主的诞妄意见,使一切都作念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唱和。常人只是盲从唱和,却不肯清楚我方的不同意见。” 【注目】⑴和,同——“和”与“同”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皆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得特别详细。“和”如五味的赈济,八音的妥洽,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类不同的材料才能赈济味谈,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类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妥洽。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我又认为这个“和”字与“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有叠加之处。因此译文也出现了“恰到好处”的字眼。 13.24子贡问曰:“乡东谈主皆好之,若何?”子曰:“未可也⑴。” “乡东谈主皆恶之,若何?”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东谈主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译文】子贡问谈:“满乡村的东谈主都心爱他,这个东谈主若何样?”孔子谈:“还不行。” 子贡便又谈:“满乡村的东谈主都厌恶他,这个东谈主若何样?”孔子谈:“还不行。昀好是满乡村的好东谈主都心爱他,满乡村的坏东谈主都厌恶他。” 【注目】⑴未可也——如果一乡之东谈主皆好之,便近乎所谓好好先生,孔、孟叫他为“乡愿。”因之孔子便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15.28)又说,“唯仁者能好东谈主,能恶东谈主。”(4.3)这可以为“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解释。 13.25子曰:“正人易事⑴而难说也。说之不以谈,不说也;及其使东谈主也,器之。常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谈,说也;及其使东谈主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在正人底下职业很容易,讨他的忻悦却难。毋庸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忻悦,他不会忻悦的;等到他使用东谈主的时候,却量度各东谈主的才德去分派任务。在常人底下职业很难,讨他的忻悦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忻悦,他会忻悦的;等到他使用东谈主的时候,便会各类抉剔,各类挑剔。” 【注目】⑴易事——《说苑·雅言篇》说:“曾子曰,‘夫子见东谈主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这话可以作“正人易事”的一个说明。 13.26子曰:“正人泰而不骄⑴,常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正人安详舒泰,却不娇傲凌东谈主;常人娇傲凌东谈主,却不安详舒泰。” 【注目】⑴泰,骄——皇侃《义疏》云:“正人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傲也;常人道好轻凌,而心恒戚戚,是骄而不泰也。”李塨《论语传注》云:“正人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按:见20.2),何其舒泰!常人矜己傲物,只怕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译文正取此义。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忍、朴质,而言语不缓慢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东谈主近于仁德。” 13.28子路问曰:“若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⑴,怡怡⑵如也,可谓士矣。挚友切切偲偲,手足怡怡。” 【译文】子路问谈:“若何样才可以叫作念‘士’了呢?”孔子谈:“相互批评,和睦共处,可以叫作念‘士’了。挚友之间,相互批评;手足之间,和睦共处。” 【注目】⑴切切偲偲——偲音想,sī。切切偲偲,相互责善的形状。⑵怡怡——缓和的形状。 13.29子曰:“善东谈主教民七年,亦可以卽戎⑴矣。” 【译文】孔子说:“善东谈主教导东谈主民达七年之久,也能够叫他们作战了。“ 【注目】⑴卽戎——“卽”是“卽位”的“卽”,就也,往那里去的敬爱。“戎”是“兵戎”的敬爱。 13.30子曰:“以不教民⑴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谈:“用未罗致过西席的东谈主民去作战,这等于践踏人命。“ 【注目】⑴不教民——“不教民”三字组成一个名词语,敬爱就是“不教之民”,正如《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澣衣”的“匪澣衣”一样,敬爱就是“匪澣之衣”(不曾洗涤过的衣服)。
宪问篇第十四 共四十四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章自“克、伐、怨、欲”以下别为一章,把第二十章自“曾子曰”以下别为一章,又把第三十七章自“子曰作家”以下别为一章,是以题为四十七章。)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谈,谷;邦无谈,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⑴”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如何叫耻辱。孔子谈:“国度政治清朗,作念官领薪俸;国度政治黯澹,作念官领薪俸,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谈:“好胜、吹法螺、归咎和贪图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这可以说是仁东谈主了吗?”孔子谈:“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东谈主,那我不行同意。” 【注目】⑴可以为仁矣——这句话从形状上看应是肯定句,但从坎坷文看,实践应是疑问句,不过疑问只从言语者的语势来清楚,不藉助于别的抒发形状而已。这一段可以和“邦有谈,贫且贱焉,耻也;邦无谈,富且贵焉,耻也。 ”(8.13)相互发明。 14.2子曰:“士而开居⑴,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念书东谈主而留念泄气,便不配作念念书东谈主了。” 【注目】⑴开居——开,开想,留念;居,安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事录着晋文公的流一火故事,说他在皆国安堵下来,有妻妾,有家财,便不肯再转移了。他配头姜氏便对他说:“行也!开与安,实败名。”便和此意相近。 14.3子曰:“邦有谈,危⑴言危行;邦无谈,危行言孙⑵。” 【译文】孔子说:“政治清朗,言语正直,行动正直;政治黯澹,行动正直,言语谦顺。” 【注目】⑴危——《礼记·缁衣》注:“危,魁岸也。”意谓高于俗,朱熹《集注》用之,天然可通。但《广雅》云:“危,正也。”王念孙《疏证》卽引《论语》此文来作证,更为妥贴,译文卽用此解。⑵孙——同逊。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译文】孔子说:“有谈德的东谈主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东谈主不一定有谈德。仁东谈主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东谈主不一定仁。” 14.5南宫适⑴问于孔子曰:“羿⑵善射,奡⑶划船⑷,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正人哉若东谈主!尚德哉若东谈主⑸!”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谈:“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莫得得到好死。禹和稷我方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孔子莫得答复。南宫适退了出来。孔子谈:“这个东谈主,好一个正人!这个东谈主,何等尊尚谈德! ” 【注目】⑴南宫适——孔子学生南容。⑵羿——音诣,yì。在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高东谈主。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东谈主,传说其时十个太阳同期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所指的和《孟子·离娄篇》所载的“逢蒙学射于羿”的羿,据说都是夏代的羿。⑶奡——音傲,aò。亦然古代传说中的东谈主物,夏代寒浞的犬子。字又作“浇”。⑷划船——顾炎武《日知録》云:“古东谈主以傍边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划船盖兼此义。”译成当代汉语,就是用海军转斗千里。⑸正人……尚德哉若东谈主——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想想是现在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天诛地灭,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子赞赏他。 14.6子曰:“正人⑴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常人⑵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正人之中不仁的东谈主有的罢,常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东谈主。” 【注目】⑴正人,常人——这个“正人”“常人”的含义不大了了。“正人”“常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黎民而言。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⑴?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注目】⑴能勿劳乎——《国语·鲁语下》说:“夫民劳则想,想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可以为“能勿劳乎”的注脚。 14.8子曰:“为命⑴,裨谌⑵开创之,世叔⑶酌量⑷之,行东谈主子羽⑸修饰之,东里子产⑹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酬酢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酬酢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注目】⑴为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支吾客东谈主,是以鲜有败事。”可与《论语》此文相参校。《左传》所讲的历程和《论语》此文虽然有些出入,但主题是换取的,因此我把“命”译为“酬酢辞令”,不作一般的政令讲。⑵裨谌——音庇臣,bìchén,郑国医生,见《左传》。⑶世叔——卽《左传》的子太叔(古代,“太”和“世”两字通用),名游吉。⑷酌量——敬爱和今天的“酌量”不同,这是一个东谈主去研究尔后提意见的敬爱。⑸行东谈主子羽——行东谈主,官名,卽古代的酬酢官。子羽,公孙挥的字。⑹东里子产——东里,地名,今在郑州市,子产所居。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东谈主也。” 问子西⑴。曰:“彼哉!彼哉⑵!” 问管仲。曰:“东谈主也。夺伯氏⑶骈邑⑷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东谈主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东谈主物。孔子谈:“是宽厚慈惠的东谈主。” 又问到子西。孔子谈:“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谈:“他是东谈主才。抢劫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可吃粗粮,到死莫得归咎的话。” 【注目】⑴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手足,子产即是继他而操纵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鬬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令郎申,和孔子同期。鬬宜申去孔子太远,令郎申又太近,这东谈主所问确当是公孙夏。⑵彼哉彼哉——《公羊传》定公八年事录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旷野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谈:“彼哉彼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因云:“此必古谚语,而夫子引以作答者。”案:这是其时清楚鄙薄的习惯语。⑶伯氏——皆国的医生,皇侃《义疏》云:“伯氏名偃。”不知何据。⑷骈邑——地名。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盗窟。他在《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里说,柳盗窟有古城的城基,卽春秋的骈邑。用《水经·巨洋水注》证之,阮氏之言很确凿。 14.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 11子曰:“孟公绰⑴为赵魏老⑵则优⑶,不可以为滕、薛⑷医生。”
【译文】孔子说:“费力却莫得归咎,很难;繁荣却不娇傲,倒容易作念到”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淌若叫他作念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迷漫裕的;却莫得才能来作念滕、薛这样小国的医生。” 【注目】⑴孟公绰——鲁国医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事录着他的一段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东谈主。⑵老——古代,医生的家臣称老,也称室老。⑶优——本意是“优裕”,是以用“力迷漫裕”来译它。⑷滕、薛——其时的小国,都在鲁国隔邻。滕的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薛的故城在今滕县南四十四里官桥公社处。 14.12子路问成东谈主。子曰:“若臧武仲⑴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⑵面不改容,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东谈主矣。”曰:“今之成东谈主者何苦然?见利想义,见危致命,久要⑶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东谈主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东谈主。孔子谈:“聪惠像臧武仲,无思无虑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艺多才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建设他的文华,也可以说是全东谈主了。”等了一会,又谈:“现在的全东谈主那处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机便肯付诞人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健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东谈主了。” 【注目】⑴臧武仲——鲁医生臧孙纥。他很颖异,逃到皆国之后,能预料皆庄公的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⑵卞庄子——鲁国的豪杰。《荀子·大略篇》和《韩诗据说》卷十都载有他的勇敢故事。⑵久要——“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说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述林》。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⑴于公明贾⑵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⑶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东谈主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东谈主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东谈主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东谈主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答谈:“这是寄语的东谈主说错了。他老东谈主家到应言语的时候才言语,别东谈主不厌恶他的话;欣喜了才笑,别东谈主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东谈主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谈:“如此的吗?难谈果真如此的吗?” 【注目】⑴公叔文子——卫国医生,《檀弓》载有他的故事。⑵公明贾——卫东谈主,姓公明,名贾。贾音假,jiǎ。《左传》哀公十四年楚有蔿贾也音假。⑶以——代词,此也。例证可参考杨遇夫先生的《词诠》。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⑴,虽曰不要⑵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逃到皆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肯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医生,纵令有东谈主说他不是胁迫,我是不信赖的。” 【注目】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之华城,离皆国边境很近。⑵要——平声,音腰,yāo。 14.15子曰:“晋文公⑴谲⑵而不正,皆桓公⑴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腕,作风不梗直;皆桓公作风梗直,毋庸诡诈,不耍手腕。” 【注目】⑴晋文公、皆桓公——晋文公名重耳,皆桓公名小白。皆桓、晋文是春秋时五霸中昀有名声的两个霸主。⑵谲——音决,jué,诈骗,戏弄霸术诡计。 14.16子路曰:“桓公杀令郎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⑴。”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⑵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⑶。” 【译文】子路谈:“皆桓公杀了他哥哥令郎纠,[令郎纠的师父]召忽因此寻短见,[但是他的另一师父]管仲却活着。”接着又谈:“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谈:“皆桓公屡次地操纵诸侯间的盟会,住手了战役,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目】⑴管仲不死——皆桓公和令郎纠都是皆襄公的弟弟。皆襄公无谈,两东谈主都怕牵累,桓公便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令郎纠也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襄公被杀以后,桓公先入皆国,立为君,便兴兵伐鲁,按捺鲁国杀了令郎纠,召忽寻短见以殉,管仲却作念了桓公的宰相。这段历史可看《左传》庄公八年和九年。⑵九合——皆桓公纠合诸侯算计十一次。这一“九”字实是虚数,不过清楚其多罢了。⑶如其仁——王引之《经传释词》云:“如犹乃也。”扬雄《法言》三次仿用这种句法,义同。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令郎纠,不行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至今受其赐。微⑴管仲,吾其被⑵发左衽矣。岂若白丁俗客之为谅也,自经⑶于沟渎⑷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谈:“管仲不是仁东谈主罢?桓公杀掉了令郎纠,他不但不以身耗损,还去辅相他。”孔子谈:“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东谈主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莫得管仲,咱们都会披垂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帀,[沦为过时民族]了。他难谈要像普通老黎民一样守着末节小信,在山沟中寻短见,还莫得东谈主知谈的吗?” 【注目】⑴微——假若莫得的敬爱,只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 ⑵被——同“披”。⑶自经——投缳。⑷沟渎——犹《孟子·梁惠王》的“沟壑”。王夫之《四书稗疏》认为它是地名,就是《左传》的“句渎”,《史记》的“笙渎”,那么,孔子的白丁俗客就是指召忽而言,恐不确凿。 14.18公叔文子之臣医生⑴僎与文子同升诸⑵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⑶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医生僎,[由于文子的推选,]和文子一谈作念了国度的大臣。孔子知谈这事,便谈:“这便可以谥为‘文’了。” 【注目】⑴毛奇龄《四书剩言》云:“臣医生卽家医生也。”把“臣医生”三字不分,今不取。《后汉书·吴良传》李贤注说:“文子家臣名僎”云云,也可见唐初东谈主不以“臣医生”为一词。⑵诸——用法同“于”。⑶据《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实谥为贞惠文子。郑玄《礼记》注说:“不言‘贞惠’者?‘文’足以兼之。”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谈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⑴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⑵治客东谈主,祝鮀治宗庙,天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乱,康子谈:“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一火?”孔子谈:“他有仲叔圉接待客东谈主,祝鮀管理祭祀,天孙贾统领部队,像这样,若何会败一火?” 【注目】⑴奚而——俞樾《羣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⑵仲叔圉——就是孔文子。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阿谁东谈主口出狂言,他实行就阻挠易。” 14.21陈成子⑴弑简公⑵。孔子沐浴而朝⑶,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⑷。”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⑸:“以吾从医生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医生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皆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尔后朝见鲁哀公,呈报谈:“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挞伐他。”哀公谈:“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东谈主去呈报罢!” 孔子[退了出来],谈:“因为我曾忝为医生,不敢不来呈报,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给那三东谈主呈报吧’!” 孔子又去呈报三位大臣,不肯出兵。孔子谈:“因为我曾忝为医生,不敢不呈报。” 【注目】⑴陈成子——就是陈恒。⑵简公——皆简公,名壬。⑶孔子沐浴而朝——这时孔子已经告老还家,特为这事来朝见鲁君。⑷请讨之——孔子请讨陈恒,主要塞由于陈恒以臣杀君,依孔子的学说,非讨不可。同期孔子也估计了战役的赢输。《左传》纪录着孔子的话谈:“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皆之半,可克也。”但这事仍可酌量。⑸孔子曰——这是孔子退朝后的话,参校《左传》哀公十四年的纪录便可以知谈。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服侍东谈主君。孔子谈:“不要[言不由中地]乱来他,却可以[迎面]触犯他。” 14.23子曰:“正人上达⑴,常人下达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邃晓于仁义,常人邃晓于财利。” 【注目】⑴上达下达——古今学东谈主各有解释,译文华取了皇侃《义疏》的说法。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⑴,今之学者为东谈主⑴。”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方针在教训我方的学问谈德,当代学者的方针却在庇荫我方,给别东谈主看。” 【注目】为己为东谈主——如何叫作念“为己”和“为东谈主”,译文聘用了《荀子·劝学篇》、《北堂书钞》所引《新序》和《后汉书·桓荣传论》(俱见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的解释。 14.25蘧伯玉⑴使东谈主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⑵而未能也。” 使臣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一位使臣视察孔子。孔子给他坐位,尔后问谈:“他老东谈主家干些什么?”使臣答谈:“他老东谈主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作念到。” 使臣辞了出来。孔子谈:“好一位使臣!好一位使臣!” 【注目】⑴蘧伯玉——卫国的医生,名瑗。孔子在卫国之时,曾经住过他家。 ⑵寡其过——《庄子·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曾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或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六十之是或为五十九之非)。”《淮南子·原谈篇》也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概略这东谈主是位求进甚急善于自新的东谈主。使臣之言既得其实,又不卑不亢,是以孔子连声赞赏。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⑴。” 曾子曰:“正人想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正人所想虑的不超出我方的职业岗亭。” 【注目】⑴见泰伯篇。(8.14) 14.27子曰:“正人耻其言而⑴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作念得少,正人以为耻。” 【注目】⑴而——用法同“之”,说详《词诠》。皇侃所据本,日本足利本,这一“而”字都作“之”。 14.28子曰:“正人谈者三,我窝囊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谈也。” 【译文】孔子说:“正人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作念到:仁德的东谈主不忧虑,聪惠的东谈主不招引,勇敢的东谈主不惊骇。”子贡谈:“这恰是他老东谈主家对我方的叙述哩。” 14.29子贡方东谈主⑴。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讥评别东谈主。孔子对他谈:“你就够好了吗?我却莫得这闲工夫。 ” 【注目】⑴方东谈主——《经典释文》说,郑玄注的《论语》作“谤东谈主”,又引郑注云“谓言东谈主之遇恶”。因此译文译为“讥评”。《世说新语·容止篇》:“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这“方”字作月旦解,其用法可能出于此。 14. 30子曰:“不患东谈主之不己知,患其不行也。” 【译文】孔子说:“不暴躁别东谈主不知谈我,只暴躁我方莫得才调。”
14. 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开疑别东谈主的诈骗,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东谈主的不老实,却能赶早发觉,这样的东谈主是一位贤者罢!” 14.32微生亩⑴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⑵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谈:“你为什么这样忙费力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谈:“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厌烦那种阻塞欠亨的东谈主。” 【注目】⑴微生亩——“微生是姓,“亩”是名。⑵是——这里作副词用,当“如此”解。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称沉马叫作念骥,并不是赞好意思它的气力,而是赞好意思他的质量。” 14.34或曰:“以德牢骚⑴,若何?”子曰:“缘何报德?以直牢骚,感德感恩。 ” 【译文】有东谈主对孔子谈:“拿恩惠来回答归咎,若何样?”孔子谈:“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谈正直来回答归咎,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注目】⑴以德牢骚——《老子》也说:“大小若干,牢骚以德。”可能当日流行此语。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东谈主,放学而上达⑴。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叹谈:“莫得东谈主知谈我呀!”子贡谈:“为什么莫得东谈主知谈您呢?”孔子谈:“不归咎天,不责问东谈主,学习一些平常的学问,却澈底了解很高的敬爱。知谈我的,只是天罢!” 【注目】⑴放学而上达——这句话具体的敬爱是什么,古今颇有不同解释,译文所言只可备参考。皇侃《义疏》云:“放学,学东谈主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东谈主事,东谈主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东谈主。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闾里不怨天也。”全部敬爱都融会了,虽不敢说合于孔子本意,无妨録供参考。 14.36公伯寮⑴愬⑵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⑶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⑷。” 子曰:“谈之将行也与,命也;谈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弹劾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况且说:“他老东谈主家已经被公伯寮所招引了,关联词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谈:“我的主张将实现吗,听之于幸运;我的主张将永乌有现吗,也听之于幸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幸运怎样呢!” 【注目】⑴公伯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公伯僚”云“字子周”。⑵愬——同“诉”。⑶子服景伯——鲁医生,名何。⑷市朝——古东谈主把罪东谈主之尸示众,或者于朝廷,或者于市集。 14.37子曰:“贤者辟⑴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家七东谈主矣。” 【译文】孔子说:“有些贤者逃匿龌龊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 次一等的幸免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迥避恶言。” 孔子又说:“像这样的东谈主已经有七位了。” 【注目】⑴辟——同“避”。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⑴。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早晨进城,]司门者谈:“从哪儿来?”子路谈:“从孔家来。”司门者谈:“就是那位知谈作念不到却定要去作念的东谈主吗?” 【注目】⑴石门——《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注引郑玄《论语注》云:“石门,鲁城外门也。”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完了。深则厉,浅则揭⑴。”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谈:“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谈:“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莫得东谈主知谈我呀!]莫得东谈主知谈我方,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服走畴前;水浅,无妨撩起衣服走畴前。” 孔子谈:“好坚决!莫得办法劝服他了。” 【注目】⑴深厉浅揭——两句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是比方。水深比方社会特别黯澹,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方黯澹的进程不深,还可以使我方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服,免得濡湿。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苦高宗,古之东谈主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谈:“《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敬爱?”孔子谈:“不单是高宗,古东谈主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秉承的君主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注目】⑴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两语见《无逸篇》。 14. 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东谈主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黎民听从指挥。”
14. 42子路问正人。子曰:“修己以敬。” 曰:“仅此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东谈主⑴。” 曰:“仅此而已乎?”曰:“修己以安黎民。修己以安黎民⑵,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正人。孔子谈:“教训我方来严肃认真地
对待职业。” 子路谈:“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谈:“教训我方来使表层东谈主物安乐。” 子路谈:“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谈:“教训我方来使整个老黎民安乐。教训自 己来使整个老黎民安乐,尧舜概略还莫得完全作念到哩!” 【注目】⑴东谈主——这个“东谈主”字昭着是狭义的“东谈主”(参见 1.5注四),莫得把“黎民”包括在内。⑵修己以安黎民——雍也篇说:“博施于民……尧舜其犹病诸。” (6.30)这里说:“修己以安黎民,尧舜其犹病诸。”可见这里的“修己以安黎民”就是“博施于民”。 14.43原壤⑴夷俟⑵。子曰:“幼而不孙弟⑶,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谈:“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食粮,果真个害东谈主精。”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注目】⑴原壤——孔子的老挚友,《礼记·檀弓》纪录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匡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作念没听见。概略这东谈主是一位另有主张而立意反对孔子的东谈主。⑵夷俟——夷,庞谧;俟,恭候。⑵孙弟——同逊悌。 14.44阙党⑴稚童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⑵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⑶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一个稚童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东谈主问孔子谈:“这小孩是肯求上进的东谈主吗?孔子谈:“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个肯求上进的东谈主,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东谈主。” 【注目】⑴阙党——顾炎武的《日知録》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卽名阙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党。”案顾氏此说很对(阎若璩《四书释地》的驳论不对),《荀子·儒效篇》也有孔子“居于阙党”的纪录,可见阙党为孔子所居之地名。⑵居于位——根据《礼记·玉藻》的纪录,“稚童无事则立主东谈主之北,南面。”则“居于位”是不对当日礼节的。⑶与先生并行 ——《礼记·曲礼》上篇说:“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肩随”就是与之并行而稍后),而稚童的年龄收支甚远,依当日礼节,不行和成东谈主并行。
卫灵公篇第十五 共四十二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是以说“凡四十一章”。) 15.1卫灵公问陈⑴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⑵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部队陈列之法。孔子答谈:“礼节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部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帀卫国。 【注目】⑴陈——就是今天的“阵”字。⑵俎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施礼时用它,因之藉以清楚礼节之事。这种用法和泰伯篇第八的“笾豆之事”换取。 15.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正人亦有穷乎?”子曰:“正人固穷,常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息交了食粮,随同的东谈主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欣喜地来见孔子,说谈:“正人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谈:“正人虽然穷,如故相持着;常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15.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⑴。”
【译文】孔子谈:“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难忘住的吗?”子贡答谈:“对呀,难谈不是这样吗?”孔子谈:“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不雅念来贯串它。 ” 【注目】⑴一以贯之——这和里仁篇的“夫子之谈,忠恕而完了”(4.15)的“一贯”换取。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他们所珍视的,是孔子的博大精深,因之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之”;而孔子我方所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谈链接于其整个这个词学行之中。 15.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15. 5子曰:“无为自化⑴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完了。”
【译文】孔子对联路谈:“由!懂得‘德’的东谈主可少啦。” 【译文】孔子说:“我方牢固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东谈主概略唯独舜罢?他干了 什么呢?尊容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注目】⑴无为自化——舜缘何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东谈主,故泄气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东谈主,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服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东谈主,故无为自化”。 15.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乡镇,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我方到处行得通。孔子谈:“言语忠诚老实,行动忠厚严肃,纵到了别的部族国度,也行得通。言语诈骗无信,行动惨酷浮薄,就是在本乡原土,能行得通吗?耸峙的时候,就[彷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几个字在咱们眼前;在车箱里,也[彷佛]看见它刻在前边的横木上;[往往刻刻记取它,]这才能使我方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大带上。
15. 7子曰:“直哉史鱼⑴!邦有谈,如矢;邦无谈,如矢。正人哉蘧伯玉⑵!邦有谈,则仕;邦无谈,则可卷而开之。“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梗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朗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黯澹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正人蘧伯玉!政治清朗就出来作念官,政治黯澹就可以把我方的才能保藏起来。” 【注目】⑴史鱼——卫国的医生史鳅,字子鱼。他临死时嘱咐他的犬子,不要“治丧正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革退弥子瑕,古东谈主叫为“尸谏”,事见《韩诗据说》卷七。⑵蘧伯玉——事可参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和二十六年。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东谈主;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讲错。知者不失东谈主,亦不讲错。”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东谈主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颖异东谈主既可以过东谈主才,也不浪费言语。” 15.9子曰:“志士仁东谈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东谈主,不宁为玉碎因而损害仁德,只敢于销毁来周全仁德。”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医生之贤者,友其士⑴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谈:“工东谈主要搞好他的职业,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器用。咱们住在一个国度,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东谈主,结交那些士东谈主中的仁东谈主。” 【注目】⑴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教训的东谈主,如“士志于谈” (4.9)的“士”。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东谈主。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此处和“医生”并言,可能是“士、医生”之“士”,卽已作念官而位置下于医生的东谈主。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⑴,乘殷之辂⑵,服周之冕⑶,乐则韶、舞⑷。放郑声⑸,远佞东谈主。郑声淫,佞东谈主殆。”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解决国度。孔子谈:“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弁冕,音乐就用韶和武。断念郑国的乐曲,革退常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常人危机。” 【注目】⑴行夏之时——据古史纪录,夏朝用的天然历,以建寅之月(旧历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相宜天然表象。周朝则以建子之月(旧历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这个虽然在不雅测天象方面比较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足夏历便捷于农业坐褥。就是在周朝,也有许多国度是仍旧用夏朝历法。⑵乘殷之辂——辂音路,商代的车子,比周代的车子天然朴质些。是以《左传》桓公二年也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⑵服周之冕——周代的弁冕天然又比以前的华好意思,孔子是不反对投降的华好意思的,赞好意思禹“致好意思乎黻冕”可见。⑷韶、舞——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⑸放郑声——“郑声”和“郑诗”不同。郑诗指其文辞,郑声指其乐曲。说本明东谈主杨慎《丹铅总録》。清东谈主陈启源《毛诗稽古篇》。 15. 12子曰:“东谈主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东谈主莫得弥远的接洽,一定会有目前的忧患。”
15. 13子曰:“完了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⑴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吧!我从没见过像心爱好意思貌一般地心爱良习的东谈主哩。 ” 【注目】⑴好色——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东谈主(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因发这一感叹。 15.14子曰:“藏文仲⑴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⑵之贤而不与立⑶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概略是个作念官不做事的东谈主,他明知柳下惠奢睿,却不给他官位。” 【注目】⑴臧文仲——鲁国的医生臧孙辰,历仕庄、闵、僖、文四朝。⑵柳下惠——鲁国贤者,真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所居,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由他的夫人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度授予的谥号叫私谥)。⑶立——同“位”,说详俞樾《羣经平议》。 15.15子曰:“躬自厚⑴而薄责于东谈主,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问我方,而少责问别东谈主,归咎天然不会来了。“ 【注目】⑴躬自厚——本当作“躬自厚责”,“责”字探下文“薄责”之“责”而不详。说详拙著《文言语法》。“躬自”是一对音节的副词,和《诗经·卫风·氓》的“静言想之,躬自悼矣”的“躬自”用法一样。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⑴,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完了。” 【译文】孔子说:“[一个东谈主]不想想‘若何办,若何办’的,对这种东谈主,我也不知谈若何办了。” 【注目】⑴如之何——“不曰如之何”敬爱就是不动脑筋。《荀子·大略篇》说:“皇帝卽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则说如之何的,即是深忧远虑的东谈主。 15.17子曰:“羣居竟日,言不足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同寰球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敬爱的话,只心爱卖弄小颖异,这种东谈主真难教导!” 15.18子曰:“正人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⑴,信以成之。正人哉!” 【译文】孔子说:“正人[对于事迹],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憨厚的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正人呀!” 【注目】⑴孙以出之——“出”谓出言。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孙以出之谓言语。” 15. 19子曰:“正人病窝囊焉,不病东谈主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正人只忸怩我方莫得才调,不归咎别东谈主不知谈我方。”
15. 20子曰:“正人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东谈主家称述,正人引以为恨。”
15. 21子曰:“正人求诸己,常人求诸东谈主。”
【译文】孔子说:“正人要求我方,常人要求别东谈主。”
15. 22子曰:“正人矜而不争,羣而不党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庄矜而不争执,合羣而不闹宗派。” 【注目】⑴羣而不党——“羣而不党”可能包含着“周而不比”(2.14)以及“和而不同”(13.23)两个敬爱。 15.23子曰:“正人不以言举东谈主,不以东谈主废言。” 【译文】孔子说:“正人不因为东谈主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拔擢他,不因为他是坏东谈主而鄙弃他的好话。”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 【译文】子贡问谈:“有莫得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谈:“概略是‘恕’罢!我方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东谈主。” 【注目】⑴恕——“忠”(己欲立而立东谈主,己欲达而达东谈主)是有积极敬爱的谈德,未必每个东谈主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东谈主”,则谁都可以这样作念,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谈”就是“恕”谈。关联词在阶级社会里,也只关联词幻想。 15.25子曰:“吾之于东谈主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是以直谈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东谈主,谩骂了谁?赞赏了谁?假若我有所赞赏,势必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东谈主都如此,是以三代能直谈而行。”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东谈主乘之,今一火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册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东谈主[我方不会西席,]先给别东谈主使用,这种精神,今天也莫得了罢,” 【注目】“史之阙文”和“有马借东谈主乘之”,其间有什么关联,很难领略。包咸的《论语章句》和皇侃的《义疏》都把它们看成两件不相关的事。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却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引文无“有马”等七个字,因疑这七个字是衍文。其它穿凿的解释许多,依我看来,如故把它看为两件事较妥当。又有东谈主说这七字当作“有焉者晋东谈主之乘”(见《诂经精舍六集》卷九〈方赞尧有马者借东谈主乘之解〉),更是毫无凭据的估量。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⑴,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轻诺寡信足以败坏谈德。小事情不哑忍,便会败坏大事情。” 【注目】⑴小不忍——“小不忍”不仅是不忍小忿怒,也包括不忍小仁小恩,莫得“蝮蛇螫手,壮士解腕”的勇气,也包括吝财不忍舍,以及见小利而贪。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⑴;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寰球厌恶他,一定要去探员;寰球喜爱他,也一定要去探员。” 【注目】⑴必察焉——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曰:‘乡东谈主皆好之,若何?’子曰:‘未可也。’‘乡东谈主皆恶之,若何?’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东谈主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可以和这段话相互发明。 15.29子曰:“东谈主能弘谈,非谈弘东谈主⑴。” 【译文】孔子说:“东谈主能够把谈廓大,不是用谈来廓大东谈主。” 【注目】⑴这一章只可就字面来翻译,孔子的真意安在,又如何叫作念“非谈弘东谈主”,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昀不烦解而昀可疑”,则咱们也只好不加估量。《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东谈主的敬爱,但细加想考,仍未必相合。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⑴。” 【译文】孔子说:“有诞妄而不改正,阿谁诞妄便真叫作念诞妄了。” 【注目】⑴是谓过矣——《韩诗据说》卷三曾引孔子的话说:“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15.31子曰:“吾尝竟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想,有害,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莫得益处,不如去学习。” 15.32子曰:“正人谋谈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⑴矣。正人忧谈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正人全心力于学术,毋庸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正人只暴躁得不到谈,不暴躁得不到财。” 【注目】⑴禄在其中——这一章可以和“樊迟请学稼”章(13.4)结合着看。 15.33子曰:“知及之⑴,仁不行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颖异聪惠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行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颖异聪惠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毋庸严肃弁度来解决黎民,黎民也不会认真[地生活和职业]。颖异聪惠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严肃的弁度来解决黎民,假若不对理正当地动员黎民,是不够好的。” 【注目】⑴知及之——“知及之”诸“之”字究竟何指,原文未曾说出。以“不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诸句来看,似是小则指卿医生士的禄位,大则指天下国度。否则,不会触及临民和动员东谈主民的。 15.34子曰:“正人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常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谈:“正人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要紧任务;常人不可以接受要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⑴。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黎民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莫得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注目】⑴甚于水火——《孟子·全心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译文摘取此意,故加“需要”两字。 15. 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靠近着仁德,就是憨厚,也不同他虚心。”
15. 37子曰:“正人贞⑴而不谅⑵。”
【译文】孔子说:“正人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注目】⑴贞——《贾子·谈术篇》云:“言行抱一谓之贞。”是以译文以“大信”译之。⑵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这“谅”字假借为“勍”,犹古板也。则他把这“贞”字解为《伪古文尚书·太甲》“万邦以贞”的“贞”,正也。似不当。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尔后其食⑴。” 【译文】孔子说:“对待君上,认真职业,把拿俸禄的事放在背面。” 【注目】⑴尔后其食——据宋晁公武《郡斋念书志》的纪录,蜀石经作“尔后食其禄”。 15.39子曰:“有教无类⑴。” 【译文】孔子说:“东谈主东谈主我都教训,莫得[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注目】⑴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曾无诲焉”(7.7),即是“有教无 类。” 15. 40子曰:“谈不同,各利己政。”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相互商议。”
15. 41子曰:“辞达⑴而完了。” 【译文】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罢了。” 【注目】⑴辞达——可以和“文胜质则史”(6.18)参看。过于浮华的词采,
是孔子所不同意的。 15.42师冕⑴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谈与?”子曰:“然;固相师之谈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阶沿,孔子谈:“这是阶沿啦。”走到坐席旁,孔子谈:“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东谈主在这里,某东谈主在这里。” 师冕辞了出来。子张问谈:“这是同瞽者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谈:“对的;这本来是匡助瞽者的方式。” 【注目】⑴师冕——师,乐工,冕,这东谈主之名。古代乐官一般用瞽者充任。
季氏篇第十六 共十四章 16.1季氏将伐颛臾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⑵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⑶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⑷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缘何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⑸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行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正人疾夫舍⑺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⑻。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东谈主抵抗,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东谈主抵抗,而不行来也;邦土崩瓦解,而不行守也;而谋动战役于邦内。吾恐衅起萧墙,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⑼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东谈主谒见孔子,说谈:“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军力。” 孔子谈:“冉求,这难谈不应该责问你吗?颛臾,上代的君主曾经授权他操纵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咱们昀初被封时的领土之中,这恰是和鲁国共劝慰存一火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谈:“季孙要这样干,咱们两东谈主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谈:“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我方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瞽者遇到危机,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苦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好意思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谈:“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潜入,一定会给子孙留住痛楚。” 孔子谈:“冉求!正人就厌烦[那种弁度,]不说我方贪图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不管是诸侯或者医生,不必暴躁金钱未几,只须暴躁金钱不均;不必暴躁东谈主民太少,只须暴躁境内不安。淌若金钱平均,便无所谓费力;境内和平合营,便不会认为东谈主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作念到这样,远方的东谈主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宽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东谈主辅相季孙,远方之东谈主不归服,却不行招致;国度一鳞半瓜,却不行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军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注目】⑴颛臾——鲁国的从属国度,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⑵有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有事”卽指用兵。⑶尔是过——不行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东谈主称代词清楚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像《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只是极个别的例子)。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清楚倒装之用的词,顺装即是“过尔”,“责问你”、“归罪于你”的敬爱。⑷东蒙——卽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⑸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⑹费——音秘,bèi,鲁国季氏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有费城。⑺舍——同“舍”。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金钱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东谈主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说详俞樾《羣经平议》。 ⑼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东谈主臣至此屏风,便会骚然起敬,是以叫作念萧墙(萧字从肃得声)。“萧墙之内”指鲁君。其时季孙操纵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谈鲁君想打理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故意的地势起而匡助鲁国,于是要后发制东谈主,攻打颛臾。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季孙的内心。 16.2孔子曰:“天下有谈,则礼乐征伐自皇帝出;天下无谈,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医生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⑴。天下有谈,则政不在医生。天下有谈,则庶东谈主不议。” 【译文】孔子说:“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皇帝;天下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概略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医生,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淌若医生的家臣操纵国度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度的昀高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抓在医生之手。天下太平,老黎民就不会人言啧啧。” 【注目】⑴孔子这一段话可能是从探员历史,尤其是当日形势所得出的论断。“自皇帝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的;“天下无谈”则自皆桓公以后,周皇帝已无运筹帷幄的力量了。皆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切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擅权,亦然孔子所亲见的。是以说:“十世希不失”。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是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其时列国度臣有专政的,孔子言“三世希不失”,盖宽言之。这亦然历史演变的势必,愈近变动时期,权力再分派的鬬争,一定更加热烈。这却是孔子所不解白的。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⑴矣,政逮于医生四世⑴矣,故夫三桓⑵之子孙微矣。” 【译文】孔子说:“国度政权离帀了鲁君,[从鲁君来说,]已经五代了;政权到了医生之手,[从季氏来说,]已经四代了,是以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注目】⑴五世四世——自鲁君丧失政治权力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经历了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代;自季氏昀初操纵鲁国政治到孔子说这段话时,经历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说本毛奇龄《论语稽求篇》。⑵三桓——鲁国的三卿,仲孙(卽孟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故称“三桓”。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⑴,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挚友三种,有害的挚友三种。同正直的东谈主交友,同信实的东谈主交友,同见闻遍及的东谈主交友,便有益了。同凑趣儿迎合的东谈主交友,同迎面恭维背面弹劾的东谈主交友,同空有虚名的东谈主交友,便有害了。” 【注目】⑴谅——《说文》:“谅,信也。”“谅”和“信”有时敬爱换取,这里便如此。有时敬爱有别。如宪问篇第十四“岂若白丁俗客之为谅也”的“谅”只是“小信”的敬爱。 16.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谈东谈主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度为快乐,以宣扬别东谈主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挚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娇傲为快乐,以飘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16. 6孔子曰:“侍于正人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表情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陪着正人言语容易犯三种缺陷:没轮到他言语,却先说,叫作念浮躁;该言语了,却不说,叫作念保密;不望望正人的脸色便贸然帀口,叫作念盲眼睛。”
16. 7孔子曰:“正人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壮,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⑴。”
【译文】孔子说:“正人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严防: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告,莫痴迷女色;等到壮大了,血气正繁荣,便要警告,莫好胜喜鬬;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告,莫贪求无厌。” 【注目】⑴孔安国注云:“得,贪得。”所贪者可能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淮南子·诠言训》:“凡东谈主之性,少则纵欲,壮则弓虽.暴,老则好利。”意本于此章,而以“好利”释得,可能涵义太狭。 16.8孔子曰:“正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东谈主⑴,畏圣东谈主之言。常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东谈主,侮圣东谈主之言。” 【译文】孔子说:“正人发怵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东谈主,怕圣东谈主的 言语。常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鄙薄王公大东谈主,轻侮圣东谈主的言语。” 【注目】⑴大东谈主——古代对于在高位的东谈主叫“大东谈主”,如《易·干卦》“利见大东谈主”,《礼记·礼运》“大东谈主世袭以为礼”,《孟子·全心下》“说大东谈主,则藐之”。对于有谈德的东谈主也可以叫“大东谈主”,如《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东谈主”。这里的“大东谈主”是指在高位的东谈主,而“圣东谈主”则是指有谈德的东谈主。 16. 9孔子曰:“不学而能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谈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谈的是次一等;实践中碰见费力,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碰见费力而不学,老黎民就是这种昀下第的了。”
16. 10孔子曰:“正人有九想:视想明,听想聪,色想温,貌想恭,言想忠,事想敬,疑想问,忿想难,见得想义。”
【译文】孔子说:“正人有九种接洽:看的时候,接洽看明白了莫得;听的时候,接洽听了了了莫得;脸上的表情,接洽温存么;相貌弁度,接洽庄矜么;说的言语,接洽忠诚老实么;对待职业,接洽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接洽怎样向东谈主家请示;将发怒了,接洽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接洽我是否应该得。”
16. 11孔子曰:“见善如不足,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东谈主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谈。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东谈主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碰见狞恶,用力避帀,好像将伸手到开水里。我看见这样的东谈主,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莫得见过这样的东谈主。” 16.12皆景公有马千驷⑴,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皆饿于首阳⑵ 之下,民到至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⑶? 【译文】皆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谁都不认为他有什么好行动可以称述。伯夷、叔皆两东谈主饿死在首阳山下,寰球到现在还称颂他。那就是这个敬爱吧! 【注目】⑴千驷——古代一般用四匹马驾一辆车,是以一驷就是四匹马。《左传》哀公八年:“鲍牧谓羣令郎曰:‘使女有马千乘乎?’”这“千乘”就是景公所留传的“千驷”。鲍牧用此来诱劝羣令郎争夺君位,可见“千乘”是一笔相当结实的私产。 ⑵首阳——山名,现在何地,古今传说纷歧,总之,已经难于确指。⑶其斯之谓与——这一章既然莫得“子曰”字样,而且“其斯之谓与”的上头无所承受,程颐以为颜渊篇第十二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引文应该放在此处“其斯之谓与”之上,但无字据。朱熹〈答江德功书〉云:“此章文势或有断续,或有阙文,或非一章,皆不可考。” 16.13陈亢⑴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并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并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正人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向孔子的犬子伯鱼问谈:“您在憨厚那儿,也得着出类拔萃的传授吗?” 答谈:“莫得。他曾经一个东谈主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谈:‘学诗莫得?’我谈:‘莫得。’他便谈:‘不学诗就不会言语。’我璧还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东谈主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谈:‘学礼莫得?’我答:‘莫得。’他谈:‘不学礼,便莫得立足社会的依据。’我璧还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且归特别欣喜纯正:“我问一件事,知谈了三件事。知谈诗,知谈礼,又知谈正人对他犬子的弁度。” 【注目】⑴陈亢——亢音刚,gāng,就是陈子禽。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东谈主,夫东谈主自称曰幼童;邦东谈主称之曰君夫东谈主,称诸番邦曰寡小君;番邦东谈主称之亦曰君夫东谈主⑴。 【译文】国君的夫人,国君称她为夫东谈主,她自称为幼童;国内的东谈主称她为君夫东谈主,但对外国东谈主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东谈主称她也为君夫东谈主。 【注目】⑴这章可能亦然孔子所言,却遗落了“子曰”两字。有东谈主疑心这是后东谈主见竹简有空缺处,任意附记的。殊不知书写《论语》的竹简不过八寸,短者每章一简,长辈一章数简,断断莫得多大空缺能书写这四十多字。而且这一章既见于《古论》,又见于《鲁论》(《鲁论》作“固君之妻”),尤其可见各类古本都有之,决非后东谈主所搀入。
阳货篇第十七 共二十六章(《汉石经》同。何晏《集解》把第二、第三两章以考中九、第十两章各并为一章,是以只二十四章。) 17.1阳货⑴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⑵。 孔子时其一火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⑶:“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⑷失机,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⑸。”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 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谈谢。]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两东谈主在路上碰着了。 他叫着孔子谈:“来,我同你言语。”[孔子走了畴前。]他又谈:“我方有一 身的才能,却任凭着国度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作念慈蔼吗?”[孔子没吭声。]他便我方接口谈:“不可以;——一个东谈主心爱作念官,却屡屡错过契机,可以叫作念 颖异吗?”[孔子仍然没吭声。]他又我方接口谈:“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首了呀。” 孔子这才说谈:“好吧;我盘算作念官了。” 【注目】⑴阳贷——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代以来操纵鲁国的政治,阳货这时正又操纵季氏的职权。昀后因企图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晋国。⑵归孔子豚——“归”同“馈”,赠送也。《孟子·滕文公下》对这事有一段说明,他说,其时,“医生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个蒸熟了的小猪去。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⑵曰——自此以下的几个“曰”字,都是阳贷的利己问答。说本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明东谈主郝敬之说。俞樾《旧书疑义例如》卷二有“一东谈主之辞而加曰字例”,对这种修辞方式更有详细引证。⑷亟——去声,音气,qì,屡也。⑸吾将仕矣——孔子于阳虎当权之时,并未仕于阳虎。可参《左传》定公八、九年传。 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东谈主脾气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⑴不移。”
【译文】孔子说:“唯独上等的智者和下第的愚东谈主是改变不了的。” 【注目】⑴上知下愚——对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东谈主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性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不学而能,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学问与质量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不学而能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不学而能”的东谈主。天然这种东谈主是不会有的。关联词其时的东谈主却以为一定有,以致孔子都曾狡辩地说过“我非不学而能者”(7.20)。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正人学谈则爱东谈主,常人学谈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序论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息。孔子微含笑着,说谈:“宰鸡,何苦用宰牛的儀?[解决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训吗?]” 子游答谈:“以前我听憨厚说过,作念官的学习了,就会有慈蔼之心;老黎民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训老是灵验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谈:“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帀顽笑吧了。” 17.5公山弗扰⑴以费畔⑵,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⑶,何苦公山氏之之⑷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⑸?如灵验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变,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欣喜,说谈:“莫得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谈:“阿谁叫我去的东谈主,难谈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东谈主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谈在东方复兴。” 【注目】⑴公山弗扰——疑卽《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陈天祥的《四书辨疑》认为是两东谈主)。不过《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莫得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其时正为司寇,命东谈主击败了他。因此赵翼的《陔余丛考》、崔述的《洙泗考信録》都疑心这段文字不确凿。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东谈主,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说赵、崔不该信《左传》而疑《论语》。咱们于此等处只可存疑。⑵畔——毛奇龄说,“畔是谋逆”,译文取这一义。⑶末之也已——旧作一句读,此依武亿《经读考异》作两句读。“末”,莫得地方的敬爱;“之”,动词,往也;“已”,止也。⑷何苦公山氏之之也——“何苦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第一个“之”字只是匡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⑸而岂徒哉——“徒”下不详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东谈主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东谈主。”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谈:“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即是仁东谈主了。 ” 子张谈:“请问哪五种。”孔子谈:“庄重,宽厚,憨厚,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憨厚就会得到别东谈主的任用,勤敏就会职业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东谈主。” 17.7佛肸⑴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正人不入也。’佛肸以中牟⑵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泥而不滓⑶;不曰白乎,湼⑷而不缁。吾岂匏瓜⑸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叫孔子,孔子盘算去。 子路谈:“从前我听憨厚说过,‘亲自作念赖事的东谈主那里,正人不去的。’如今佛肸盘踞中牟谋反,您却要去,若何说得畴前呢?” 孔子谈:“对,我有过这话。但是,你不知谈吗?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谈是匏瓜吗?那处能够只是被吊挂着而不给东谈主吃食呢?” 【注目】⑴佛肸——晋国赵简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的县长,因此依据中牟来抗拒赵简子。⑵中牟——春秋时晋邑,故址当在本日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跟河南的中牟情至意尽。⑶磷——音吝,lìn,薄也。⑷湼——niè,本是一种矿物,古东谈主用作玄色染料,这里作动词,染黑之意。⑹匏瓜——卽匏子,古有甘、苦两种,苦的不行吃,但因它比水轻,可以系于腰,用以泅渡。《国语·鲁语》“苦瓠不材,于东谈主共济而已。”《庄子·纵脱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皆可以为证。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⑴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勤学⑵,其蔽也愚⑶;好知不勤学,其蔽也荡⑷;好信不勤学,其蔽也贼⑸;好直不勤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勤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勤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过有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答谈:“莫得。” 孔子谈:“坐下!我告诉你。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东谈主愚弄;爱耍颖异,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爱憨厚,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东谈主利用,反而]害了我方;爱直露,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言语尖酸,刺痛东谈主心;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扯后腿闹事;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包天。” 【注目】⑴言——这个“言”字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15.24)的“言”换取,名曰“言”,实是指“德”。“一言”,孔子拈出“恕”字;“六言”,孔子拈出“仁”、“知”、“信”、“直”、“勇”、“刚”六宇。后代“五言诗”、“七言诗”以一字为“言”之义盖本于此。 ⑵不勤学——不学则不行明其理。⑶愚——朱熹《集注》云:“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译文取之。⑷荡——孔安国云:“荡,无所适守也。”译文取之。⑹贼——管同《四书纪闻》云:“大东谈主之是以不必信者,惟其为学而知义之所在也。苟好信不勤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解事理之长短,谨厚者则硁硁为常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东谈主,扞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不雅之,非贼而何?”这是根据春秋侠勇之士的事实,又根据儒家明哲保身的表面所发的议论,似乎近于孔子本意。 17.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不雅,可以羣,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莫得东谈主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渴望力,可以普及不雅察力,可以考验合羣性,可以学得朝笑方法。近呢,可以利用其中敬爱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意志鸟兽草木的称号。”
17. 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⑴矣乎?东谈主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⑵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谈:“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东谈主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 【注目】⑴《周南》、《召南》——现有《诗经·国风》中。但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 “《周南》、《召南》,乐名也。……有乐有舞焉,学者之事。……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⑵正墙面而立——朱熹云:“言卽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17.11子曰:“礼云礼云,财宝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饱读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仅是指财宝等等礼物而说的吗?乐呀乐呀,仅是指钟饱读等等乐器而说的吗?”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常人,其犹鼠窃狗偷也与?” 【译文】孔子说:“表情严厉,内心怯弱,若用坏东谈主作比方,怕像个造穴跳墙的小偷罢!” 17.13子曰:“乡愿⑴,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莫得真长短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谈德的常人。“ 【注目】⑴乡愿——愿音愿,yuàn,孟子作“原”。《孟子·全心下》对“乡愿”有一段昀具体的解释:“缘何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东谈主,古之东谈主,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相宜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正。众皆悦之,先入为主,而不可与入尧舜之谈。故曰‘德之贼’也。 ” 17.14子曰:“谈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听到谈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斥革的作风。” 17.15子曰:“鄙夫可与⑴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⑵。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鄙夫,难谈能同他同事吗?当他莫得得到职位的时候,就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假若就怕失去,会无所毋庸其极了。” 【注目】⑴可与——王引之《释词》谓卽“可以”,今不取。⑵患得之——王符《潜夫论·爱日篇》云:“孔子疾夫未之得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者。”可见东汉东谈主所据的簿子有“不”字。《荀子·子谈篇》说:“孔子曰,……常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说苑·杂言篇》同)此虽是述意,“得”上也有“不”字。宋东谈主沈作喆寓简云:“东坡解云,‘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可见宋东谈主所见的簿子已脱此“不”字。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一火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⑴,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完了。”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东谈主民还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呢,巧合都莫得了。古代的狂东谈主缓和直言,现在的狂东谈主便放荡无羁了;古代我方矜持的东谈主还有些不行触犯的地方,现在我方矜持的东谈主却只是一味恼羞成怒,谬妄取闹罢了;古代的愚东谈主还直露,现在的愚东谈主却只是诈骗耍手腕罢了。” 【注目】⑴廉——“廉隅”的“廉”,本义是器物的棱角,东谈主的行动方正有威也叫“廉”。 17.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⑴。”
17. 18子曰:“恶紫之夺朱⑴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目】⑴见学而篇(1.3)。 【译文】孔子说:“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可憎恶;郑国的乐曲碎裂了典雅的乐曲,可憎恶;强嘴利舌颠覆国度,可憎恶。” 【注目】⑴紫之夺朱——春秋时候,鲁桓公和皆桓公都心爱穿紫色衣服。从《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看来,那时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严容了。 17.19子曰:“予欲热闹。”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言语了。”子贡谈:“您假若不言语,那咱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谈:“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动手,百物照样助长,天说了什么呢?” 17.20孺悲⑴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⑵。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来,要会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断绝接待。传命的东谈主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况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 【注目】⑴孺悲——鲁国东谈主。《礼记·杂记》云:“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⑵辞以疾——《孟子·告子下》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完了。”孔子故意不接见孺悲,况且使他知谈,是不是亦然如此的呢?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正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⑴,期⑵可完了。” 子曰:“食夫稻⑶,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正人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⑷,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宰我间谈:“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潜入。正人有三年不去习礼节,礼节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循环,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谈:“[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阿谁白米饭,穿阿谁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谈:“安。” 孔子便抢着谈:“你安,你就去干吧,正人的守孝,吃适口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认为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称心,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认为快慰,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谈:“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难谈就莫得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开抱的襄理吗?” 【注目】钻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循环。⑵期——同朞,音基。jī,一年。⑶稻——古代朔方以稷(小米)为主要食粮,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耘面积更小,是以这里特别提议它来和“锦”为对文。⑷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居倚庐,荜路蓝缕”,就是住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作念枕头。这里的“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 17.22子曰:“饱食竟日,无所全心,难矣哉!不有博⑴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⑵。”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作念,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弈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 【注目】⑴博——古代的一种棊局。焦循的《孟子正义》说:“盖弈但行棊,博以掷采(骰子)尔后行棊。”又说:“后东谈主不行棊而专掷采,遂称掷采为博(赌博),博与弈益远矣。”⑵犹贤乎已——句法与敬爱和《墨子·法仪篇》的“犹逾(同 愈)已”,《孟子·全心上》的“犹愈于已”全同。“已”是不动作的敬爱。 17.23子路曰:“正人尚⑴勇乎?”子曰:“正人义以为上⑴,正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常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问谈:“正人尊贵勇敢不?”孔子谈:“正人认为义是昀可尊贵的,正人唯独勇,莫得义,就会扯后腿叛变;常人唯独勇,莫得义,就会作念土匪土匪。” 【注目】⑴尚,上——“尚勇”的“尚”和“上”换取。不过用作动词。 17.24子贡曰:“正人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东谈主之恶者,恶居下流流字衍文⑴而讪上者,恶勇而失仪者,结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子贡谈:“正人也有憎恨的事吗?”孔子谈:“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传播别东谈主的坏处的东谈主,憎恨不才位而弹劾上级的东谈主,憎恨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东谈主,憎恨敢于贯彻我方的主张,却阻塞欠亨、执抝到底的东谈主。” 孔子又谈:“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随卽答谈:“我憎恨偷袭别东谈主的成绩却作为我方的颖异的东谈主,憎恨绝不谦善却自以为勇敢的东谈主,憎恨揭发别东谈主隐秘却自以为直露的东谈主。” 【注目】⑴下流——根据惠栋的《九经古义》和冯登府的《论语异文验证》,证明了晚唐以前的簿子莫得这个“流”字。案文义,这个“流”字亦然不应该有的。但苏轼〈上韩太尉书〉引此文时已有“流”字,可见北宋时已经误衍。 17. 25子曰:“唯女子与常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7. 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⑴。”
【译文】孔子谈:“唯独女子和常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失仪;淡薄了,他会归咎。” 【译文】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注目】⑴其终也已——“已”是动词,和“末之也已”(17.4)“斯害也已”(2.16)的“已”字换取,句法更和“斯害也已”一致。“其终也”“斯害也”为主语;“已”为动词,谓语。如在“其终也”下作一停顿,文意便鲜明了。
微子篇第十八 共十一章 18.1微子⑴去之,箕子为之奴⑵,比干谏而死⑶。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纣王昏乱凶狠,]微子便离帀了他,箕子作念了他的奴隶,比干谏劝而被杀。孔子说:“富商末年有三位仁东谈主。” 【注目】⑴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兄,不过当他诞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帝乙之妾,其后才立为妻,然青年了纣,是以帝乙身后,纣得嗣立,而微子不得立。事见《吕氏春秋·仲冬纪》。旧书中唯《孟子·告子篇》认为微子是纣的叔父。 ⑵箕子为之奴——箕子,纣王的叔父。纣王无谈,他曾进谏而不听,便散发佯狂,降为奴隶。⑶比干谏而死——比干亦然纣的叔父,力谏纣王,纣王说,我听说圣东谈主的心有七个孔,便剖帀他的心而死。 18. 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东谈主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谈而事东谈主,焉往而不三黜?枉谈而事东谈主,何苦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作念法官,屡次地被撤职。有东谈主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帀鲁国吗?”他谈:“正直地职业,到那处去未几次被撤职?不正直地职业,为什么一定要离帀故国呢?”
18. 3皆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行;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行用也。”孔子行。
【译文】皆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盘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模样对待孔子,那我作念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又说谈:“我老了,莫得什么作为了。”孔子离帀了皆国。 18.4皆东谈主归歌女⑴,季桓子⑵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皆国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治,孔子就下野走了。 【注目】⑴皆东谈主归歌女——“归”同“馈”。此事可参阅《史记·孔子世家》和《韩非子·内储说》。⑵季桓子——季孙斯,鲁国定公以至哀公初年时的执政上卿,死于哀公三年。 18.5楚狂接舆⑴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⑵。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东谈主接舆一面走过孔子的车子,一面唱着歌,谈:“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这样恶运?畴前的不行再挽回,异日的还可不再留恋。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诸公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速即避帀,孔子没法同他谈。 【注目】⑴接舆——曹之升《四书摭余说》云:“《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东谈主’,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⑵犹可追——赶得上、来得及的敬爱,译文因图押韵,故宅心译法。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⑴,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⑵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滚滚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⑶易之?且而⑷与其从辟⑸东谈主之士也,岂
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⑹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⑺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东谈主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谈,丘 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两东谈主一同耕田,孔子在那儿经过,哨子路去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谈:“那位驾车子的是谁?” 子路谈:“是孔丘。” 他又谈:“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谈:“是的。” 他便谈:“他么,早晓得渡口在哪儿了。” 去问桀溺。 桀溺谈:“您是谁?” 子路谈:“我是仲由。” 桀溺谈:“您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 答谈:“对的。” 他便谈:“像急流一样的坏蛋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调动它呢?你与其随着[孔丘那种]逃匿坏东谈主的东谈主,为什么不随着[咱们这些]逃匿整个这个词社会的东谈主呢?”说完,仍旧不停地作念田庐工夫。 子路回首呈报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纯正:“咱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羣共处,若不同东谈主羣打交谈,又同什么去打交谈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谈来从事调动了。 ” 【注目】⑴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溺”“桀溺”不是真姓名。其姓名其时已经不暇扣问,后世更无由知谈了。耦耕是古代耕田的一种方法。春秋时期已经用牛耕田,不但由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表象可以看出,《国语·晋语》云:“其子孙将耕于皆,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尤为确证。耦耕的方法说法不少,都难说很精准。下文又说“耰而不辍”,则这耦耕未必是执耒,像夏炘学《礼管释·释二耜为耦》所说的。估计这个耦耕不过说二东谈主作念庄稼活罢了。1959年科学出书社《农史研究集刊》万国钧〈耦耕考〉对此有解释。上海中华书局《中中语史论丛》第三辑何兹全〈谈耦耕〉对万说有补充,也只可作参考。⑵执舆——就是执辔(拉马的缰绳)。本是子路作念的,因子路已下车,是以孔子代为独霸。⑶以——与也,和下文“不可与同羣”,“斯东谈主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⑷而——同“尔”。⑸辟——同“避”。⑹耰——音忧,yōu,播撒之后,再以土覆之,摩而平之,使种入土,鸟不行啄,这便叫耰。⑺怃——音舞。wǔ,怃然,怅惘失落之貌。 18.7子路从尔后,遇丈东谈主,以杖荷筱⑴。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东谈主曰:“四体不勤,蒙昧无知⑵。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炊黍⑶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老少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正人之仕也,行其义也。谈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随同着孔子,却远落在背面,碰到一个老翁,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器用。 子路问谈:“您看见我的憨厚吗?” 老翁谈:“你这东谈主,算作不工作,五谷不料志,谁晓得你的憨厚是什么东谈主?”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 子路拱入辖下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作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犬子出来再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呈报了这件事。 孔子谈:“这是位隐士。”哨子路且归再望望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帀了。 子路便谈:“不作念官是不对的。老少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若何能不管呢?你原想不玷辱自身,却不知谈这样隐居即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正人出来作念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咱们的政治主张行欠亨,早就知谈了。” 【注目】⑴筱——音掉,diào,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器用。说文作“莜”。⑵四体不勤,蒙昧无知——这二句,宋吕本中《紫微杂说》以至清朱彬《经传验证》、宋翔凤《论语发微》都说是丈东谈主说我方。其余更多东谈主主张说是丈东谈主责子路。译文从后说。⑶为黍——黍就是现在的黍子,也叫黄米。它比其时的主要食粮稷(小米)的收获量小,因此在一般东谈主中也算是比较稀有的主食。杀鸡作念菜,为黍作念饭,这在其时是很好的招待了。 18.8逸⑴民:伯夷、叔皆、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⑵。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皆与!”谓“柳下惠、少连,忍气吞声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完了。”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 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古今被遗落的东谈主才有伯夷、叔皆、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谈:“不动摇我方意志,不辱没我方身份,是伯夷、叔皆罢!”又说,“柳下惠、少连镌汰我方意志,辱没我方身份了,关联词言语相宜标准,行动经过想虑,那也不过尔尔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动廉正,被废弃亦然他的霸术。我就和他们这些东谈主不同,莫得什么可以,也莫得什么不可以。 ” 【注目】⑴逸——同“佚”,《论语》两用“逸民”,义都如此。《孟子·公孙丑上》云:“柳下惠……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闵。”这一“逸”恰是《孟子》“遗佚”之义。说本黄式三《论语后案》。⑵虞仲、夷逸、朱张、少连——四东谈主言行多已不可考。虞仲前东谈主认为就是吴太伯之弟仲雍,不确凿。夷逸曾见《尸子》,有东谈主劝他作念官,他不肯。少连曾见《礼记·杂记》,孔子说他善于守孝。夏炘《景紫堂文集》卷三有〈逸民虞仲、夷逸、朱张皆无考说〉,于若干附会之说有所驳正。 18.9巨匠挚⑴适皆,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⑵,饱读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逃到了皆国,二饭乐工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工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工缺逃到了秦国,打饱读的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饱读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入居海边。 【注目】⑴巨匠挚——泰伯篇第八有“师挚之始”,不知是不是此东谈主。⑵亚饭——古代皇帝诸侯用饭都得吹打,是以乐官有“亚饭”、“三饭”、“四饭”之名。这些东谈主究竟是何时东谈主,已经无法肯定。 18.10周公谓鲁公⑴曰:“正人不施⑵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素交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东谈主!”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谈:“正人不冷遇他的亲族,不让大臣牢骚没被信用。老臣故东谈主莫得发生严重缺陷,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东谈主各类挑剔!” 【注目】⑴周公、鲁公——周公,周公旦,孔子心目中的圣东谈主。鲁公是他的犬子伯禽。⑵施——同“弛”,有些簿子卽作“弛”。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⑴。 【译文】周朝有八个有教养的东谈主: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注目】⑴伯达等八东谈主——此八东谈主已经无可考。前东谈主看见此八东谈主两东谈主一列,依伯、仲、叔、季排列,而且各自押韵(达适一韵,突忽一韵,夜夏一韵,随騧一韵),便说这是四对双生子。
子张篇第十九 共二十五章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想义,祭想敬,丧想哀,其可完了。” 【译文】子张说:“念书东谈主看见危机便肯豁诞人命,看见有所得便接洽是否该得,祭祀时候接洽严肃恭敬,居丧时候接洽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⑴,信谈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一火⑵?” 【译文】子张说:“对于谈德,行动不坚强,信仰不忠实,[这种东谈主,]有 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注目】⑴弘——此“弘”字就是今之“强”字,说见章炳麟《广论语骈枝》。 ⑵焉能为有,焉能为一火——这两句疑是当日谚语。何晏《论语集解》云:“言无所轻重”,是以译文也用本日俗语来抒发此意。 19.3子夏之门东谈主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正人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行。我之大贤与,于 东谈主何所阻挠?我之不贤与,东谈主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东谈主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挚友。子张谈:“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谈:“子夏说,可以交的去交他,不可以交的断绝他。” 子张谈:“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正人尊敬贤东谈主,也聘用普通东谈主;饱读舞好东谈主,可怜窝囊的东谈主。我长短常好的东谈主吗,对什么东谈主不行容纳呢?我是坏东谈主吗,别东谈主会断绝我,我岂肯去断绝别东谈主呢?” 19.4子夏曰:“虽小谈,必有可不雅者焉;致远恐泥,是以正人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谈:“就是小武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迹,是以正人不从事于它。”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一火,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勤学也完了。”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谈所未知的,每月温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勤学了。”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⑴,切问而近想,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往常地学习,遵照我方志趣;恳切地提问,多接洽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注目】⑴志——孔注以为“志”与“识”同,那么,“博学笃志”即是“博闻强识”之意,说虽可通,但不足译文所解恰切。 19.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正人学以致其谈。”
19. 8子夏曰:“常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常人对于诞妄一定加以掩饰。”
19. 9子夏曰:“正人有三变:望之俨然,卽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各类工东谈主居住于其制造场面完成他们的职业,正人则用学习获取阿谁谈。” 【译文】子夏说:“正人有三变:远瞭望着,尊容可畏;向他靠近,温存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19.10子夏曰:“正人信尔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尔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正人必须得到信仰以后才去动员黎民;否则黎民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上会以为你在弹劾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东谈主的要紧节操不行踰越界限,作风上的末节稍许减弱一丝是可以的。”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东谈主小子,当洒扫支吾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正人之谈,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正人之谈,焉可诬也?有头有尾者,其惟圣东谈主乎!” 【译文】子游谈:“子夏的学生,叫他们作念作念打扫、接待客东谈主、支吾进退的职业,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莫得,怎样可以呢?” 子夏听了这话,便谈:“咳!言游说错了!正人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昀后讲述呢?学术犹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类各种的。正人的学术,如何 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治安去传授而]前因后果的,概略唯独圣东谈主罢!” 19.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作念官了,迷漫力便去学习;学习了,迷漫力便去作念官。”
19.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
19.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则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挚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则还不行作念到仁。”
19. 16曾子曰:“堂堂⑴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的为东谈主高得不可攀了,难以佩戴别东谈主一同插足仁德。 ” 【注目】⑴堂堂——这是迭两字而成的形容词,其具体敬爱如何,古今解释纷繁。《荀子·非十二子篇》云:“弟佗其冠,神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是对联张宗派的具体形容,因此我把“堂堂”译为“难望项背”。根据《论语》和后代儒家诸书,可以证明曾子的学问重在“正心由衷”,而子张则重在言语形貌,是以子游也批评子张“然则未仁”。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东谈主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憨厚说过,平常时候,东谈主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施展情谊,[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一火的时候罢!”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⑴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 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憨厚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作念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作念到的。” 【注目】⑴孟庄子——鲁医生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东谈主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谈可谓孝矣”(1.11)结合来看。 19.19孟氏使阳肤⑴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谈,民散⑵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作念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谈:“现今在上位的东谈主不依王法行事,黎民早就貌合神离了。你假若能够审出罪人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快乐!” 【注目】⑴阳肤——旧注说他是曾子弟子。⑵散——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论语多皆鲁方言述》云:“散训犯法,与坎坷文义方接。扬氏《方言》:‘虔散,杀也。东皆曰散,青徐淮楚之间曰虔。’虔散为贼杀义。曰民散久矣,用皆语也。”译文未取此说,録之以备参考。 19.20子贡曰:“纣⑴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正人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样蛮横。是以正人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合在他身上了。” 【注目】⑴纣——富商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19. 21子贡曰:“正人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东谈主皆见之;更也,东谈主皆仰之。”
19. 22卫公孙朝⑴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谈,未坠于地,在东谈主。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谈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子贡说:“正人的缺陷好比日蚀月蚀:诞妄的时候,每个东谈主都看得见;编削的时候,每个东谈主都仰望着。”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谈:“孔仲尼的学问是从那处学来的?”子贡谈:“周文王武王之谈,并莫得失传,散在东谈主间。贤能的东谈主便收拢大处,不贤能的东谈主只抓些末节。莫得地方莫得文王武王之谈。我的憨厚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憨厚,专门的传授呢?” 【注目】⑴卫公孙朝——翟灏《四书考异》云:“春秋时鲁有成医生公孙朝,见昭二十六年传;楚有武城尹公孙朝,见哀十七年传;郑子产有弟曰公孙朝,见列子。记者故系‘卫’以别之。” 19.23叔孙武叔⑴语医生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⑵,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⑶,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好意思,百官⑷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野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憨厚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谈:“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罢:我家的围墙唯独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好意思好。我憨厚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恢弘,房舍的多种各类。能够找着大门的东谈主巧合未几罢,那么,武叔他老东谈主家的这话,不亦然天然的吗?” 【注目】⑴叔孙武叔——鲁医生,名州仇。⑵宫墙——“宫”有围障的敬爱,如《礼记·丧大记》:“君为庐宫之”。“宫墙”当系一词,犹如今天的“围墙”。⑶仞——七尺曰仞(此从程瑶田《通艺録·释仞》之说)。⑷官——“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其后才推广为官职之义,说见俞樾《羣经平议》卷三及遇夫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这里亦然指房舍而言。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⑴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东谈主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东谈主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⑵见其不知量也⑶。” 【译文】叔孙武叔弹劾仲尼。子贡谈:“不要这样作念,仲尼是弹劾不了的。别东谈主的贤能,好比山邱,还可以超越畴前;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东谈主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祗是清楚他不自量罢了。” 【注目】⑴以——此也,这里作副词用。⑵多——副词,祗也,适也。⑶不知量也——皇侃《义疏》解此句为“不知圣东谈主之度量”,译文从朱熹《集注》。“也”,用法同“耳”。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正人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失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谈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联贡谈:“您对仲尼是客气罢,是虚心罢,难谈他真比您还强吗?” 子贡谈:“昂贵东谈主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是以言语不可不严慎。他老东谈主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苍天的不可以用道路爬上去。他老东谈主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医生,那正如咱们所说的一叫黎民东谈主东谈主能立足于社会,黎民自会东谈主东谈主能立足于社会;一指令黎民,黎民自会前进;一安抚黎民,黎民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黎民,黎民自会齐心合力。他老东谈主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若何样能够赶得上呢?” 尧曰篇第二十 共三章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舜亦以命禹⑴。 【译文】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谈:“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憨厚地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黎民都陷于困苦费力,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久地停止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 【注目】⑴这一章的文字前后不相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东谈主疑心它有零散。我只得把它分为若干段落,逐段译注,以便不雅览。 曰:“予小子履⑴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⑵,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译文】[汤]说:“我履谨用玄色牡牛作销毁,清清爽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东谈主[我]不敢私自去赦免他。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保密障翳,您心里亦然早就晓得的。我本东谈主若有罪,就不要牵扯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东谈主来承担。” 【注目】⑴予小子履——“予小子”和“予一东谈主”都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词。从《史记·殷本记》中知谈汤名天乙,甲骨卜辞作“大乙”,相传汤笔名履。⑵帝臣不蔽——《墨子·兼爱下篇》此句作“有善不敢蔽”,但郑玄注此句云:“言天简阅其善恶也。”译文从郑。《墨子·兼爱下篇》和《吕氏春秋·顺民篇》都说这是成汤战胜夏桀以后,碰到大旱,进取天祷告求雨之词。《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余一东谈主有罪,无以万夫”,和这“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义近。 周有大赉,善东谈主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东谈主。黎民有过,在予一东谈主⑴。” 【译文】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东谈主都繁荣起来。“我虽然有嫡亲,却不如有仁德之东谈主。黎民如果有罪行,应该由我来担承。” 【注目】⑴虽有周亲……一东谈主——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说,“虽有周亲”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之辞,尤其像封姜太公于皆之辞。 谨权量,审标准⑴,修废官⑵,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译文】考验并签订度量衡,设立已废弃的机关职业,天下的政令就都融会行了。回应被沦一火的国度,承续已息交的后代,拔擢被遗落的东谈主才,天下的黎民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注目】⑴谨权量,审标准——权就是量轻重的量度,量就是容量,度就是长度。“标准”不是法律轨制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和秦权、秦量的刻辞中都有“标准”一词,都是指长度的分、寸、尺、丈、引而言。是以“谨权量,审标准”两句只是“皆一度量衡”一个敬爱。这一说法,清初阎若璩的《四书释地》又续已发其端。⑵废官——赵佑《四书温故録》云:“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这以下都是孔子的话。从文章的作风来看,也和尧告舜、成汤求雨、武王封诸侯的文诰体不同。历代注目家多以为是孔子的话,大致确凿。但是刘宝楠《正义》引《汉书·律历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标准,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说:“据《志》此文,是‘谨权量’以下皆孔子语,故何休《公羊》昭三十二年注引此节文冠以孔子曰”云云,则不足为证。因为汉东谈主引《论语》,非论是否孔子之言,多称“孔子曰”。《困学纪闻》曾举出《汉书·艺文志》引“小谈可不雅”(19.4),《后汉书·蔡邕传》引“致远恐泥”(同上)皆以子夏之言为孔子,其实不啻于此,如后汉章帝长水校尉樊鯈奏言引“博学而笃志”三句(19.6),也以子夏之言为孔子之言,《史记·田叔传》赞曰“孔子称居是国必闻其政”,又以子禽之问(1.10)为孔子之言;刘向《说苑》引“孔子曰,正人务本”,又引“孔子曰,恭近于礼”,则以有子之言为孔子之言。以致郑玄注《曲礼》、《玉藻》,以及王充着《论衡》,引乡党篇之文,都冠以“孔子曰”。则可见《论语》之书其时似一名“孔子”,如“孟子书”之称孟子者然。翟灏《四书考异》据《尸子·广泽篇》、“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云云,以为先儒以孔子杂诸子中;又据《论衡·恣意篇》云“孔子谈德之祖,诸子中昀卓者也”谓其时等孔子于诸子,其言不为无据(说本《诂经精舍三集》吴承志〈汉东谈主引孔门诸子言皆称孔子说〉)。若此,则刘氏所举不足为证矣。 所重:民、食、丧、祭。 【译文】所珍视的:东谈主民、食粮、丧礼、祭祀。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此五字衍文⑴,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宽厚就会得到羣众的拥护,勤敏就会有事迹,公谈就会使黎民欣喜。 【注目】⑴信则民任焉——《汉石经》无此五字,《天文本校勘记》云:“皇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此句。”足见这一句是因阳货篇“信则东谈主任焉”而误增的。阳货篇作“东谈主”,“东谈主”是率领。此处误作“民”。“民”指黎民。有信实,就会被黎民任命,这种想想绝非孔子所能有,尤其可见此句不是原文。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若何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好意思,屏⑴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好意思?” 子曰:“正人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⑵,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不伤脾胃?”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不伤脾胃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正人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正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东谈主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⑶与东谈主也,出纳⑷之吝谓之有司⑸。”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谈:“怎样就可以解决政治呢?” 孔子谈:“尊贵五种良习,排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解决政治了。” 子张谈:“五种良习是些什么?” 孔子谈:“正人给东谈主民以好处,而我方却无所奢侈;工作黎民,黎民却不归咎;我方欲仁欲义,却不行叫作念贪;安泰矜持却不娇傲;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谈:“给东谈主民以好处,我方却无所奢侈,这应该若何办呢?” 孔子谈:“就着东谈主民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故意,这也不是给东谈主民以好处而我方却无所奢侈吗?采纳可以工作的[时间、情况和东谈主民]再去工作他们,又有谁来归咎呢?我方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贪求什么呢?不管东谈主多东谈主少,不管势力大小,正人都不敢冷遇他们,这不亦然安泰矜持却不娇傲吗?正人衣冠整皆,锦上添花,尊容地使东谈主望而有所惊骇,这也不是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谈:“四种恶政又是些什么呢?” 孔子谈:“不加教训便加屠戮叫作念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作念暴;来源懈怠,霎时限期叫作念贼;同是给东谈主以财物,着手小器,叫作念小家子气。” 【注目】⑴屏——音丙,又去声息并,bíng,屏除。⑵欲而不贪——下文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可见此“欲”字是指欲仁欲义而言,因之皇侃《义疏》云:“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译文本此。⑶犹之——王引之《释词》云:“犹之与东谈主,均之与东谈主也。”⑷出纳——出和纳(入)是两个敬爱相反的词,这里虽然在一齐连用,却唯独“出”的敬爱,莫得“纳”的敬爱。说本俞樾《羣经平议》。 ⑸有司——古代做事者之称,职务卑微,这里意译为“小家子气”。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正人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⑴,无以知东谈主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幸运,莫得可能作为正人;不懂得礼,莫得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东谈主家的言语,莫得可能意志东谈主。” 【注目】⑴知言——这里“知言”的敬爱和《孟子·公孙丑上》的“我知言”的“知言”换取,善于分析别东谈主的言语,辨其长短善恶的敬爱。
《论语》辞书 例言 一、本辞书论“词”非论“字”,偶亦收近于“词”的“词组”。 二、排列依笔画为次,同笔画者依所属部首为先后。多音词先依第一字的笔画,次依第二字的笔画。 三、笔画、部首以及其先后治安一依康熙字典,如“为”列十二画爪部。“者”列九画老部,“罕”列七画网部。 四、凡见于《论语》本文之词,非论基本词或者派生词,习见义或者罕有义, 一律载入。 五、每词每义一般都标注出现次数。 六、基本词之习见义,不加解释。 七、辞书和注目交相为用。注目有较详解说者,辞书中仅加注明,不再重复。八、一般每善举一例句,所例如句或取其第一次出现者,或取其易于领略者, 或取其易于误解者,随文估量,不拘一格。间有举两三例句者,或者因其用法微有不同,并举之以示区别;或者因其义较笼统,多举之以助深想。 九、例句之后括号中的数字就是篇章的数字,和本文每章之首的数字换取,搜检甚便。 十、旧日的训诂,我嫌其疏略,未必便至本日的读者,因之本辞书的释义,虽然大多承袭了前东谈主的研究成果,但解说方式多出自机杼。诞妄自难幸免,迎接读者指正。 一画 一(31次)⑴形容性数词(21次):要而言之(2.2) ⑵数词,用以泛代事物(5次):闻一以知十(5.9)
⑶用如副词,“一方面”的敬爱(2次):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
⑷副词,清楚两件预先后发生时间上的紧接关系(2次):皆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谈(6.24)
⑸副词,“一切”也(1次):一匡天下(14.17)一日(1次)用如副词,一朝:一日好处复礼(12.1)一朝(1次)一时间:一朝之忿(12.21)
二画 七(6次)数词:善东谈主教民七年(13.29) 乃(3次)只和“无”字连用,见“无乃大简乎”(6.2)注。 九(4次)⑴数词(3次):与之粟九百(6.5)
⑵副词,表次数之多(1次):见“桓公九合诸侯”(14.16)注。 九夷(1次)东方异民族的部落,见“子欲居九夷”(9.14)注。 二(8次)⑴数词(7次):周监于二代(3.14)
⑵十分之二(1次):二,吾犹不足(12.9) 二三子(6次)孔子称其学生或者别东谈主(年长或爵高的东谈主)称孔子学生之词:二
三子何患于丧乎(3.2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7.24) 东谈主(162次)⑴一般用法(114次):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 ⑵狭义的“东谈主”,不包括老黎民的“民”在内,一般指士医生以上之东谈主(5次):节用而爱东谈主(1.5),修己以安东谈主(14.42) ⑶量词(9次):舜有臣五东谈主(8.20)
⑷东谈主才(2次):女得东谈主焉耳乎(6.14),东谈主也。(14.9)
⑸代词,别东谈主,东谈主家(31次):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东谈主也(1.16)
⑹置于地名之下,清楚某地的医生(1次),见“孰谓鄹东谈主之子知礼乎”(3.15)注。
入(16次)动词,“出”之反: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 八(1次)数词:周有八士(18.11) 八佾(1次)八八六十四东谈主所组成的古代皇帝的舞乐队,见“八佾舞于庭”(3.1) 注。 儀(1次)割鸡焉用牛儀(17.4) 力(13次)行迷漫力(1.6) 十(19次)数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4),闻一以知十(5.9) 又(14次)⑴副词,表连气儿、重复之意(9次):又问(5.8) ⑵副词,表语气的加强(3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7.15) ⑶副词,有连词作用,义如“而且”(2次):尽好意思矣,又尽善也(3.25),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9.6)
三画 丈东谈主(2次)老翁儿:遇丈东谈主以杖荷筱(18.7) 三(56次)⑴数词(47次):诗三百(2.2),问一得三(16.13)
⑵副词,有时只用以表次数之多(9次):季文子沉想熟虑(5.20)三子(3次) 三家(2次)鲁国执政的三卿:告夫三子(14.21),三家者以雍彻(3.2) 全军(2次)部队(三字是虚数),见“全军可夺帅也”(9.26)注。 三桓(1次)见“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16.3)注。 三饭(1次)乐官名:见“三饭缭适蔡”(18.9)注。 三归(1次)见“管氏有三归”(3.22)注。
上(25次)⑴方位词(7次):子在川上(9.17),上如揖(10.5),中东谈主以上(6.21)
⑵用如名词,泛代上等事物,地位(3次):可以语上也(6.21)
⑶用如名词,指在上位的东谈主或年长辈(9次):不好犯上(1.2)
⑷清楚等级(2次):不学而能者上也(16.9)
⑸动词,加也(1次):草上之风,必偃(12.19)
⑹副词(3次):正人上达(14.23) 上医生(1次)古官名:与上医生言(10.2) 下(15次)⑴方位词(7次):中东谈主以下(6.21),下如授(10.5),舞雩之下(12.21)
⑵清楚等级(2次):民斯为下矣(16.9)
⑶动词,走下来(2次):下而饮(3.7)
⑷动词,“居于东谈主下”之意(1次):虑以下东谈主(12.20)
⑸副词(3次):虚怀若谷(5.15) 下医生(1次)古官名:与下医生言(10.2) 下流(1次)品德低下的情况:是以正人恶居下流(19.20) 久(10次)天下之无谈也久矣(3.24) 乞(2次)动词,乞求:或乞酰焉(5.24) 也(469次)⑴语气词,表决定或者终结(307次):未之有也(1.2)
⑵语气词,表停顿(141次):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
⑶语气词,用于疑问句(句中另有表疑问之词)(19次):何谓也(2.5)
⑷语气词,同“耶”(疑问句,句中无别的疑问词)(2次):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2.23) 也已(5次)语气词的连用,表肯定:可谓勤学也已(1.14) 也完了(6次)语气词的连用,表肯定的加强: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完了(8.20) 也夫(1次)语气词的连用,表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 也哉(1次)语气词的连用,表感叹:吾岂匏瓜也哉(17.17) 也与(11次)语气词的连用,表疑问: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6.8) 也与哉(1次)语气词的连用,表感叹而以传疑口气出之:鄙夫可与事君也与 哉(17,15) 于(8次)介词,用法同“于”:友于手足(2.21) 一火(10次)⑴同“无”(8次),见“不如诸夏之一火也”(3.5)注。 ⑵动词,死一火(1次):一火之(6.10)
⑶动词,出外:孔子时其一火也而往拜之(17.1) 千(4次)数词:谈千乘之国(1.5) 口(1次)是曲: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8) 口给(1次)言辞赡足,能说善谈:御东谈主以口给(5.5) 土(2次)⑴土壤:粪土之墙(5.10)
⑵乡土(或云,田土):常人开土(4.11) 士(15次)⑴泛指一般东谈主士(3次):虽执鞭之士(7.12)
⑵特指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有教训的东谈主(12次):士志于谈(4.9) 士师(2次)古代司法官名:柳下惠为士师(18.2)夕(1次)夕死可矣(4.8) 大(25次)⑴形容词(22次):大哉问(3.4)
⑵副词(2次):正人不可小知而可大受(15.34)
⑶同“太”,副词(1次):无乃大简乎(6.2) 大东谈主(2次)在高位之东谈主,见“畏大东谈主”(16.8)注。
医生(11次)古代的官名,医生的家臣也可以称“医生”:犹吾医生崔子也 (5.19),公叔文子之臣医生僎(14.18) 大臣(3次)⑴具有很高政治教训的士医生:所谓大臣者(11.22) ⑵高官,卿相:不使大臣怨乎不以(18.10) 大宰(2次)大音太,官名,春秋时吴鲁楚郑诸国都有此官,但职权不尽换取: 大宰问于子贡曰(9.6) 巨匠(2次)古代乐官之长:子语鲁巨匠乐曰(3.23) 女(16次)对称代词,只用于单数:诲女知之乎(2.17) 歌女(1次)见“皆东谈主归歌女”(18.4)译文。 子(431次)⑴儿女(19次):孰谓鄹东谈主之子知礼乎(3.15),以其子妻之(5.1) ⑵对东谈主的称呼(12次):异乎三子者之撰(11.26)
⑶表敬的对称代词(23次):子奚不为政(2.21)
⑷特指孔子(375次)
⑸用如动词:子不子(12.11) 子文(1次)东谈主名,见“令尹子文”(5.19)注。 子羽(1次)东谈主名,见“行东谈主子羽”(14.8)注。 子西(1次)东谈主名,见“问子西”(14.9)注。 子服景伯(2次)东谈主名,见“子服景伯以告”(14.36)注。 子夏(23次)孔子学生卜商,见“子夏曰”(1.7)注。 子桑伯子(1次)东谈主名,见“仲弓问子桑伯子”(6.2)注。 子羔(1次)孔子学生高柴,见“柴也愚”(11.18)注。 子贡(44次)孔子学生端木赐,见“子禽问于子贡曰”(1.10)注。
子张(23次)孔子学生颛孙师,见“子张学干禄”(2.18)注。 子产(3次)东谈主名,见“子谓子产”(5.16)注。 子游(8次)孔子学生言偃,见“子游问孝”(2.7)注。 子华(1次)孔子学生公西赤,见“子华使于皆”(6.4)注。 子禽(1次)东谈主名,卽陈亢,见“子禽问于子贡曰”(1.10)注。 子路(47次)孔子学生仲由,见“由,诲女知之乎”(2.17)注。 子贱(1次)孔子学生宓不皆,见“子谓子贱”(5.3)注。 小(16次)⑴“大”之反(12次):小车无軏(2.22) ⑵小事(2次):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⑶副词(2次):正人不可小知(15.34) 常人(24次)⑴无德之东谈主(20次):常人比而不周(2.14)
⑵老黎民(4次):常人之德草(12.19) 小子(6次)⑴自称之谦词(1次):则小子何述焉(17.19)
⑵憨厚称其学生(3次):小子鸣饱读而攻之(11.17)
⑶学生(2次):吾党之小子狂简(5.22),子夏之门东谈主小子(19.12) 幼童(1次)夫东谈主自称曰幼童(16.14) 尸(1次)用如动词,像逝者一般直挺着:寝不尸(10.24) 山(5次)⑴山水的山(4次):仁者乐山(6.23)
⑵山神(1次):山川其舍诸(6.6) 川(2次)⑴子在川上(9.17)
⑵水神:山川其舍诸(6.6) 工(2次)从事各类手工技艺工作者的总称:工欲善其事(15.10)
己(29次)己身称代词:⑴主语:己欲立而立东谈主(6.30)
⑵宾语:不患东谈主之不己知(1.16)
⑶领位:仁以为己任(8.7) 已(42次)⑴动词,止也(12次):斯害也已(2.16)
⑵动词,罢免(1次):三已之(5.19)
⑶动词,不动作的敬爱(1次),见“为之犹贤乎已”(17.22)注。
⑷副词,已经(1次):已知之矣(18.7)
⑸副词,太(2次):疾之已甚(8.10)
⑹语气词,相现在日的“了”(25次):可谓勤学也已(1.14) 完了(5次)语气词的连用,清楚肯定的加强:始可与言诗完了(1.15) 干(3次)⑴盾牌,古代用以着重的武器;“战役”清楚战役:而谋动战役于邦
内(16.1) ⑵动词,求谋(1次):子张学干禄(2.18)
⑶东谈主名:亚饭干适楚(18.9) 弋(1次)动词,用带着生丝的箭来射鸟:弋不射宿(7.27) 才(7次)⑴名词,才能(2次):如有周公之才之好意思(8.11)
⑵名词,东谈主才(3次):才难(8.20)
⑶形容词,有才能(2次):才不才(11.8)
四画 不(548次)狡辩副词:东谈主不知而不愠(1.1) 不亦…乎(11次)《论语》中的反问句型之一:不亦说乎(1.1)
不有(3次)⑴义同“若无”:不有祝鮀之佞(6.16) ⑵义同“岂无”“难谈莫得”:不有博弈者乎(17.22)
⑶义同“无”,用于其它狡辩词下:莫不有文武之谈焉(19.22) 中(23次)⑴方位词(10次):禄在其中矣(2.18)
⑵半也(1次):中谈而废(6.12)
⑶清楚坎坷之间的等级(2次):中东谈主以上(6.21)
⑷动词(1次):立不中门(10.4)
⑸古代玄学家的术语,其昀合理而至当不移的叫“中”(1次):允执厥中(20.1)
⑹去声,音仲,不足物动词,中肯,符合客不雅事理(4次):言简意该(11.14)亿则屡中(11.19) ⑺去声,及物动词,恰合于(4次):言中伦(18.8) 中牟(1次)地名,见“佛肸以中牟畔”(17.7)注。 中行(1次)实行中和之德的东谈主:不得中行而与之(13.21) 中和(1次)儒家昀高的谈德法式,见“中和之为德也”(6.29)注。 之(596次)⑴他称代词,一般只用作宾语和兼语(306次):学而时习之(1.1), 使之闻之(17.20) ⑵用法同“其”(8次):可使为之宰也(5.8),赤也为之小(11.26)
⑶小品词,相现在日的“的”(180次):其为仁之本与(1.2)
⑷小品词,使句子变为子句,也可以用“的”来译它(71次):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东谈主之求之与(1.10)
⑸小品词,使句子变为分句(4次):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9.5),我之大贤与,于东谈主何所阻挠(19.3)
⑹小品词,为使宾语颠倒在动词前用之(13次):父母唯其疾之忧(2.6),何陋之有(9.14)
⑺无义,只起音节调度作用(8次):一火之(6.10),譬之宫墙(19.23),迩之事父(17.9)
⑻动词,往也,适也(除倒装句法外,其下一定随着表方针地的宾语)(6次):之一邦(5.19),之三子告(14.21),何苦公山氏之之也(17.5)
予(25次)⑴自称代词,《论语》中只用于单数(21次):起予者商也(3.8) ⑵孔子学生宰我之名(4次):见“哀公问社于宰我”(3.21)注。 予一东谈主予小子上古帝王自称之词,予小子履,在予一东谈主(20.1) 云(15次)⑴代词,如此(2次):不知老之将至良友(7.19)
⑵动词,说(7次):诗云(1.15),子夏云何(19.3)
⑶语气词,无义(6次):礼云礼云,财宝云乎哉(17.11) 互乡(1次)地名:互乡难与言(7.29) 五(15次)数词:冉子与之粟五秉(6.4) 井(1次)井有仁焉(6.26) 仁(109次)⑴孔子的谈德法式(105次):求仁而得仁(7.15),东谈主而不仁(3.3),
仁者安仁(4.2) ⑵仁东谈主(3次):泛爱众而亲仁(1.6),殷有三仁焉(18.1)
⑶同“东谈主”(1次):不雅过,斯知仁矣(4.7) 今(26次)⑴今之孝者(2.7),今吾于东谈主也(5.10)
⑵现今之东谈主(1次):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9.23) 仍(1次)仍旧贯(11.14) 允(1次)诚也,信也:允执厥中(20.1) 内(8次)四海之内(12.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 公(8次)⑴指国度朝廷(5次):公务(6.14),与文子同升诸公(14.18)
⑵诸侯称公(2次):公曰:(12.11)
⑶公谈正直(1次):公则说(20.1) 令郎纠(2次)东谈主名,见“桓公杀令郎纠”(14.16)注。 令郎荆(1次)东谈主名,见“子谓卫令郎荆”(13.8)注。 公山氏公山弗扰(1次)见“公山弗扰以费畔”(17.5)注。 公西华(3次)孔子学生,见“子华使于皆”(6.4)注。 公伯寮(3次)孔子学生,见“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4.36)注。 公冶长(1次)孔子学生,见“子谓公冶长”(5.1)注。 公叔文子(2次)东谈主名,见“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4.13)注。 公明贾(2次)东谈主名,见“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4.13)注。 公室(1次)公家:禄之去公室(16.3) 公孙朝(1次)东谈主名,见“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19.22)注。 公卿(1次)出则事公卿(9.16) 公绰(1次)东谈主名,见“孟公绰为赵魏老”(14.11)注。 六(10次)可以托六尺之托(8.6) 兮(5次)语气词,只用于诗歌中:巧笑倩兮(3.8)凶服(1次)送命之衣物:凶服
者式之(10.25) 分(2次)⑴分帀:三分天下有其二(8.20) ⑵分辨:蒙昧无知(18.7) 土崩瓦解(1次)一鳞半瓜:邦土崩瓦解而不行守也(16.1) 切(2次)⑴对玉石、骨、角、象牙料的帀料:如切如磋(1.15)
⑵恳切:切问而近想(19.6)
切切偲偲(2次)挚友间相互批评古道而严肃的形状:挚友切切偲偲(13.28) 勿(13次)⑴表阻挠的狡辩词,若用于及物动词下,毋庸宾语(12次):过则勿惮改(1.8) ⑵清楚意志的狡辩副词(1次):虽欲勿用(6.6) 白丁俗客(2次)指黎民中的个东谈主:匹夫不可夺志也(9.26),岂若白丁俗客之为 谅也(14.17) 升(7次)⑴用法和“登”字一样(6次):揖让而升(3.7) ⑵谷物登场(1次):新谷既升(17.21) 卞庄子(1次)东谈主名,见“卞庄子面不改容”(14.12)注。 及(27次)⑴动词,赶得上,作念得到(14次):非尔所及也(5.12)
⑵动词,至,达到(8次):及阶(15.42)
⑶动词,触及(1次):言不足义(15.17)
⑷介词,等到,赶到(4次):及其使东谈主也,器之(13.25),及其壮也(16.7) 友(19次)⑴挚友(7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⑵交挚友(11次):匿怨而友其东谈主(5.25)
⑶敬爱手足(1次):友于手足(2.21) 反(6次)⑴呈报(1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7.8)
⑵重复,再来一遍(1次):必使反之(7.32)
⑶违背,颠倒(1次):常人反是(12.16)
⑷同返,回,还(2次):吾自保反鲁(9.15)
⑸反而,摇动的形状(1次):偏其反而(9.31) 反坫(2次)古代宴集时放羽觞的征战,见“有反坫”(3.22)注。
天(19次)⑴天外(3次),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
⑵天神、天帝或者天理(16次):获罪于天(3.13) 天下(23次)一般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地盘: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3.11) 皇帝(2次)古代天下的昀高统辖者,皇帝:皇帝穆穆(3.2) 天命(3次)见“五十而知天命”(2.4)注。 天禄(1次)皇帝的禄位:天禄永终(20.1) 天谈(1次)见“夫子之言性与天谈”(5.13)注。 太庙(3次)太祖(帀国之君)的寺院:子入太庙(3.15) 夫音扶(44次)⑴代词。他,那(2次):夫何为哉(15.5)
⑵指令形容词,近指,此(2次):夫东谈主不言(11.14)
⑶指令形容词,远指,那,彼(12次):食夫稻,衣夫锦(17.21)
⑷提挈词,用于句首(15次):夫仁者(6.30)
⑸语气词,相现在天的“罢”(13次):命矣夫(6.10) 夫东谈主(2次)诸侯之妻:君称之曰夫东谈主(16.14) 夫子(39次)⑴封医生以上的官的敬称(8次),上论都是“他老东谈主家”之义,下
论也有“你老东谈主家”之义。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14.13) ⑵孔子学生用以称孔子(31次):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10) 夭夭(1次)和舒的形状:夭夭如也(7.4) 孔子(69次)孔氏(2次)孔丘(3次) 孔文子(1次)东谈主名,见“孔文子缘何谓之文也”(5.15)注。 少(5次)⑴上声,副词,未几:少有(13.8)
⑵去声,年轻(4次):吾少也贱(9.6)少者开之(5.26)
少师阳(1次)少师,古代乐官;阳,其东谈主之名,见(18.9) 少连(2次)东谈主名,见(18.8)注。 尤(1次)⑴名词,过错:则寡尤(2.18)
⑵动词,归过(2次):不尤东谈主(14.35) 尺(1次)可以托六尺之托(8.6) 吊(1次)吊丧: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心(6次)七十而从心所欲(2.4) 戈(1次)而谋动战役于邦内(16.1) 手(6次)自牖执其手(6.10) 文(24次)⑴文献以及文献上的学问(11次):则以学文(1.6),文莫吾犹东谈主也
(7.33) ⑵文华,有文华,古东谈主“文”和“质”对言(6次):文质彬彬(6.18),邑邑乎文哉 (3.14) ⑶文辞(1次):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5.26)
⑷动词,文饰涂饰(2次):文之以礼乐(14.12),常人之过也必文(19.8)
⑸谥号(3次):孔文子缘何谓之文也(5.15)
⑹周文王(2次):文武之谈(19.22) 文子(1次)卽“公叔文子”:与文子同升诸公(14.18) 文王(1次)周文王:文王既没(9.5) 文章(2次)⑴学术:夫子之文章(5.13)
⑵礼节轨制:焕乎其有文章(8.19) 文德(1次)指政治教训等等,与“动战役”相对:则修文德以来之(16.1)
文学(1次)文献:文学子游子夏(11.3) 文献(1次)图书和贤东谈主:文献不足征也(3.9) 斗筲(1次)斗,量器;筲,竹制盛物之器。犹言器量短促,见“斗筲之东谈主”(13.20) 注。 方(14次)⑴方位,地方(6次):有朋自远方来(1.1),游必有方(4.19) ⑵国度(2次):无以万方(20.1)
⑶古代诡计面积的术语,如纵横各一里,叫方一里:方六七十(11.26)
⑷礼法,义理(1次):且知方也(11.26)
⑸方术,方法(1次):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⑹动词,同“谤”(1次):见子贡方东谈主(14.29)注。
⑺副词,正:血气方壮(16.7) 日(14次)⑴日子,天(12次):吾与回言竟日(2.9),子于是日哭(7.10)
⑵副词,每天地(2次):吾日三省吾身(1.4) 日月(5次)⑴太阳和月亮(3次):如日月之食焉(19.21)
⑵一天,一个月(1次):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完了(6.7)⑶光阴(1次):日月逝矣
(17.1) 曰(755次)⑴说,谈:子曰(1.1) ⑵叫作念,为,是:君称之曰夫东谈主(16.14) 月(3次)⑴名词(2次):其心三月不违仁(6.7)
⑵副词,每月地(1次):月无忘其所能(19.5) 木(4次)⑴名词(3次):不可救疗也(5.10),譬诸草木(19.12)
⑵质朴(1次):木强敦厚近仁(13.27)
木铎(1次)木舌铜质的摇铃,见“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注。 止(8次)⑴住手(7次):止,吾止也。(9.19)
⑵留住,使他住手(及物动词)(1次):止子路宿(18.7)
毋(8次)⑴同“无”,清楚阻挠之副词,一般用于不足物动词之前,如“毋意毋必”(9.4);动宾结构之前,如“毋友不如己者”(9.25),以及有代名副词之前,如“毋自辱焉”(12.23),因之和“勿”有别。 ⑵并立使用(1次):子日,毋!(6.5)
⑶清楚无指的代词(1次):毋吾以也(11.26) 比(4次)⑴上声,比方,比较(1次):窃比于我老彭(7.1)
⑵去声,朋比,通同(3次):正人周而不比(2.14)
⑶去声,依附,周边(1次):义之与比(4.10) 比干(1次)东谈主名,见“比干谏而死”(18.1)注。 等到(2次)等到:等到三年(11.26) 水(4次)知者乐水(6.23),又见“饮水”(7.16)注。 火(3次)⑴甚于水火(15.35)
⑵取火之木(1次):钻燧改火(17.21) 父(25次)⑴名词(23次):事父母能竭其力(1.7)
⑵动词(2次):父不父(12.11) 片言(1次)诉讼中片面的言语:片言可以折狱者(12.12) 牛(1次)割鸡焉用牛儀(17.4) 犬(2次)至于狗马(2.7) 王(3次)⑴君主(2次):先王之谈(1.12)
⑵具备德政的君主(1次):如有王者(13.12)
天孙贾(2次)东谈主名。见“天孙贾问曰”(3.13)注。 五画 且(12次)表进层的连词,而且:有耻且格(2.3),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世(14次)⑴世代——一个东谈主的一辈子(10次):子张问十世可知也(2.23),正人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 ⑵三十年为一生(1次):必世尔后仁(13.12)
⑶时期,意指其时社会(3次):贤者避世(14.37) 世叔(1次)东谈主名,见“世叔酌量之”(14.8)注。 丘(12次)孔子之名:丘亦耻之(5.25) 丘陵(1次)小山:丘陵也(19.24) 主(5次)⑴名词,主祭者(1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6.1)
⑵动词,以他为主(4次):主忠信(1.8),射不主皮(3.16)
乎(140次)⑴介词,用法同“于”,但一定置于陈说词之下(27次):①表所比: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②介搬动作之地:今拜乎上(9.3)③和动词连用:攻乎异端(2.16)④介出对象:致孝乎鬼神(8.21) ⑵小品词,和表弁副词连用(9次):邑邑乎文哉!(3.14),焕乎其有文章(8.19) ⑶语气词(104次)①表停顿:富哉言乎(12.22),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4.13)②表疑问:为东谈主谋而不忠乎(1.4)③表商榷和不太肯定,相现在天的“罢”:由!诲女知之乎(2.17),必也射乎(3.7)④表招呼和感叹:参乎(4.15),惜乎(9.21) 乎哉(8次)表反诘:仁远乎哉(7.30) 仕(8次)动词,作念官:子使漆雕帀仕(5.6) 他(5次)⑴旁指指令代词,别的(1次):其它可能也(19.18) ⑵旁指指令形容词,别的(4次):至于他邦(5.19) 仞(1次)七尺曰仞:夫子之墙数仞(19.23) 代(1次)朝代:周监于二代(3.14) 令(3次)⑴名词,政令(1次):慢令致期谓之贼(20.2)⑵动词,发命令(2次):
不令而行(13.6) 令尹(3次)楚国宰相叫令尹: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5.19) 令色(3次)虚假的面目:巧言令色(1.3) 以(152次)⑴指令代词,此(1次):以告者过也(14.13) ⑵指令词作副词用,如此,这样(1次):无以为也(19.24)
⑶动词,用(8次):毋吾以也(11.26)
⑷动词,及也(1次):朕躬有罪,无以万方(20.1)
⑸动词,与(1次):视其是以(2.10)
⑹介词,依,按(4次):使民以时(1.5),以季孟之间待之(18.3)
⑺介词,用(85次):为政以德(2.1),以不教民战(13.30),正人义以为上(17.23)
⑻介词,因(3次):正人不以言举东谈主(15.23)
⑼介词,表凭借(3次):藏文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4)
⑽介词,与(1次):而谁以易之(18.6)
⑾连词,与(1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2.20)
⑿连词,因(4次):以吾从医生之后(11.8)
⒀连词,表两事之相关(36次):则修文德以来之(16.1)
⒁小品词,和方位词结合(3次):中东谈主以上(6.21)
兄(4次)以其兄之子妻之(5.2) 手足(5次)⑴友于手足(2.21)
⑵借用为收支不远之意(1次):鲁卫之政手足也(13.7) 冉子(3次)冉有(11次)冉求(3次)孔子学生,见“子谓冉有曰”(3.6)注。 冉伯牛(1次)孔子学生,见“伯牛有疾”(6.10)注。 出(31次)⑴动词,“入”之反(22次):出则弟(1.6),河不出图(9.9)-
⑵上义的使动用法,使之出(1次):必表而出之(10.6)
⑶发出政令(4次):则礼乐征伐自皇帝出(16.2)
⑷出言(1次),见“孙以出之”(15.18)注。
⑸超越(3次):祭肉不出三日(10.9),正人想不出其位(14.26) 出纳(1次)支拨与收入,见“出纳之吝”(20.2)注。 功(2次)功续:敏则有功(17.6) 加(8次)⑴增多:加我数年(7.17)
⑵凌暴:吾亦欲无加诸东谈主(5.12) 北辰(1次)北极,见“譬如北辰”(2.1)注。 半(1次)长一身有半(10.6) 占(1次)占卜:不占而完了(13.22) 去(13次)⑴离帀(5次):微子去之(18.1)
⑵除掉,使离帀(旧读上声)(8次):去兵(12.7) 古(12次)古之谈也(3.16),信而好古(7.1) 叩(2次)敲:我叩其两端(9.8) 召(6次)召唤:召门弟子(8.3)
召忽(1次)东谈主名,见“召忽死之”(14.16)注。 召南(2次)《诗经》国风之一,见“女为《周南》《召南》矣乎”(17.10)注。 可(122次)可以(33次)可谓孝矣(1.11),可以为师矣(2.11) 史(2次)⑴史册: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5.26)
⑵借用上义形象地形容轻薄情况:文胜质则史(6.18) 史鱼(1次)东谈主名,见“直哉史鱼”(15.7)注。 右(2次)⑴短右袂(10.6)
⑵动词,向右边:傍边手(10.3) 司马牛(3次)孔子学生,见“司马牛问仁”(12.3)及“司马牛忧曰”(12.5)注。 四(13次)有正人之谈四焉(5.16) 四时(1次)四季:四时行焉(17.19) 四海(2次)天下,天下:四海之内,皆手足也(12.5) 四饭(1次)古代掌理皇帝吃饭时吹打的乐官:四饭缺适秦(18.9) 四体(1次)算作:四体不勤(18.7) 失(17次)⑴丢掉(9次):犹恐失之(8.17)
⑵离帀(1次):因不失其亲(1.13)
⑶莫得掌抓住(5次):失饪不食(10.8),知者不失东谈主,亦不讲错(15.8)⑷缺陷(2次):以约失之者鲜矣(4.23),正人敬而无失(12.5) 奴(1次)奴隶:箕子为之奴(18.1) 左(2次)动词,向左边:傍边手(10.3),左衽(14.17) 左丘明(2次)东谈主名,见“左丘明耻之”(5.25)注。 巧(5次)形容词:巧言(1.3),巧笑(3.8)
市(1次)买来的:沽酒市脯不食(10.8) 市朝市集和朝廷,见“吾力犹能肆诸市朝”(14.36)注。 布(1次)古代的生丝和麻、枲、葛的织品:见“皆,必有明衣,布”(10.7)注。山地(1次)地基:譬如山地(9.19) 平生(1次)平时,平日:久要不忘平生之言(14.12) 幼(2次)年轻:幼而不孙弟(14.43),年轻的:老少之节,不可废也(18.7) 弗(5次)狡辩副词,一般用于宾语被不详的句子中,便相当于“不……之”的 敬爱:女弗能救与(3.6)——犹如说,女不行救之与。《论语》中唯“亦可以弗畔 矣夫”(6.27,12.15)为例外,此句本不应有宾语。 弘(4次)⑴刚强,坚强,见“士不可不弘毅”(8.7),“执德不弘”(19.2)注。 ⑵使之广大:东谈主能弘谈,非谈弘东谈主(15.29) 必(76次)副词,一定:必闻其政(1.10) 未(57次)⑴对历程,事实的狡辩副词,不曾(53次):未之有也(1.2)
⑵用法与“不”换取(4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15),子未可以去乎
(18.2) 末(6次)⑴无指代词(5次)①莫得办法:吾末如之何也完了(9.24)②莫得地方:末之也已(17.5) ⑵“本”之反,细节,末节(1次):抑末也(19.12) 本(5次)⑴名词,根底,基础(4次):正人务本(1.2)
⑵动词,探本(1次):本之则无(19.12) 正(24次)⑴端正,引伸为合王法(9次):然后乐正(9.15),割不正不食(10.8)
⑵作风梗直(2次):晋文公谲而不正,皆桓公正而不谲(14.15)
⑶副词,端正地(1次):升车必正立执绥(10.26)
⑷动词,正对着(2次):恭己正南面而完了(15.5),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7.9)
⑸纠正,改正,匡正(1次):就有谈而正焉(1.14)
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8次):必正席先尝之(10.18)
⑺副词,恰好(1次):正唯弟子不行学也(7.34) 母(10次)父母在(4.19) 民(48次)⑴老黎民(42次):见“使民以时”(1.5)及“修己以安黎民”(14.42)注。
⑵一般东谈主,用法和“东谈主”的广义相似(6次):民鲜久矣(6.29)民斯为下矣(16.9) 民东谈主(1次)卽本日的“东谈主民”:有民东谈主焉(11.25) 永(1次)副词,永久地:天禄永终(20.1) 犯(4次)对上级的东谈主有所抵触,有所违反:而好犯上者鲜矣(1.2) 玄(2次)玄色的: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玉(3次)有好意思玉于斯(9.13) 甘(1次)甜:食旨不甘(17.21) 生(16次)⑴诞生,助长,发生(6次):本立而谈生(1.2)
⑵生活,活着(9次):滋事之以礼(2.5)
⑶活物(1次):君赐生(10.18) 用(18次)⑴动词,使用(10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4.6)
⑵动词,须要(一般用于反诘句)(5次):割鸡焉用牛儀(17.4)
⑶动词,杀牲以祭(1次),见“虽欲勿用”(6.6)注。
⑷名词,费用(1次):用不足(12.9)
⑸名词,用处,用途,效用(2次):礼之用,和为贵(1.12) 由(31次)⑴动词,从此而行(17次):小大由之(1.12),行不从径(6.14)
⑵动词,凭随着(2次):为仁由己(12.1)
⑶孔子弟子子路之名(22次),参“由!诲女知之乎”(2.17)注。 申申(1次)整敕的形状:申申如也(7.4) 申枨(1次)东谈主名,参“申枨”(5.11)注。 白(1次)不曰白乎(17.7) 皮(1次)射不主皮(3.16) 目(2次)⑴眼睛(1次):好意思目盼兮(3.8)
⑵条件,纲目(1次):请问其目(12.1) 矢(3次)⑴箭(2次):邦有谈如矢(15.7)
⑵发誓(1次):夫子矢之曰(6.28) 石门(1次)地名,见“子路宿于石门”(14.38)注。 示(1次)假借为“置”:其如示诸斯乎(3.11) 立(26次)⑴耸峙(11次):立不中门(10.4)
⑵设立(2次):本立而谈生(1.2),如有所立(9.11)
⑶立足,在社会上作念东谈主(12次):三十而立(2.4)
⑷古文有时与“位”字通用(2次):患是以立(4.14)
六画 交(4次)动词,交挚友:与挚友交而不信乎(1.4),子夏之门东谈主问交于子张(19.3) 亦(35次)副词,也,清楚不异和并行:亦不可行也(1.12) 仰(2次)仰望,昂首不雅看:仰之弥高(9.11) 仲弓(7次)卽孔子学生冉雍,见“雍也仁而不佞”(5.5)注。 仲尼(6次) 仲由(3次)孔子学生,卽子路,见“由!诲汝知之乎”(2.17)注。 仲叔圉(1次)东谈主名,见“仲叔圉治客东谈主”(14.19)注。 仲忽,仲突(1次)都是东谈主名,见“周有八士”(18.11)注。 任(4次)⑴名词,责任(2次):任重而谈远(8.7)
⑵信任,交责任给他(2次):信则东谈主任焉(17.6) 伊尹(1次)东谈主名,见“举伊尹”(12.22)注。 伐(7次)⑴征讨(4次):季氏将伐颛臾(16.1)
⑵夸张(3次):愿无伐善(5.26) 先(15次)⑴副词(8次):先行其言尔后从之(2.13)
⑵动词(5次):摆在第一:于斯三者何先(12.7),子将奚先(13.3)
⑶动词,带头(2次):先之劳之(13.1) 先王(2次)畴前的君主:先王之谈(1.12) 先生(2次)年长的东谈主:有酒食,先生馔(2.8) 共(4次)⑴副词,共同(2次):与挚友共敝之而无憾(5.26)
⑵同“拱”,拱手,打拱(1次):子路共之(10.27)
⑶音拱,环绕(1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再(2次)副词,二,两:再,斯可矣(5.20),再拜而送之(10.15) 冰(1次)毛骨竦然(8.3) 刑(3次)⑴刑罚,刑戮(2次):皆之以刑(2.3),邦无谈免于刑戮(5.2)⑵法制,
标准(1次):正人开刑(4.11) 刑罚(2次)则刑罚不中(13.3) 列(1次)名词,位:陈力就列(16.1) 匡(4次)⑴动词,匡正(1次):一匡天下(14.17) ⑵地名(3次):详“子畏于匡”(9.5)注。 危(6次)⑴危机(2次):见危致命(14.12)
⑵危机的(2次):危邦不入(8.13)
⑶动词,使魁岸,使出类拔萃(2次):见“危言危行”(14.3)注。 各(6次)副词:盍各言尔志(5.26) 合(2次)⑴纠合(1次):桓公九合诸侯(14.16)
⑵足够(1次):见“苟合矣”(13.8)注。 吉月(1次)元日,大年月吉:吉月必朝服而朝(10.6) 同(9次)⑴一样,一样的(4次):为力不同科(3.16),君取于吴为同姓(7.31)
⑵同流合污(2次):正人和而不同(13.23)
⑶共同,一齐(1次):与文子同升诸公(14.18)
⑷诸侯间的大盟会(2次):如会同(11.26) 名(8次)⑴名词,名字,技俩(3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⑵名词,名声,名望(3次):恶乎成名(4.5)
⑶动词,叫出个名字来,赞赏(2次):荡荡乎民窝囊名焉(8.19) 后帝(1次)天帝,上天:敢昭告于皇皇后帝(20.1) 回(15次)孔子学生颜渊的名字,参“吾与回言竟日”(2.9)注。 因(5次)⑴依靠,凭借(1次):因不失其亲(1.13)
⑵复旧,遵奉(3次):殷因于夏礼(2.23)
⑶又加以(1次):因之以饥荒(11.26) 在(51次)父在不雅其志(1.11),子在陈曰(5.22),戒之在色(16.7) 圭(1次)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见“执圭”(10.5)注。 地(2次)⑴大地:未坠于地(19.22)
⑵地方:其次辟地(14.37)
多(19次)⑴“少”之反(17次):①形容词:肉虽多(10.8)②动词,多起来:放于利而行多怨(4.12)③副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⑵多闻的东谈主(1次):以多问于寡(8.5)
⑶副词,祗,适(1次):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夷(3次)⑴古代对东方的别的部族的侮辱性的称呼(2次):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一火也(3.5) ⑵庞谧,像箕一样坐地(1次):原壤夷俟(14.43) 好(53次)⑴上声,好意思好(1次):窥见室家之好(19.23)
⑵去声,音号,动词,喜爱(51次):而好犯上者鲜矣(1.2)
⑶去声,名词,交好,友好(1次):邦君为两君之好(3.22) 如(111次)⑴动词,像,似(37次):如切如磋(1.15),不违,如愚(2.9)
⑵动词,及,赶得上(只跟狡辩词用在一齐)(16次):不如诸夏之一火也(3.5),弗如也(5.9)
⑶动词,跟“何”字用在一齐,“如……何”,“怎样凑合他”的敬爱(8次):东谈主而不仁,如礼何(3.3)
⑷联络性动词,就是,乃是(2次):如其仁,如其仁(14.16)
⑸抉择连词,或者(3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1.26)-29-
⑹假设连词,假若(16次):如有复我者(6.9)
⑺他转转换连词,至于(1次):如其礼乐,以俟正人(11.26)
⑻小品词(28次):翕如也(3.23)申申如也(7.4) 如之何若何样(15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20),如之何其拒
东谈主也(19.3) 存(1次)动词,在:则有司存(8.4) 守(5次)⑴不移(1次):守死善谈(8.13)——守死,不移于死,不为死所移。 ⑵使它不移,保持不失(4次):仁不行守之(15.33) 安(17次)⑴结识,宁静(有时特指情愫的宁静而言,如后二例句)(9次):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察其所安(2.10),仁者安仁(4.2) ⑵使结识,使宁静(5次):修己以安东谈主(14.42)
⑶安适(2次):居无求安(1.14)
⑷疑问副词,何(1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 乡镇(1次)本乡原土:虽乡镇行乎哉(15.6) 年(20次)⑴年龄(2次):父母之年(4.21),年四十而见恶焉(17.26)
⑵年月(17次):三年无改于父之谈(1.11)
⑶年景(1次):年饥(12.9) 式(2次)动词,站在车上的东谈主(古代唯独年老的和妇女才坐在车中)倚于车前
横木(轼)以清楚敬意,又参“凶服者式之”(10.25)注。 戎(1次)战役:亦可以卽戎矣(13.29) 旨(1次)适口:食旨不甘(17.21) 曲(1次)动词,曲着:曲肱而枕之(7.16) 有(154次)⑴动词,“无”之反(150次):未之有也(1.2) ⑵小品词,用于名词前(1次):施于有政(2.21)
⑶同又,副词(1次):唯恐有闻(5.14)
⑷同又,连词(2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4) 有子(4次)有若(2次):孔子学生,见“有子曰”(1.2)注。 有司(3次)古代管理事务的公差:则有司存(8.4) 有事(1次)古代谚语,用于战役或者怀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6.1) 有谈(14次)⑴古代谚语,政治清朗,天下太平(12次):邦有谈则知(5.21)
⑵有谈德学问的东谈主,好东谈主(2次):就有谈而正焉(1.14),如杀无谈以就有谈
(12.19) 朱(1次)大红色:恶紫之夺朱也(17.18) 朱张(1次)东谈主名,事迹已无考。(18.8) 朽(1次)腐朽:不可救疗也(5.10) 次(9次)差一等的:知之次也(7.28),敢间其次(13.20) 死(38次)死葬之以礼(2.5) 泛(1次)往常地:泛爱众而亲仁(1.6) 百(11次)数词:诗三百(2.2),也用以表其多,如百官(19.23),百物(17.19) 百里(1次)犹言小国:可以寄百里之命(8.6) 黎民(5次)东谈主民:黎民足(12.9) 羊(4次)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3.17) 老(8次)⑴(4次):不知老之将至良友(7.19),老而不死(14.43) ⑵年老的,有教养的(3次):吾不如老农(13.4)
⑶医生的家臣(1次):孟公绰为赵魏老(14.11) 老彭(1次)东谈主名,见“窃比于我老彭”(7.1)注。
而(319次)⑴连词(307次)①表两事的并排: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东谈主(1.5)②表两事的相因:学而时习之(1.1)③连络副词或者副词语与动词,清楚其修饰关系: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④连络助动词与动词,清楚其相因仍的关系:可得而闻也(5.13)⑤团结“来”“往”诸词:而今尔后,吾知免夫(8.3)⑥表时间的紧接,尔后,然后:孔子时其一火也而往拜之(17.1)⑦表两事的相关联,则,就: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⑧表转换,却;贫而无谄(1.15) ⑵用法同于小品词“之”(1次):正人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⑶假设连词,如,若(3次):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⑷语气词(4次):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8.5)
⑸同“尔”,代词,你(1次):且而与其从辟东谈主之士也(18.6)
⑹小品词(2次):既而曰(14.39)
⑺同“为”,见“奚而不丧”(14.19)注。 而已(13次)语气词,表限止:夫子之谈,忠恕而完了(4.15) 尔后(9次)连词,表两事时间上之顺承:季文子沉想熟虑(5.20) 耳(4次)⑴耳朵(3次):六十而耳顺(2.4)
⑵语气词,“而已”的合音(1次):序论戏之耳(17.4) 肉(6次)三月不知肉味(7.14) 臣(24次)⑴名词(18次):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3.19)
⑵动词(2次):臣不臣(12.11)
⑶治丧之东谈主(4次):子路使门东谈主为臣(9.12) 自(20次)⑴副词,我方(8次):见不贤而内自讼也(5.27)
⑵介词,从(12次):有朋自远方来(1.1)
至(18次)⑴动词,到(14次):夫子至于是邦也(1.10),又参“不至于谷”(8.12)注。 ⑵清楚进程之词,极(4次):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完了(8.1),中和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9) 至于(1次)连词,见“至于狗马”(2.7)注。 舌(1次)借以指言语:驷不足舌(12.8) 舟(1次)奡划船(14.5) 色(18次)⑴表情(1次):色恶不食(10.8)
⑵面色,容色(13次):无喜色(5.19)
⑶女色好意思貌,(4次):贤贤易色(1.7) 血气(3次)东谈主的元气心灵志气:血气未定(16.7) 行(72次)⑴走(11次):行不从径(6.14)
⑵作念(29次):行迷漫力(1.6)
⑶作念得通(9次):虽蛮貊之邦行矣(15.6)
⑷义较往常(4次),如“行诈”(9.12)有似本日之言“行骗”;率领全军曰“行全军”(7.11);致馈遗物曰“行束修”(7.7),都不可以某一固定的敬爱去解释它。又见“子行全军”(7.11)注。 ⑸用(4次):行夏之时(15.11)
⑹去声,音幸,名词,行动(15次):听其言而不雅其行(5.10) 行东谈主(1次)古代的酬酢官。 行行(1次)音沆,hàng,刚强的形状:行行如也(11.13) 衣(13次)⑴名词,衣服(8次):而耻恶衣菲食者(4.9)
⑵去声,音异,动词,穿衣服(5次):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9.27) 衣服(1次)恶衣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8.21)
七画 伯氏(1次)东谈主名,见“夺伯氏骈邑三百”(14.9)注。 伯牛(1次)孔子学生冉伯牛,见“伯牛有疾”(6.10)注。 伯夷(5次)东谈主名,见“伯夷叔皆不念旧恶”(5.23)注。 伯适,伯达(1次)东谈主名,见“周有八士”(18.11)注。 伯鱼(2次)孔子的犬子,名鲤,参“鲤也死”(11.8)注。 似(3次)动词,好像:似不行言者(10.1) 位(8次)⑴坐位(3次),所在的地方:过位,复其位(10.4)
⑵官位,职位(5次):不患无位(4.14) 何(54次)⑴疑问代词,什么(30次):于予与何诛(5.10),子夏云何(19.3)
⑵疑问形容词,什么(6次):何器也(5.4)
⑶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何(18次):赐也何敢望回(5.9),子在,回何敢死
(11.23) 缘何(8次)⑴为什么:缘何伐为(16.1)
⑵如何,怎样:不敬,缘何别乎(2.7) 何用(1次)缘何:何用不臧(9.27) 若何(21次)若何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若何(1.15) 何有(7次)不难之词,有什么费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4.13) 佚游(1次)飘荡忘返:乐佚游(16.5) 佛肸(2次)东谈主名,参“佛肸召”(17.7)注。 作(11次)⑴作念(2次):不可以作巫医(13.22)
⑵制造,造作创制(4次):而好作乱者(1.2),一板一眼(7.1)
⑶兴起(1次):始作(3.23)
⑷耸峙起来(4次):虽少必作(9.10) 佞(8次)⑴有口才,能说善谈(5次):雍也仁而不佞(5.5)
⑵有口才的,能说善谈的(3次):是故恶夫佞者(11.25) 克(3次)⑴克制(2次):好处复礼为仁(12.1)
⑵好胜(1次):克伐怨欲不行焉(14.1) 免(6次)⑴淹没(2次):然后免于父母之开(17.21)
⑵赦罪,免刑,免祸(4次):民免而无耻(2.3) 兵(2次)武器:见“足食足兵”(12.7)注。 兵车(1次)战车:不以兵车(14.16) 别(2次)动词,分别出来:不敬,缘何别乎(2.7) 利(10次)⑴名词,个东谈主或小团体的好处,利益(6次):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⑵动词,利用(1次):知者利仁(4.2)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故意(1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
⑷尖锐的,像儀口一样快的(1次):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8)⑸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尖锐(1次):必先利其器(15.10)
助(1次)动词,匡助:回也非助我者也(11.4) 君(46次)古代的皇帝、诸侯都称君:信如君不君(12.11)正人(107次)⑴有谈德的东谈主:东谈主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1.1) ⑵在高位的东谈主:正人之德风(12.19) 吝(2次)吝啬,舍不得用钱:使骄且吝(8.11),出纳之吝(20.2) 否(1次)不善,不对礼:予所否者(6.28)
吴(1次)春秋时国名,参“君取于吴”(7.31)注。 吴孟子(1次)东谈主名,见“谓之吴孟子”(7.31)注。 吾(113次)代词⑴我,咱们(一般用为主语,若用为宾语,则用于狡辩句,“吾”字放在动词前):吾必谓之学矣(1.7),吾二臣者皆不欲也(16.1),不吾知也(11.26) ⑵我的,咱们的:是吾忧也(7.3),犹吾医生崔子也(5.19) 告(16次)⑴告诉(15次):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⑵旧读梏,对挚友全心力去劝阻,叫作念忠告(1次):忠告而善谈之(12.23) 告朔(1次)古代诸侯每月月吉告庙的一种礼节,见“子贡欲去告朔之饩
羊”(3.17)注。困(3次)陷于艰苦不幸之中:不为酒困(9.16) 困穷(1次)四海困穷(20.1) 均(2次)平均:不患寡而患不均(16.1) 坐(4次)⑴动词(2次):席不正不坐(10.12) ⑵名词,坐位,坐席(2次):孔子与之坐而问焉(14.25) 壮(1次)康健的时候:及其壮也(16.7) 孝(19次)敬爱父母: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 宋(1次)春秋时的国名,见“宋不足征也”(3.9)注。 宋朝(1次)东谈主名,见“而有宋朝之好意思”(6.16)注。 完(1次)完备,完全:苟完矣(13.8) 巫医(1次)古代用禳祷的方术为东谈主治病的东谈主:东谈主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3.22) 巫马期(2次)孔子学生,见“揖巫马期而进之”(7.31)注。 希(5次)同稀,寥落,①形容词:怨是用希(5.23)②副词:盖十世希不失矣(16.2)
弟(11次)⑴同悌,弟弟对哥哥的敬爱(4次):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
⑵手足(7次):友于手足(2.21) 弟子(5次)⑴上有父兄的年轻东谈主(2次):弟子入则孝(1.6),弟子服其劳(2.8)
⑵学生(3次):哀公问弟子孰为勤学(6.3) 忍(3次)⑴反慈为忍,狠心(2次):是可忍也,疾恶如仇也(3.1)
⑵哑忍(1次):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志(16次)⑴名词,意志,志向(12次):父在不雅其志(1.11)
⑵动词,有志于,立志于(4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4) 志士(1次)相持善良意志的东谈主:志士仁东谈主(15.9) 忘(5次)不遑暇食(7.19) 忮(1次)因嫉妬而害东谈主:不忮不求(9.27) 成(20次)⑴动词(18次):作念好,完成:以成(3.23),恶乎成名(4.5)
⑵形容词,已畴前的(1次):成事不说(3.21)
⑶动词,定(1次):春服既成(11.26) 成东谈主(4次)全东谈主,谈德和才能都达到了一定水平的东谈主:子路问成东谈主(14.12) 成效(1次)大事迹:巍巍乎其有成效也(8.19) 我(46次)⑴自称代词,我,我的(45次):孟孙问孝于我(2.5),三东谈主行必有
我师焉(7.22) ⑵由第一义引伸借作“先入为主”的敬爱(1次):毋我(9.4) 戒(5次)⑴动词,警惕着不要去作念(3次):戒之在色(16.7)
⑵名词,所警惕而不作念的事情(1次):正人有三戒(16.7)
⑶动词,教养,申诫(1次):不戒视成谓之暴(20.2)
扶(1次)扶持:颠而不扶(16.1) 抑(5次)⑴连词,表抉择,如故(1次):求之与?抑与之与?(1.10)
⑵连词,表转换,却是,但是(4次):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东谈主不倦,则可谓良友完了(7.34) 折(1次)动词,判断:片言可以折狱者(12.12) 改(14次)编削,改变(对过错的改正亦然改变):过则勿惮改(1.8),于予与改是(5.10),回也不改其乐(6.11) 攻(4次)袭击,批判:攻乎异端(2.16),小子鸣饱读而攻之(11.17) 更(1次)音庚,gēng,改变:更也,东谈主皆仰之(19.21) 杇(1次)抹墙,见“粪土之墙不可杇也”(5.10)注。 材(1次)同哉:无所取材(5.7) 杖(4次)⑴拐杖,拐杖(3次):以杖叩其胫(14.43)
⑵橕拐杖的(1次):杖者出(10.13) 杞(1次)春秋时国名,见“杞不足征也”(3.9)注。 束(1次)动词,捆住:束带立于朝(5.8) 束修(1次)一捆(十条)肉干,其后用以为给憨厚的财礼的称号:自行束修以 上,吾未曾无诲焉(7.7) 每(3次)指令形容词,表逐指:每事问(3.15) 求(36次)⑴(20次):居无求安(1.14) ⑵孔子学生冉有的名字(16次),参“子谓冉有曰”(3.6)注。 汶(1次)水名,卽今山东大汶河:则吾必在汶上矣(6.9) 沂(1次)水名,见“浴乎沂”(11.26)注。 沐(1次)洗发:孔子沐浴而朝(14.21)
没(5次)⑴完了,尽了(3次):没阶(10.4),旧谷既没(17.21)
⑵死(东谈主的人命完尽了)(2次):父没不雅其行(1.11) 没齿(1次)毕生:没齿无怨言(14.9) 狂(7次)⑴志向雄壮而敢于高出的东谈主(2次):必也狂狷乎(13.21)
⑵狂放而不以礼公道(1次):狂而不直(8.16)
⑶狂放的东谈主(3次):古之狂也肆(17.16),楚狂接舆(18.5)
狂简(1次)志向雄壮之貌:吾党之小子狂简(5.22) 牡(1次)雄兽,公牛:敢用玄牡(20.1) 牢(1次)东谈主名,见“牢曰”(9.7)注。 狄(2次)古代对朔方的外族部落的带侮辱性的称呼:夷狄之有君(3.5) 矣(138次)语气词:①表停顿,兼拿起下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②表坚强的决定和肯定: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③表肯定,若用倒装句法,便兼有感叹之意:巧言令色,鲜矣仁(1.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④表断然之事实:不幸夭折死矣(6.3),宾不顾矣(10.3)⑤表表面上或者事实上势必之结果:足,则吾能征之矣(3.9),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6.9)⑥表疑问,但句中必有疑问词:则将焉用彼相矣(16.1),若何斯可以谓之士矣(13.20)⑦表推测,估量,但句中必有传疑副词:盖有之矣(4.6) 矣夫(7次)除有“矣”字的作用外,再加“夫”字,兼表推测,估量,“夫”相当“吧”:命矣夫,(6.10),亦可以弗畔矣夫(6.27),吾完了夫(9.9),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2),今一火矣夫(15.26) 矣乎(7次)除有“矣”字的作用外,再加“乎”字,⑴兼表疑问: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4.6),女闻六言六蔽矣乎(17.8) ⑵兼表赞叹:中和之为德也,其至矣乎(6.29) 矣哉(3次)除有“矣”字的作用外,又加“哉”字,兼表感叹:庶矣哉(13.9),难矣哉(15.17) 秀(2次)谷物吐穗帀花: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2) 私(2次)⑴名词,个东谈主居处(1次):退而省其私(2.9) ⑵副词,个东谈主地,私东谈主要素地(1次):私觌(10.5) 罕(1次)副词,少,见“子罕言利”(9.1)注。 良(1次)善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10) 见(67次)⑴看见(47次):多见阙殆(2.18)
⑵谒见(8次):子路愠见曰(15.2)
⑶使接见(1次):孺悲欲见孔子(17.20)
⑷使动用法,使谒见(1次):阳货欲见孔子(17.1)
⑸旧读现,被接见(2次):稚童见(7.29),仪封东谈主请见(3.24)
⑹旧读现,使动用法,使被接见(1次):从者见之(3.24)
⑺旧读现,引见(1次):见其二子焉(18.7)
⑻见得,认为(2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⑼同现(1次):天下有谈则见(8.13)
⑽表被迫助动词,被(1次):年四十而见恶焉(17.26)
⑾入目曰见,置其它动词后作补语(2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窥见室家之好(19.23)
角(1次)角长得周正:犂牛之子骍且角(6.6) 言(126次)⑴名词,言语(59次):先行其言尔后从之(2.13)
⑵名词,一个字或一句话(9次):要而言之(2.2),又参“六言六蔽”(17.8)注。
⑶动词,说:言出必行(1.7)
言游(1次)孔子学生言偃,见“子游问孝”(2.7)注。 言语(1次)善于言语者:言语,宰我,子贡(11.3) 豆(2次)古代盛有汁的食物的礼器: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赤(7次)孔子学生公西华的名字,参“子华使于皆”(6.4)注。 足(26次)⑴名词,脚(4次):启予足(8.3)
⑵足够(12次):文献不足故也(3.9),用不足(12.9)
⑶上义的使动用法,使充足(3次):可使足民(11.26),足食足兵(12.7)
⑷助动词,够得上,完万能够(7次):未足与议也(4.9) 足以(1次)助动词:亦足以发(2.9) 足恭(1次)十足的恭顺:足恭(5.25) 身(14次)⑴名词,身段,本人,本东谈主(13次):吾日三省吾身(1.4)
⑵量词(1次):长一身有半(10.6) 车(8次)大车无輗(2.22) 迂(1次)逶迤,迂远,迂阔,不切实践:有是哉子之迂也(13.3) 迅(1次)疾速,快:迅雷(10.25) 邑(2次)春秋时候的东谈主民聚居之地,见“千室之邑”(5.8)注。 邦(48次)⑴国度(47次):夫子至于是邦也(1.10)
⑵和“封”字古通用(1次):且在邦域之中矣(16.1) 邪(1次)不正:想无邪(2.2) 里(4次)⑴量词,地积单元(1次):可以寄百里之命(8.6)
⑵名词,东谈主民所居叫里(2次):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虽乡镇行乎哉(15.6)
⑶动词,假寓(1次):里仁为好意思(4.1)
防(1次)地名,见“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4)注。 八画 并(2次)副词,一皆,平排着:见其与先生并行也(14.44) 事(56次)⑴名词,事情,职业(25次):敬事而信(1.5),敏于事而慎于言(1.14),每事问(3.15) ⑵名词,和“政”相对,事务性的职业,或者非关国度的私家事务(1次):其事也(13.14)
⑶名词,古东谈主戎事亦单称事(1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6.1)
⑷动词,侍奉,服务(26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1.7)
⑸动词,职业,作念,治(2次):请事斯语矣(12.1),先过后得(12.21)
⑹止(1次):何事于仁(6.30) 亚饭(1次)见“亚饭干适楚”(18.9)注。 亟(1次)音器,屡屡:好从事而亟失机(17.1) 享礼(1次)出使外国递献礼物:享礼,有容色(10.5) 佩(1次)动词,佩带:无所不佩(10.6) 使(47次)⑴动词,役使,使用(9次):使民以时(1.5)
⑵动词,使令(30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2.20)
⑶去声,动词,出使,到外国去作国度的代表(5次):子华使于皆(6.4)
⑷去声,名词,使臣,(2次):使乎使乎(14.25)
⑸连词,假使(1次):使骄且吝(8.11) 侃侃(2次)温存而快乐之貌:侃侃如也(10.2)
来(10次)⑴动词,“去”之反(7次):有朋自远方来(1.1)
⑵动词,使动用法,使之来(3次):则修文德以来之(16.1) 侍(4次)随侍,在摆布陪着:颜渊季路侍(5.26) 侍坐(1次)被侍者天然坐着,侍者也坐着相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26) 侗(1次)无知,笨拙:侗而不肯(8.16) 依(1次)依据:依于仁(7.6) 兕(1次)犀牛:虎兕出于柙(16.1) 两(2次)二:邦国为两君之好(3.22) 其(254次)⑴代词,他,他的,它,它的(181次):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事
父母能竭其力(1.7) ⑵指令代词,远指,那,阿谁(15次):其斯之谓典(1.15)
⑶指令形容词,那(17次):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⑷副词,表不肯定的推测和拟议,殆,怕莫,句尾一般有疑问语气词“乎”或“与”(16次):从我者其由与(5.7),尧舜其犹病诸(6.30),回也其庶乎(11.19) ⑸副词,清楚将来,将(6次):桓魋其如予何(7.23)
⑹副词,表反问,岂,难谈(3次):山川其舍诸(6.6)
⑺同“之”(2次):言不可以淌若其几也(13.15)
⑻问句中的语气副词(14次):奚其为为政(2.21),如之何其废之(18.7) 其诸(1次)清楚不肯定的语词,参见“其诸异乎东谈主之求与”(1.10)注。 具臣(1次)有一定的才能,足以胜任相当职业的僚属: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
矣(11.24) 到(2次)民到至今受其赐(14.17) 卑(1次)形容词作动词用,使低下:卑宫室(8.21) 卒(1次)终,首末之末:有头有尾者其为圣东谈主乎(19.12) 卓尔(1次)并立之貌:如有所立,卓尔(9.11) 卷(1次)同“卷”:卷而开之(15.7) 叔夜,叔夏(1次)东谈主名,见“周有八士”(18.11)注。 叔孙武叔(2次)东谈主名,见“叔孙武叔语医生于朝曰”(19.23)注。 叔皆(5次)东谈主名,见“伯夷叔皆不念旧恶”(5.23)注。 取(12次)⑴采取,择用(5次),奚取于三家不登大雅(3.2),无所取材(5.7) ⑵拿,拿下来,拿到手(6次):义然后取(14.13),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6.1) ⑶去声,同娶(1次):君取于吴(7.31) 受(8次)收受,接受:拜而受之(10.16) 周(12次)⑴以义相结合,合营(2次):正人周而不比(2.14)
⑵动词,周济,救济,接济(1次):正人周急不继富(6.4)
⑶朝代名(9次):周因于殷礼(2.23) 周公(4次)名姬旦,见“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注。 周任(1次)东谈主名,见“周任有言曰”(16.1)注。 周南(2次)《诗经》国风之一:女为《周南》《召南》矣乎(17.10) 周亲(1次)嫡亲:虽有周亲,不如仁东谈主(20.1) 味(1次)三月不知肉味(7.14) 命(21次)⑴寿命(2次):不幸夭折死矣(6.3)
⑵幸运(10次):命矣夫(6.10)
⑶人命(2次):见危致命(14.12)
⑷辞令,公文,政令(1次):为命(14.8)
⑸职业(5次):必复命曰(10.3)
⑹动词,命令,召诰(1次):舜亦以命禹(20.1) 和(8次)⑴妥洽,妥贴,恰到好处(4次):和为贵(1.12)
⑵春秋时术语,“同”之反(2次):见“正人和而不同”(13.23)注。
⑶和睦,合营(1次):和无寡(16.1)
⑷去声,音货,声息相应(1次):尔后和之(7.32) 咎(1次)追咎,补行谴责或刑事责任:既往不咎(3.21) 固(10次)⑴牢实,巩固,坚固(2次):学则不固(1.8),固而近于费(16.1)
⑵上义,用作动词,“固守”之意(1次):正人固穷(15.2)
⑶阻塞(2次):毋固(9.4),疾固也(14.32)
⑷固陋,寒伧(2次):俭则固(7.36)
⑸副词,本来,天然(3次):固天纵之将圣(9.6) 坦(1次)心肠稳定章宽朗的形状:正人坦荡荡(7.37) 夜(2次)不舍昼夜(9.17) 妻(5次)⑴名词,良伴的妻(1次):邦君之妻(16.14)
⑵去声,动词,嫁给(4次):以其子妻之(5.1) 始(7次)⑴帀始(6次):始可与言诗完了(1.15)⑵先前(1次):始吾于东谈主也(5.10) 姓(1次)为同姓(7.31) 孟之反(1次)东谈主名,见“孟之反不伐”(6.15)注。 孟公绰(1次)东谈主名,见“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14.11)注。
孟氏(1次)孟氏使阳肤为士师(19.19) 孟武伯(2次)东谈主名,见“孟武伯问孝”(2.6)注。 孟庄子(1次)东谈主名,见“孟庄子之孝”(19.18)注。 孟孙(1次)孟孙问孝于我(2.5) 孟敬子(1次)东谈主名,见“孟敬子问之”(8.4)注。 孟懿子(1次)东谈主名,见“孟懿子问孝”(2.5)注。 幼子然(1次)东谈主名,见“幼子然问”(11.24)注。 季文子(1次)东谈主名,见“季文子沉想熟虑”(5.20)注。 季氏(8次)季孙(2次):孔子谓季氏(3.1),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4.36) 季桓子(1次)东谈主名,见“季桓子受之”(18.4)注。 季康子(6次)东谈主名,见“季康子问”(2.20)注。 季路(4次)卽孔子学生仲由,参“由!诲女知之乎”(2.17)注。 季随,季騧(1次)东谈主名,见“周有八士”(18.11)注。 孤(2次)⑴名词,孤子,幼年故去父亲的东谈主(1次):可以托六尺之托(8.6) ⑵寥寂,孤独(1次):德不孤(4.25) 宗(1次)动词,尊奉:亦可宗也(1.13) 系族(1次)家眷,归拢家一族的东谈主:系族称孝焉(13.20) 宗庙(4次)先人的寺院以及对于祭祀宗庙之事:其在宗庙朝廷(10.1),宗庙会
同(11.26) 官(4次)⑴国度事务职业和职位(2次):修废官(20.1) ⑵解决国度事务的东谈主(1次):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14.40)
⑶房舍(1次):见“百官之富”(19.23)注。
定(1次)不变更,不转移:血气未定(16.7) 定公(2次)鲁君,见“定公问”(3.19)注。 宜(1次)应该:不亦宜乎(19.23) 尚(3次)⑴动词,在上(1次):无以尚之(4.6) ⑵动词,尊尚,注重(2次):尚德哉若东谈主(14.5) 居(26次)⑴居住(10次):居无求安(1.14)
⑵使居住,安放(1次):臧文仲居蔡(5.18)
⑶处于某地位或情况(8次):居上不宽(3.26),夫正人之居丧(17.21)
⑷存心,基于(2次):居敬而行简(6.2)
⑸平日,平时,平常(1次),见“居则曰”(11.26)注。
⑹坐(4次):居不客(10.24) 居室(1次)居家过日子:子谓卫令郎荆善居室(13.8) 居处(2次)⑴指平日的相貌(1次):居处恭(13.19)
⑵指平日的生活享受(1次):居处不安(17.21) 帛(1次)丝织品的总称:财宝云乎哉(17.11) 幸(4次)幸运,幸运:罔之生也亏得免(6.19) 弦(1次)琴瑟之弦:闻弦歌之声(17.4) 彼(3次)⑴他称代词,他(2次):见“彼哉彼哉”(14.9)注。
⑵指令词,那(1次):则将焉用彼相矣(16.1) 往(10次)⑴去(5次):吾往也(9.19)
⑵畴前,畴前的(4次):往者不可谏(18.5),既往不咎(3.21)
⑶后,“而往”卽“尔后”(1次):禘自既灌而往者(3.10)
征伐(2次)有根由地向别东谈主实行武力制裁:则礼乐征伐自皇帝出(16.2) 忠(18次)对别东谈主,尤其是对上级竭心尽力:为东谈主谋而不忠乎(1.4),忠焉能勿 诲乎(14.7),忠告而善谈之(12.23) 念(1次)牵挂,挂开:伯夷叔皆不念旧恶(5.23) 忽焉(1次)霎时:忽焉在后(9.11) 忿(2次)动怒,忿怒:一朝之忿(12.21),忿想难(16.10) 忿戾(1次)恼羞成怒,谬妄取闹:今之矜也忿戾(17.16) 怍(1次)忸怩:其言之不怍(14.20) 怡怡(3次)⑴心中无牵挂拘束而自得的形状(2次):逞表情,怡怡如也(10.4) ⑵手足间相处和睦的形状(1次):手足怡怡(13.28) 性(2次)夫子之言性与天谈(5.13) 怪(1次)怪异,不对常理常情的事物: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或(15次)⑴代词,只用作主语,有东谈主(13次):或谓孔子曰(2.21)
⑵清楚不肯定的副词,或者,巧合(2次):今也,或是之一火也(17.16) 所(47次)⑴名词,地方(2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⑵小品词,与动词或动词语连用结合而成名词语(44次):有所不行(1.12)
⑶假设连词,假若,只用于誓言中(1次):予所否者(6.28) 是以(3次)小品词语,“的方法”“的原因”的敬爱:不知是以裁之(5.22),三代
之是以直谈而行也(15.25) 承(2次)承受,接受:使民如承大祭(12.2) 拒(3次)断绝:其不可者拒之(19.3) 拖(1次)垂下来:拖绅(10.19) 放(3次)⑴旧读上声,音访,遵奉(1次):放于利而行多怨(4.12) ⑵去声,断念,屏除(1次):放郑声(15.11)
⑶去声,放肆,放纵,无所拘束(1次):隐居放言(18.8) 政(41次)⑴政治,政治(37次):必闻其政(1.10)
⑵政令(1次):四方之政行焉(20.1)
⑶政权,政柄(2次):则政不在医生(16.2),政逮于医生(16.3)
⑷卿相大臣(1次),见“施于有政”(2.21)注。 政治(12次)政治,冉有、季路(11.3) 于(174次)⑴动词(3次),在: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东谈主之过也各
于其党(4.7) ⑵介词(171次):①介动作的时间或者地点,在:子于是日哭(7.10),八佾舞于庭(3.1)②介所至之地点或者时间:夫子至于是邦也(1.10)③从,自:奚取于三家不登大雅(3.2)④对于: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3.11)⑤向:子禽问于子贡曰(1.10)⑥表原动者,被:屡憎于东谈主(5.5)⑦表比较,比:季氏富于周公(11.17),吾党之直者异于是(13.18)⑧把表意旨的主动者先容出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17.21)⑨无作用,毋庸亦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昆(1次)哥哥:东谈主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 明(3次)⑴明白,看得了了(2次):视想明(16.10) ⑵明白,不胡涂(1次):子张问明(12.6) 明日(2次)第二天:明日遂行(15.2) 明衣(1次)斋戒时的浴衣:斋必有明衣(10.7) 易(12次)⑴动词,改变,调动(2次):而谁以易之(18.6)
⑵动词,鄙薄(1次):贤贤易色(1.7)
⑶把事情办好(1次):见“与其易也宁戚”(3.4)注。
⑷去声,副词,容易(7次):不易得也(8.12)
⑸古东谈主占卜之书(1次):五十以学易(7.17) 昔者(4次)畴前,以前: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朋(1次)挚友(8次):有朋自远方来(1.1),与挚友交而不信乎(1.4) 服(13次)⑴名词,衣服(5次):红紫不以为亵服(10.6)
⑵动词,穿戴(1次):服周之冕(15.11)
⑶动词,服事,服务(1次):有事,弟子服其劳(2.8)
⑷动词,信服,驯从(6次):何为则民服(2.19)服事(1次)以服事殷(8.20) 东(1次)向东方:东首(10.19) 东周(1次):见“吾其为东周乎”(17.5)译文。 东里(1次)地名,郑国子产所居: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东蒙(1次)山名,见“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6.1)注。 松(2次)松树:夏后氏以松(3.21) 枉(7次)⑴非正直的,狞恶的(3次):能使枉者直(12.22),枉谈而事东谈主(18.2)
⑵狞恶的东谈主(4次):举直错诸枉则民服(2.19) 枕(1次)名词作动词用,旧读去声:曲肱而枕之(7.16) 林放(2次)东谈主名,见“林放问礼之本”(3.4)注。 果(3次)对一件事情相持到底,贯彻到底:由也果(6.8),行必果(13.20) 果敢(1次)无牵挂无惊骇而敢于行其所先入为主:结果敢而窒者(17.24) 武(4次)⑴周武王时的乐章名(1次):谓武尽好意思矣(3.25)
⑵东谈主名(1次):播鼗武入于汉(18.9)
⑶周武王(2次):文武之谈(19.22)
武王(1次)周朝帀国之君姬发,见“武王曰”(8.20)注。 武城(2次)地名,见“子游为武城宰”(6.14)注。 河(2次)古称黄河为河:饱读方叔入于河(18.9) 治(6次)⑴及物动词,解决,处理,管理(4次):可使治其赋也(5.8)
⑵太平,政治清朗(2次):无为自化者(15.5) 沽(4次)⑴出卖(3次):求待贾而沽诸(9.13)
⑵出卖的,买来的(1次):沽酒市脯不食(10.8) 标准(1次)分、寸、尺、丈、引等长度,见“审标准”(20.1)注。 法语(1次)严肃的,相宜法则的话(1次):法语之言(9.24) 泥(1次)地土沾雨便为泥,行路时易为泥所滞陷而妨碍前进,因之引伸为被
阻滞的敬爱:致远恐泥(19.4) 争(3次)不相让地奋勉告捷:正人无所争(3.7)版(1次)国度的图籍:式负版者 (10.25) 物(1次)东西:百物生焉(17.19) 狎(2次)亲近而欠缺互敬,不重视,狎侮:虽狎必变(10.25),狎大东谈主(16.8) 狐(3次)狐皮:狐貉之厚以居(10.6) 疚(1次)有心病,内愧:自省不疚(12.4) 直(22次)⑴坦白阴寒(9次):孰谓微生高直(5.24),吾党有直躬者(13.18) ⑵公谈正直(9次):以直牢骚(14.34)
⑶正直的东谈主(4次):举直错诸枉(2.19) 知(116次)⑴名词,学问(2次):吾有知乎哉(9.8)
⑵动词,知谈,晓得(89次):东谈主不知而不愠(1.1)
⑶同“智”,颖异,有聪惠(25次):焉得知(4.1) 社(1次)土神的木主,见“哀公问社于宰我”(3.21)注。 秉(1次)古代量名,十六斛为秉:冉子与之粟五秉(6.4) 空(1次)既贫且穷,穷得莫得办法:屡空(11.19) 空空(1次)莫得学问的形状:谈天少说(9.8) 罔(3次)⑴乱来,败坏,见“学而不想则罔”(2.15)和“不可罔也”(6.26)注。
⑵乱来而败坏别东谈主的东谈主,不正直而邪曲的东谈主:罔之生也亏得免(6.19) 肥(1次)肥胖的:乘肥马(6.4) 肩(1次)肩膀:赐之墙也及肩(19.23) 肱(1次)胳背由肘到肩的部分:曲肱而枕之(7.16) 舍(6次)同舍,断念:山川其舍诸(6.6) 芸(1次)亦作耘,除草:植其杖而芸(18.7)虎(2次)豺狼之鞟(12.8) 近(11次)⑴不远的,目前的,卽将到来的(3次):①形容词,必有近忧(15.12)②
副词,能近取譬(6.30) ⑵相距不远(7次):信近于义(1.13)
⑶亲近,亲昵(1次):近之则不孙(17.25) 长(7次)⑴音常,长度(1次):长一身有半(10.6)
⑵音常,短之反,长度较大(1次):亵裘长(10.6)-56-
⑶音常,副词,长久(2次):不可以长处乐(4.2)
⑷音掌,年事较大(1次):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
⑸音掌,年事大了(1次):长而无述焉(14.43)⑹音掌,年事大的(1次):老少之节(18.7) 长府(1次)鲁国府库之名:鲁东谈主为长府(11.14) 长沮(2次)一个东谈主的混名,真姓名已无传:长沮桀溺耦而耕(18.6) 门(9次)将初学(6.15) 门东谈主(8次),门弟子(2次)学生:门东谈主问曰(4.15),召门弟子(8.3) 阼阶阼音祚,阼阶,东边的台阶,见“朝服而立于阼阶”(10.14)注。 附益(1次)增多: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11.17) 非(33次)不是:非其鬼而祭之(2.24) 九画 悔(2次)⑴轻贱他,侮慢:侮圣东谈主之言(16.8) ⑵遭受轻侮:恭则不侮(17.6) 便佞(1次)便音骈,便佞,空有虚名的东谈主:友便佞(16.4) 便便(1次)音骈骈,言语明白怒放的形状:便便言(10.1) 便辟(1次)便音骈,便辟,耍弄手腕的东谈主:友便辟(16.4) 俎豆(1次)见“俎豆之事”(15.1)注。 保(1次)守着不变,死死记住:不保其往也。(7.29) 俟(3次)恭候:不俟驾行矣(10.20) 信(38次)⑴憨厚不欺(24次):与挚友交而不信乎(1.4),主忠信(1.8)
⑵信赖,认为可靠(11次):听其言而信其行(5.10)
⑶使信赖,使信任(1次):挚友信之(5.26)
⑷形容词或者副词,真,诚(2次):信如君不君(12.11),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14.13) 冠(3次)⑴音官,帽子(2次):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⑵音贯,戴上帽子(1次):冠者五六东谈主(11.26) 则(121次)连词,①清楚坎坷文的因果关系:行迷漫力,则以学文(1.6)②清楚对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1.6)③清楚初被发现的事情的结果,却非发现者所开心的: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8.7) 前(3次)⑴前边(2次):瞻之在前(9.11) ⑵畴前的,刚纔的(1次):序论戏之耳(17.4) 前后(1次)俯仰:衣前后,襜如也(10.3) 勃如(3次)面色矜庄貌:色勃如也(10.3) 勇(16次)有胆量,勇敢: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勉(1次)尽力去作念:凶事不敢不勉(9.16) 南(1次)南边的:南东谈主有言曰(13.22) 南子(1次)东谈主名,见“子见南子”(6.28)注。南面见“雍也可使南面”(6.1)注。 南宫适(2次)卽孔子学生南容。 南容(2次)孔子学生,见“子谓南容”(5.2)注。 卽(2次)动词,就,凑近去,往那儿赶赴:亦可以卽戎矣(13.29),卽之也温 (19.9) 厚(5次)⑴厚的东西,厚毛(1次):狐貉之厚以居(10.6) ⑵厚谈,笃实,忠厚(1次):民德归厚矣(1.9)
⑶副词,浊富地,隆重地(2次):门东谈主欲厚葬之(11.11)
⑷副词,严厉地(1次):躬自厚而薄责于东谈主(15.15) 咨(1次)叹词:咨!尔舜(20.1) 哀(6次)悲哀:哀感顽艳(3.20)
哀公(5次)鲁国之君,见“哀公问曰”(2.19)注。 哀矜(1次)怜悯,同情:则哀矜而勿喜(19.19) 哂(3次)含笑:夫子哂之(11.26) 哉(45次)语气词,①清楚感叹:邑邑乎文哉(3.14)②和表疑问的词连用,则 形状是疑问句,而实兼有感叹之意:东谈主焉廋哉,东谈主焉廋哉(2.10)③和表反诘的副词“岂”词,表反诘:夫召我者,而岂徒哉(17.5) 奔(1次)逃遁:奔而殿(6.15) 弈(1次)棋战:不有博弈者乎(17.12) 威(4次)表现出使东谈主敬畏的气魂:正人不重则不威(1.8) 客(3次)⑴“客东谈主”为一词,见“可使与客东谈主言也”(5.8)注。 ⑵动词,同作念客或者待客一样(1次):见“居不客”(10.24)注。 室(8次)⑴房屋,住宅(3次):千室之邑(5.8)
⑵内房,住房(3次):未入于室也(11.15)
⑶与“家”同义,如“居室”(13.8)为“居家”,“公室”(16.3)为“公家”。 室家(1次)房屋:窥见室家之好(19.23) 封东谈主(1次)国境上的父母官:见“仪封东谈主请见”(3.24)注。 巷(1次)巷党(1次)小巷,胡同:在穷巷(6.11),又见“达巷党东谈主曰”(9.2)注。 帝(3次)天主,昀高的天神:敢昭告于皇皇后帝(20.1) 帅(2次)⑴名词,元戎,统帅(1次):全军可夺帅也(9.26)
⑵动词,帅领(1次):子帅以正(12.17) 待(4次)⑴恭候(2次):我待贾者也(9.13)
⑵对待(2次):以季孟之间待之(18.3)
后(19次)⑴方位词(4次):忽焉在后(9.11)
⑵形容词(2次):大器晚成(9.23),后世必为子孙忧(16.1)
⑶动词,在……之后,后于(2次):绘过后素(3.8)
⑷动词,在后,过时(4次):子畏于匡,颜渊后(11.23)
⑸用力用法,使之后(1次):事君,敬其事尔后其食(15.38)
⑹副词(5次):先过后得(12.21)
⑺后代,后嗣(1次):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4.14) 怒(1次)脑怒:不迁怒(6.3) 想(24次)想虑,想想:想无邪(2.2),学而不想则罔(2.15) 急(1次)急难,费力:正人周急不继富(6.4) 怨(20次)归咎:放于利而行多怨(4.12),匿怨而友其东谈主(5.25) 恂恂(1次)恭顺的形状: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10.1) 恒(4次)名词:得见有恒者(7.26),动词:不恒其德(13.22),解释见注。 拜(5次)⑴叩首,作揖(4次),古代的一种敬礼:再拜而送之(10.15)
⑵拜访(1次):孔子时其一火也而往拜之(17.1) 拜下(1次)古代对君主的一种昀敬礼,见“拜下礼也”(9.3)注。 拱(1次)两手相合以清楚敬意:子路拱而立(18.7) 持(1次)扶持:危而不持(16.1) 指(2次)动词,指向:指其掌(3.11) 故(11次)⑴已知的东西,旧有的东西(1次):温故而知新(2.11)
⑵事故,错过,罪状(1次):素交无大故(18.10)
⑶……的起因(1次):文献不足故也(3.9)
⑷连词,是以(7次):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
⑸提挈之词(1次):故远东谈主抵抗(16.1) 素交(2次)结识和相交多年的东谈主:素交不遣(8.2) 施(6次)⑴延及(1次):施于有政(2.21)
⑵救助,给与(3次):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勿施于东谈主(12.2)
⑶表白(1次):无施劳(5.26)
⑷同弛,简慢(1次):正人不施其亲(18.10) 星(1次)众星共之(2.1) 春(2次)春季:莫春者春服既成(11.26) 昭(1次)明白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20.1) 昭公(1次)鲁君,名周,见“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1)注。 是(54次)⑴指令代词,这,此(37次):是可忍也(3.1)
⑵指令形容词,这个,此(6次):夫子至于是邦也(1.10)
⑶联络性动词(5次):富与贵是东谈主之所欲也(4.5)
⑷对,对的(2次):偃之言是也(17.4)
⑸副词,这样地(1次):丘何为是栖栖者与(14.32)
⑹小品词,用于动宾结构的倒装(3次):无乃尔是过与(16.1),善东谈主是富(20.1) 是以(3次)连词,是以:是以谓之文也(5.15) 是用(1次)连词,是以:怨是用希(5.23) 是故(2次)连词,是以:是故哂之(11.26) 柏(2次)殷东谈主以柏(3.21) 某(2次)代名词,虚指:某在斯(15.42)
柙(1次)关猛兽的木栏:虎兕出于柙(16.1) 柳下惠(4次)东谈主名,见“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5.14)注。 柴(1次)孔子学生高柴,见“柴也愚”(11.18)注。 殆(4次)⑴危机(2次):佞东谈主殆(15.11)
⑵疑问(2次):多见阙殆(2.18),想而不学则殆(2.15) 洋洋(1次)满满地,飘溢地:洋洋乎盈耳哉(8.15) 洒(1次)洒水:当洒扫支吾进退(19.12) 津(2次)渡口:使子路问津焉(18.6) 甚(5次)很,蛮横:甚矣吾衰也(7.5) 畏(10次)⑴惊骇(8次):大器晚成(9.23),正人有三畏(16.8)
⑵囚禁(2次):子畏于匡(9.5) 皆(15次)副词,都:至于狗马皆能有养(2.7) 皇皇(1次)光明伟大的:敢昭告于皇皇后帝(20.1) 盈(2次)充满:虚而为盈(7.26) 相(10次)⑴平声,副词:相互,交互(3次):谈不同各利己政(15.40)
⑵去声,音象,辅助,佐理(4次):管仲相桓公(14.17),固相师之谈也(15.42)
⑶音象,辅助、佐理的东谈主(3次):相维辟公(3.2),愿为小相焉(11.26) 盼(1次)眼睛的认贼为子:好意思目盼兮(3.8) 省(4次)音醒,自我搜检,反省:吾日三省吾身(1.4) 矜(5次)⑴矜持,庄重而拘谨(3次):正人矜而不争(15.22)
⑵同情,怜悯(2次):嘉善而矜不行(19.3) 祇(1次)地神:祷尔于坎坷神祇(7.35)
禹(5次)夏代帀国之君,见“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8.18)注。 科(1次)等,类:为力不同科(3.16) 穿(1次)打洞,凿通:其犹鼠窃狗偷也与(17.12) 纣(1次)商朝昀末之君,见“纣之不善”(19.20)注。 约(6次)⑴窘困(2次):不可以久处约(4.2)
⑵不放肆,料理(4次):以约失之者鲜矣(4.23),约之以礼(6.27) 红(1次)丝绸的粉红色,桃红色:红紫不以为亵服(10.6) 好意思(14次)⑴好,好的(7次):斯为好意思(1.12),有好意思玉于斯(9.13)
⑵好意思好的事(3次):正人成东谈主之好意思(12.16)
⑶漂亮,绚丽(4次):好意思目盼兮(3.8),而有宋朝之好意思(6.16) 羿(1次)东谈主名,见“羿善射”(14.5)注。 者(202次)⑴相当当代汉语的“的”“的东谈主”“的事”“的……”(169次):而好犯上者
鲜矣(1.2),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⑵语气词,表拟度,相当当代汉语的“的形状”(4次):似不行言者(10.1)
⑶语气词,表教唆(5次):政者正也(12.17)
⑷语气词,表停顿(17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
⑸语气词,表假设(6次):鲁无正人者,斯焉取斯(5.3),力不足者,中谈而废(6.12) ⑹语气词,表疑问(1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1.26) 致(8次)⑴送去,贡献(4次):事君能致其身(1.7)
⑵达到(1次):致远恐泥(19.4)
⑶使之来,招来(1次):正人学以致其谈(19.7)
⑷极,全心尽情(2次):丧致乎哀而止(19.14),东谈主未有自致者也(19.17)
致期(1次)限期:慢令致期谓之贼(20.2) 苗(1次)生苗,初生:苗而不秀者有矣夫(9.22) 苟(10次)⑴动词,粗心,不审慎(1次):无所苟而完了(13.3)
⑵副词,大致,差未几(3次):苟合矣(13.8)
⑶连词,假设(6次):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4) 若(14次)⑴动词,像,如(8次):有若无,实若虚(8.5)
⑵动词,及,赶得上(2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15)
⑶指令形容词,此(3次):正人哉若东谈主(5.3)
⑷连词,清楚他转,至于,若夫(1次):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虐(1次)唐突:不教而杀谓之虐(20.2) 表(1次)使之在外:必表而出之(10.6) 要(2次)⑴“约”的借字,穷困(1次),见“久要不忘平生之言”(14.12)注。
⑵胁迫,藉用强力以求达得某种方针(1次):虽曰不要君(14.14) 贞(1次)讲大信,相宜义的诚信:正人贞而不谅(15.37) 负(2次)背:式负版者(10.25) 军旅(2次)部队:天孙贾治军旅(14.19) 述(3次)讲述,记叙,陈说:一板一眼(7.1),长而无述焉(14.43) 邑邑(1次)文华丰富的形状;邑邑乎文哉(3.14) 重(4次)⑴不轻(2次):任重而谈远(8.7)
⑵注重,珍视(1次):所重民食怀念(20.1)
⑶庄重(1次):正人不重则不威(1.8)
陋(3次)⑴狭窄的(1次):在穷巷(6.11)
⑵简陋,不好(2次):何陋之有(9.14) 降(3次)⑴着落,走下来(1次):降一等(10.4)
⑵压落下来(2次):不降其志(18.8) 面(3次)面向,面对着:雍也可使南面(6.1),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17.10) 风(4次)⑴名词(3次):迅雷风烈必变(10.25)
⑵动词,吹风(1次):风乎舞雩(11.26) 食(41次)⑴吃(30次):正人食无求饱(1.14),正人无终食之间违仁(4.5)
⑵食粮(3次):足食足兵(12.7)
⑶俸禄(1次):事君敬其事尔后其食(15.38)
⑷旧读嗣,饭(3次):一箪食(6.11)
⑸旧读嗣,已熟的食物(2次):有酒食(2.8)
⑹音嗣,给他吃,使他吃(1次):杀鸡炊黍而食之(18.7)
⑺同蚀(1次):如日月之食焉(19.21)食气饭料:不使胜食气(10.8) 首(1次)动词,旧读去声,音受,脑袋向着:东首(10.19) 首阳(1次)山名,见“伯夷叔皆饿于首阳之下”(16.12)注。
十画 乘(9次)⑴平声,chéng,动词(4次):乘桴浮于海(5.7) ⑵音剩,量词,一辆车(4次):谈千乘之国(1.5)
⑶音剩,量词,四匹(1次):陈文子有马十乘(5.19)
修(9次)⑴培养,研究(6次):德之不修(7.3)
⑵解决,整理(3次):敢问崇德修慝辨惑(12.21) 修饰(1次)使它更好意思好,完善:行东谈主子羽修饰之(14.8) 俱(1次)副词,都:俱不得其死然(14.5) 倍(1次)同“背”,不对理:斯远鄙倍矣(8.4) 倚(1次)靠: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15.6) 借(1次)借给:有马者借东谈主乘之(15.26) 倦(5次)疲劳厌倦:诲东谈主不倦(7.2) 倩(1次)脸颊(口辅)长得好的形状:巧笑倩兮(3.8) 伦(2次)⑴敬爱,法则(1次):言中伦(18.8)
⑵东谈主和东谈主间的在某一社会基础上一定的势必的关系(1次):而乱大伦(18.7) 兼(1次)加倍,倍于:由也兼东谈主(11.22) 冢宰(1次)上古的官名,为百官之长,卽后代所谓宰相:百官总己以听于冢
宅三年(14.40) 刚(5次)⑴刚强,“柔弱”的反面(4次):吾未见刚者(5.11) ⑵遒劲,繁荣(1次):血气方壮(16.7) 原想(1次)孔子学生,见“原想为之宰”(6.5)注。 原壤(1次)东谈主名,见“原壤夷俟”(14.43)注。 哭(2次)子于是日哭(7.10) 唐(1次)朝代名,传说中称上古帝尧的时期,约在公元前二三五七——二二 五八年:唐虞之际(8.20) 唐棣(1次)蔷薇科落叶乔木,亦曰枎栘:见“唐棣之华”(9.31)注。 圃(2次)⑴种菜:请学为圃(13.4) ⑵种菜的东谈主:吾不如老圃(13.4) 夏(3次)夏后氏(1次)朝代名,传说是禹建立的,约在公元前二二○五——一 七六六年。 奚(7次)⑴疑问代词(4次)①代事:子将奚先(13.3)②代地方:奚自(14.38) ⑵疑问副词,何故,为什么(3次):子奚不为政(2.21) 奚而(1次)奚其(3次)疑问副词,为什么:奚而不丧,奚其丧(14.19) 孙(9次)⑴子孙的孙(2次):后世必为子孙忧(16.1)
⑵同逊,虚心,恭顺(7次):奢则不孙(7.36) 宫室(1次)房屋: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8.21) 宫墙(1次)围墙,房屋周围的墙垣:譬之宫墙(19.23) 宰(7次)⑴为卿医生办事的总管(3次):原想为之宰(6.5)
⑵一邑(县城)的父母官(4次):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 害(2次)⑴名词,痛楚,害处(1次):斯害也已(2.16)
⑵动词,使受毁伤(1次):无求生以害东谈主(15.9) 宴乐(1次)饮食荒淫之乐:乐宴乐(16.5) 家(10次)⑴古代的卿医生有一定的地方被他统辖,被他克扣,叫作念家(6次):
三家者以雍彻(3.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6.1) ⑵家庭(2次):在家无怨(12.2) 容(3次)容纳:如阻挠(10.4) 容色(1次)相貌(1次)面色:有容色(10.5),动相貌(8.4) 射(5次)射箭:必也射乎(3.7),弋不射宿(7.27)
师(13次)⑴憨厚的师(4次):可以为师矣(2.11)
⑵古代的乐官,太师少师之师(5次):师挚之始(8.15)
⑶孔子学生子张之名(4次),参“子张学干禄”(2.18)注。 师旅(1次)卽军旅,部队:加之以师旅(11.26) 席(4次)坐位,坐垫:席不正不坐(10.12) 庭(3次)院子:八佾舞于庭(3.1) 径(1次)小径:行不从径(6.14) 徒(4次)⑴同派系、同信仰的东谈主,徒弟,党徒(1次):非吾徒也(11.17)
⑵白白的、空空的(1次):而岂徒哉(17.5) 徒行(2次)步行:吾不徒行以为之椁(11.8) 恐(4次)恐怕:唯恐有闻(5.14) 恕(2次)见“忠恕而完了”(4.15)注。 耻(耻)(16次)⑴名词,耻辱(7次):民免而无耻(2.3)
⑵动词,以为污辱(9次):而耻恶衣菲食者(4.9) 耻辱(1次)远耻辱也(1.13) 恭(13次)⑴相貌的端尊容肃(11次):其行己也恭(5.16),貌想恭(16.10)
⑵对别东谈主的谦顺(2次):巧言令色足恭(5.25),子为恭也(19.25) 息(1次)呼吸:屏气似不停者(10.4) 悔(3次)恼恨:死而无悔(7.11) 旅(1次)动词,祭祀山神:季氏旅于泰山(3.6) 时(10次)⑴时候(1次):少之时(16.7)
⑵历法(1次):行夏之时(15.11)
⑶时机,契机(1次):好从事而亟失机(17.1)
⑷一定的时候,妥当的时候(6次)①名词:使民以时(1.5)②陈说词:时常不食(10.8),时哉时哉(10.27),夫子时然后言(14.13)③副词:学而时习之(1.1) ⑸动词,窥伺,探听(1次):孔子时其一火也而往拜之(17.1) 晋文公(1次)春秋时五霸之一,见“晋文公谲而不正”(14.15)注。 晏(1次)迟,晚:何晏也(13.14) 晏平仲(1次)东谈主名,见“晏平仲善与东谈主交”(5.17)注。 书(5次)⑴《尚书》,上古历史的文献总集(3次):书云(2.21)
⑵竹素(1次):何苦念书(11.25)
⑶动词,书写(1次):子张书诸绅(15.6) 朕(2次)自称代词,我:朕躬有罪(20.1) 栖栖(1次)费力的形状:丘何为是栖栖者与(14.32) 粟(1次)木名:周东谈主以栗(3.21) 校(1次)计较:犯而不校(8.5) 格(1次)来,至,归服:有耻且格(2.3) 桀溺(3次)一个东谈主的混名:长沮桀溺耦而耕(18.6) 桓公(4次)指皆桓公,见“皆桓公正而不谲”(14.15)和“桓公杀令郎纠”(14.16)
注。 桓魋(1次)东谈主名,见“桓魋其如予何”(7.23)注。 殷(7次)朝代名,文献相传商朝的后期,由盘庚起称殷,约在公元前一四○ 一——逐个二二年。但从卜辞看来,商是国名,殷是国都之名。 气(1次)呼吸,气息:屏气似不停者(10.4) 泰(6次)⑴傲慢(1次):今拜乎上,泰也(9.3) ⑵费用奢侈(1次):约而为泰(7.26)
⑶安详舒泰(4次):正人泰而不骄(13.26) 泰山(2次)卽今山东省的泰山:季氏旅于泰山(3.6) 泰伯(1次)东谈主名,见“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完了”(8.1)注。 浮(2次)飘游:乘桴浮于海(5.7),于我如浮云(7.16) 浴(2次)陶醉,澡身:浴乎沂(11.26) 海(2次)乘桴浮于海(5.7) 浸润(2次)点点滴滴逐渐而来的:浸润之谮(12.6) 涅(1次)染为玄色,湼而不缁(17.7) 莅(2次)临民,靠近着解决国度统辖东谈主民的职业:不庄以莅之(15.33) 烈(1次)横蛮,蛮横:风烈(10.25) 狷(2次)⑴狷介保守的: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⑵狷介之士,保守的东谈主:必也狂狷乎(13.21) 兹(1次)指令词,近指,此处,这里:文不在兹乎(9.5) 畔(4次)⑴违背敬爱(2次):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⑵叛变(2次):公山弗扰以费畔(17.5) 畜(1次)饲养:君赐生,必畜之(10.18) 疾(15次)⑴疾病(8次):父母唯其疾之忧(2.6)
⑵毛病,不正常的情况(1次):古者民有三疾(17.16)
⑶动词,以为疾,痛恨(5次):好勇疾贫(8.10)
⑷副词,快,迅速地(1次):不疾言(10.26)疾病(2次)病重:子疾病(7.35) 病(6次)⑴名词,较重的病痛(4次):病间(9.12)
⑵动词,以为苦,引为病,以为不足(2次):尧舜其犹病诸(6.30)
益(11次)⑴增多,长进(6次):所损益可知也(2.23),非求益者也(14.44)
⑵利益,好处;(1次):有害(15.31)
⑶故意益,有好处(4次):益矣(16.4) 盍(2次)“何不”的合音:盍各言尔志(5.26) 矩(1次)古代画九十度直角的器用,推广为王法礼法的敬爱:不逾矩(2.4) 祗(1次)只,只是,恰巧:亦祗以异(12.10) 祝鮀(2次)东谈主名,见“不有祝鮀之佞”(6.16)注。 神(17次)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古东谈主所谓的灵物(地神叫作念祇,东谈主
死叫作念鬼):祭神如神在(3.12) 秦(1次)春秋时国名,领有今陕西长安以西以至甘肃天水一带的地方:四饭 缺适秦(18.9) 笑(5次)乐然后笑(14.13) 纯(1次)无杂质的丝:今也纯(9.3) 纯如(1次)音乐妥洽的形状:纯如也(3.23) 素(3次)⑴白色的丝绸:素以为绚兮(3.8) ⑵白色(1次):素衣麑裘(10.6) 缺(1次)东谈主名:四饭缺适秦(18.9) 羔(2次)紫羔,玄色羊皮:缁衣羔裘(10.6) 耕(2次)耕耘:耕也馁在其中矣(15.32) 能(69次)⑴名词,才调(4次):何其多能也(9.6)
⑵有才调的东谈主(3次):以能问于不行(8.5)
⑶助动词,“能够”(和“得”的用法不同,“能”一般从主不雅的力量着眼,“得”则从客不雅条件着眼)(62次):事父母能竭其力(1.7) 臭(1次)气息:臭恶不食(10.8) 草(4次)常人之德草(12.19) 开创(1次)拟草稿(以后凡帀始一种新的制作也叫开创):裨谌开创之(14.8) 荏(1次)音饪,柔弱,胆小:色厉而内荏(17.12) 袂(1次)衣袖(1次):短右袂(10.6) 衰(3次)虚弱,衰微:甚矣吾衰也(7.5),血气既衰(16.7) 衽(1次)音饪,衣襟:吾其散发文身矣(14.17) 讨(1次)义正词严地用军力诛伐有罪者:请讨之(14.21) 酌量(1次)提意见:世叔酌量之(14.8) 讪(1次)音山,又去声,弹劾: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7.24) 讦(1次)音杰(jié),迎面揭发隐秘:恶讦以为直者(17.24) 托(1次)录用,委托:可以托六尺之托(8.6) 讱(3次)音刃,言语粗笨:其言也讱(12.3) 岂(8次)反诘副词,难谈: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8.6) 豹(1次)豺狼之鞟(12.8) 起(1次)启发,见“起予者商也”(3.8)注。 躬(7次)⑴名词,身段,本人(5次):天之历数在尔躬(20.1)
⑵副词,切身地(2次):禹稷躬稼而有天下(14.5) 躬自(1次)双音节副词,见“躬自厚而薄责于东谈主”(15.15)注。 軏(1次)音月,又音兀,小车上支持横木的症结:小车无軏(2.22)
辱(5次)侮辱,受侮辱:不辱君命(13.20),事君数,斯辱矣(4.26) 迷(1次)动词,使动用法,使之招引:开其宝而迷其邦(17.1) 迹(1次)行踪,东谈主家已经走过的路:不践迹(11.20) 追(2次)⑴记忆:慎终追远(1.9)
⑵赶得上:来者犹可追(18.5) 退(13次)⑴回到原处(10次):退而省其私(2.9)
⑵后退(1次):不与其退也(7.29)
⑶推辞(1次):求也退(11.22)
⑷上义的使动用法,使之推辞,压抑(1次):故退之(11.22) 送(1次)送行:再拜而送之(10.15) 逆(1次)预料:不逆诈(14.31) 酒(5次)有酒食(2.8) 釜(1次)古代量名,合当日的量器六斗四升:与之釜(6.4) 马(10次)陈文子有马十乘(5.19) 高(1次)仰之弥高(9.11) 高宗(2次)殷高宗,名曰武丁:高宗谅阴,三年不言(14.40) 鬼(5次)古代以为东谈主死了还有灵魂存在,这灵魂便叫鬼,因之死了的祖先也
叫鬼:非其鬼而祭之(2.24) 十一画 偃(4次)⑴仆倒(1次):草上之风必偃(12.19) ⑵孔子学生子游之名(3次):参“子游问孝”(2.7)注。 偏其(1次)翩翩地:偏其反而(9.31) 侧(2次)摆布:子食于有丧者之侧(7.9) 偷(1次)薄,冷淡少情:则民不偷(8.2) 偲偲(2次)挚友间尽力劝阻之貌:切切偲偲(13.28) 冕(5次)⑴名词,古代医生以上戴的帽子(3次):恶衣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8.21) ⑵动词,戴弁冕(2次):见冕者与瞽者(10.25)⑶东谈主名(2次):师冕见(15.42) 动(6次)⑴脾气是心爱动的(1次):知者动(6.23)
⑵行动,作念(2次):非礼勿动(12.1)
在线解析视频网站⑶使之动(3次):动相貌(8.4) 务(2次)专心力于:正人务本(1.2) 匏瓜(1次)卽瓠瓜: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 匿(1次)荫藏:匿怨而友其东谈主(5.25) 区(1次)辩认:区以别矣(19.12) 参⑴音餐,并排站着(1次):立则见其参于前也(15.6)
⑵音森,孔子学生曾参之名(2次):见“曾子曰”(1.4)注。 唯(16次)⑴副词,独,只,只是(14次):父母唯其疾之忧(2.6)
⑵支吾副词(1次):曾子曰,唯(4.15)
⑶语首词,无义(1次):唯何甚(7.29) 商(4次)孔子学生子夏之名,见“子夏曰”(1.7)注。 问(120次)⑴动词,提问(117次):子禽问于子贡曰(1.10)
⑵名词(2次):大哉问(3.4)
⑶问遗,赠馈遗品(1次):见“问东谈主于他邦”(10.15)注。
启(3次)⑴启发(1次):不愤不启(7.8)
⑵望望(2次):启予足,启予手(8.3) 国(10次)国度:谈千乘之国(1.5) 域(1次)田地,领土:且在邦域之中矣(16.1) 执(14次)⑴拿着,把抓着(6次):自牖执其手(6.10),陪臣执国命(16.2)
⑵操持,从事于某一职业,某一职业(8次):诗书执礼(7.18),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9.2) 堂(3次)殿堂,正厅:奚取于三家不登大雅(3.2) 堂堂(1次)过于唱高调,别出一格而不对羣的形状:堂堂乎张也(19.16) 坚(2次)坚毅:钻之弥坚(9.11) 埽(1次)扫地:洒埽(19.12) 妇东谈主(1次)已婚的女子:有妇东谈主焉(8.20) 孰(16次)⑴疑问代词,代物,甚么(3次):是可忍也,疾恶如仇也(3.1) ⑵疑问代词,代东谈主,谁(9次):孰谓鄹东谈主之子知礼乎(3.15)
⑶疑问代词,表采纳,哪一个(4次):女与回也孰愈(5.9) 宿(5次)⑴夜里寝息,过夜(2次):子路宿于石门(14.38)
⑵留之过夜(1次):祭于公不宿肉(10.9)
⑶留了过夜的,不如时履行的(1次):子路无宿诺(12.12)
⑷寝息了的东西,归巢的鸟(1次):弋不射宿(7.27) 寄(1次)录用,委托:可以寄百里之命(8.6) 将(18次)⑴时间副词,表将来(16次):天将以夫东谈主为木铎(3.24)
⑵动词,传达,致送(2次):阙党稚童将命(14.44)
专自力餬口地去作念(1次):不行专对(13.5) 屏(2次)⑴遏制:屏气似不停者(10.4)
⑵排除:屏四恶(20.2) 崇(4次)普及:子张问崇德辨惑(12.10) 崔子(3次)卽崔杼,见“崔子弑皆君”(5.19)注。 崩(1次)败坏:乐必崩(17.21) 崩分离析(1次)一鳞半瓜:邦崩分离析而不行守也(16.1) 带(1次)束腰的大带子:束带立于朝(5.8) 帷裳(1次)用整幅布作念的裙子:非帷裳必杀之(10.6) 常(1次)一定的,频繁的:亦何常师之有(19.22) 庶(3次)⑴东谈主多(2次):庶矣哉(13.9)
⑵庶几,差未几(1次):回也其庶乎(11.19) 庶东谈主(1次)普通老黎民:则庶东谈主不议(16.2) 康子(2次)卽季康子,参“季康子问”(2.20)注。 张(2次)孔子学生子张。参“子张学干禄”(2.18)注。 雕(1次)同凋,凋零,凋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8) 彬彬(1次)各类不同事物配合得妥当的形状:文质彬彬(6.18) 得(50次)⑴动词,取得,拿到(28次):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10)
⑵助动词,清楚客不雅条件的可能(17次):吾未曾不得见也(3.24)
⑶动词,算得(5次):焉得俭?(3.22) 徙(2次)迁往:闻义不行徙(7.3) 从(43次)⑴动词,随,由(1次):七十而从心所欲(2.4)
⑵动词,随同,奴婢(13次):先行其言,尔后从之(2.13),且而与其从辟东谈主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8.6)
⑶动词,听从,驯从(8次):见志不从(4.18)
⑷动词,去声,对东谈主物的随同,侍候(7次):从我者其由与(5.7)
⑸动词,同纵(1次):从之,纯如也(3.23)
⑹动词,参与职业(13次):如“从事”(17.1)“从政”(6.8) 御(3次)⑴动词,驾车马,赶马车(1次):樊迟御(2.5)
⑵名词,赶马车的职业(2次):执御乎?(9.2) 患(17次)暴躁,忧虑:不患东谈主之不己知(1.16) 悱(1次)音斐,fěi,口里想说却不知如何说的形状:不悱不发(7.8) 悾悾(1次)音空空,窝囊的形状:悾悾而不信(8.16) 情(2次)名词,情实,真实情况:莫敢毋庸情(13.4)如得其情(19.19) 惜(1次)可惜:惜乎(9.21) 惟(2次)⑴语中衬字,无敬爱(1次):孝乎惟孝(2.21)
⑵副词,只,独,只是(1次):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戚(1次)悲哀太过:宁戚(3.4) 戚戚(1次)忧愁而不帀展的形状:常人长戚戚(7.37) 授(3次)交给,授与:授之以政(13.5) 探(1次)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拿东西:见不善如探汤(16.11) 接舆(1次)见“楚狂接舆”(18.5)注。 措(1次)安置,与“错”同:则民无所措昆仲(13.3) 教(7次)教导,训诲:举善而教不行,则劝(2.20)
敏(9次)⑴敏捷,勤敏(7次):敏于事而慎于言(1.14)
⑵灵便,颖异(2次):回虽不敏(12.1) 救(1次)阻挠,阻碍:女弗能救与(3.6) 败(1次)败坏,腐烂:鱼馁而肉败,不食(10.8) 既(14次)⑴时间副词,已经,业已(13次):禘自既灌而往者(3.10)
⑵时间副词,常与“而”字连用,作“既而”,表旋嗣,一会儿(1次):既而曰,
(14.39) 昼(2次)白天:宰予昼寝(5.10) 晨门(1次)早上扶植城门的东谈主:晨门曰(14.38) 望(3次)⑴希图,但愿赶得上(1次):赐也何敢望回?(5.9)
⑵远远看到(2次):望之俨然(19.9) 桴(1次)小的竹木簰:乘桴浮于海(5.7) 梁(1次)桥梁:山梁雌雉(10.27) 棁(1次)zhuō,屋梁上的短柱:山节藻棁(5.18) 欲(42次)⑴想要(40次):吾不欲不雅之矣(3.10)
⑵贪图(2次):克、伐、怨、欲不行焉(14.1),苟子之不欲(12.18) 杀(9次)⑴杀死(8次):如杀无谈以就有谈(12.19)
⑵去声,shài,减少,裁去(1次):非帷裳,必杀之(10.6) 淫(2次)过分而不当,霪乿:乐而不淫(3.20),郑声淫(15.11) 深(2次)如临深谷(8.3) 渊(1次)深池塘:如临深谷(8.3) 清(2次)清洁,干净(此处指东谈主的行动而言):清矣(5.19)
浅(1次)水不深:浅则揭(14.39) 焉(88次)⑴代词,同“之”(8次):见贤想皆焉(4.17),信则东谈主任焉(20.1) ⑵于是(2次):又何加焉(13.9)
⑶于他(7次):忠焉能勿诲乎(14.7)
⑷疑问代词,什么,何物(1次):又焉贪(20.2)
⑸疑问代词,那处,何处(6次):东谈主焉廋哉(2.10)
⑹疑问副词,同“何”,若何(19次):焉得俭(3.22)
⑺小品词,放在表弁副词后(1次):忽焉在后(9.11)
⑻语气词,存在句或者陈述句用它(42次):有正人之谈四焉(5.16)
⑼语气词,如句中有疑问词,亦可用于疑问句(2次):孰先传焉(19.12) 猛(3次)凶猛:威而不猛(7.38) 率尔(1次)不设想索,匆促急忙的形状: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 祭(14次)对鬼神祖先的供奉:祭之以礼(2.5) 移(1次)变动,改变: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 窒(1次)防止欠亨,顽强不化:结果敢而窒者(17.24) 章(1次)文彩:奇文瑰句(5.22) 章甫(1次)一种弁冕:端章甫(11.26) 紫(2次)黑与赤(大红)相间的表情:红紫不以为亵服(10.6) 细(1次)轻捷,细碎:脍不厌细(10.8) 绅(2次)大带,古东谈主穿投降时用它:加朝服拖绅(10.19) 绀(1次)音赣,gàn,天青色:正人不以绀緅饰(10.6) 终(11次)⑴死一火(1次):慎终追远(1.9)
⑵从帀始到末尾的整段时间(8次):吾与回言竟日(2.9)
⑶终身(1次):其终也已(17.26)
⑷停止(1次):天禄永终(20.1) 羞(1次)耻辱:或承之羞(13.22) 习(3次)⑴温习,演习,实习(2次):学而时习之(1.1)
⑵习染,习惯(1次):习相远也(17.2) 胫(1次)小腿:以杖叩其胫(14.43) 修(1次)⑴肉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曾无诲焉。(7.7)
⑵同修,见“修”字下 脯(1次)肉干:沽酒市脯不食(10.8) 荷(2次)去声,负荷,扛挑: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14.39) 庄(4次)严肃:临之以庄则敬(2.20) 莒父(1次)鲁国城邑之名,现在已不行确指其所在:子夏为莒父宰(13.17) 莫(18次)⑴代词,无指,一般指东谈主,等于说“莫得东谈主”(14次):不患莫己知(4.14)
⑵代词,无指,偶尔用以指地,莫得地方(7次):莫不有文武之谈焉(19.22)
⑶副词,大要,约莫(1次):文,莫吾犹东谈主也(7.33)
⑷暮的本字(1次):莫春者(11.26)
⑸狡辩词(1次),见“无莫也”(4.10)注。 莞尔(1次)含笑颜:夫子莞尔而笑(17.3) 处(4次)上声,动词,居住,安身于:择不处仁(4.1) 袍(1次)长衣:衣敝缊袍(9.27) 袗(1次)音诊,动词,单;袗絺绤(10.6)
被(1次)同“披”:吾其散发文身矣(14.17) 讼(3次)⑴动词,争谁是谁非(1次):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⑵名词,讼事,诉讼案件(2次):听讼,吾犹东谈主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 讷(2次)言语粗笨:正人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 豚(1次)小猪:归孔子豚(17.1) 贫(9次)财帛极少:贫而无谄(1.15) 贷殖(1次)作以利润为方针的工营业:赐不撤职而货殖焉(11.19) 贪(2次)不知足而求多(一般指贪财而言):欲而不贪(20.2) 贯(3次)⑴链接,统领(2次):吾谈一以贯之(4.15)
⑵行,作念(1次):仍旧贯(11.14) 责(1次)根究责任,指摘缺陷:躬自厚而薄责于东谈主(15.15) 赦(2次)赦赦罪行:赦小过(13.2) 通(1次)通行的,共同效用的:天下之通丧也(17.21) 逝(3次)⑴去而不返(2次):逝者如此夫(9.17)
⑵使动用法,使之去(1次):正人可逝也(6.26) 逞(1次)快意地表现出来,减弱(不弥留):逞表情(10.4) 速(3次)速即:欲速成者也(14.44) 造次(1次)仓卒,仓卒中:造次必于是(4.5) 野(2次)鄙俗,粗野:质胜文则野(6.18) 野东谈主(1次)未曾作念过官位得过俸禄的东谈主:先进于礼乐,野东谈主也(11.1) 钓(1次)垂纶:子钓而不纲(7.27) 陪臣(1次)医生的家臣。古代,天给予诸侯为臣,诸侯以医生为臣,医生又
自有家臣。因之医生对于皇帝,医生之家臣对于诸侯,都是隔了一层的臣,因之都称为陪臣:陪臣执国命(16.2) 陈(6次)⑴陈列,摆出来(1次):陈力就列(16.1) ⑵国名(4次):参“子在陈曰”(5.22)注。
⑶同阵(1次):卫灵公问陈于孔子(15.1) 陈子禽(1次)陈亢(2次)东谈主名,见“子禽问于子贡曰”(1.10)注。 陈文子(1次)东谈主名,见“陈文子有马十乘”(5.19)注。 陈司败(1次)见“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7.31)注。 陈成子(1次)陈恒(1次)东谈主名,见“陈成子弒简公”(14.21)注。 陷(1次)作念成陷穽、圈套来构陷东谈主:不可陷也(6.26) 鱼(1次)鱼肉:鱼馁而肉败(10.8) 鸟(3次)鸟兽不可与同羣(18.6) 麻冕(1次)麻织的弁冕:麻冕,礼也(9.3)
十二画 备(2次)完备,完全:求备焉(13.25) 割(2次)宰割:割不正不食(10.8) 胜(5次)⑴去声,高出(3次):质胜文则野(6.18)
⑵旧读平声,音升,克服(1次):亦可以去杀胜残矣(13.11)
⑶平声,能守法任(1次):如不胜(10.5) 劳(10次)⑴劳苦(2次):有事,弟子服其劳(2.8),恭而失仪则劳(8.2)
⑵忧愁(2次):劳而不怨(4.18)
⑶功劳、劳绩(1次):无施劳(5.26)
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其工作(5次):信尔后劳其民(19.10) 博(7次)⑴古代一种棋局(1次):见“不有博弈者乎”(17.22)注。
⑵副词,遍及地(5次):正人博学于文(6.27)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我学识遍及(1次):博我以文(9.11) 卿(1次)古代的执政大臣:出则事公卿(9.16) 善(36次)⑴形容词,好(22次):又尽善也(3.25)
⑵名词,好东谈主,好处,善事情(5次):举善而教不行(2.20),愿无伐善(5.26),见善如不足,见不善如探汤(16.11) ⑶动词,好起来了(1次):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
⑷动词,善于,长于,能作念到(3次):晏平仲善与东谈主交(5.17)
⑸副词,好好地(3次):善为我辞焉(6.9)
⑹动词,使它好(2次):工欲善其事(15.10) 善东谈主(5次)见“子张问善东谈主之谈”(11.20)注。 善柔(1次)迎面恭维背后弹劾的东谈主:友善柔(16.4) 喜(5次)一则以喜(4.21) 喟然(2次)长感喟的形状:颜渊喟然叹曰(9.11) 喻(2次)晓得,明白,答应:正人喻于义,常人喻于利(4.16) 丧(22次)⑴平声,音桑,死一火(9次):临丧不哀(3.26)
⑵居丧的日历、礼节、轨制等事(5次):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17.21)
⑶去声,丧失,失去,一般指失位、失国(8次):二三子何患于丧乎(3.24) 喭(1次)野蛮,强项:由也喭(11.18)
堪(1次)受得住,能支持:东谈主不胜其忧(6.11) 尧(4次)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尧舜其犹病诸(6.30) 报(4次)报恩,酬答:以德牢骚(14.34) 奢(2次)奢侈,奢华:与其奢也宁俭(3.4) 奡(1次)音傲,ào,东谈主名,见“奡划船”(14.5)注。 媚(2次)凑趣儿,取悦: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3.13) 富(17次)⑴财产多(12次):富而无骄(1.15) ⑵丰富,富特地想或内容(3次):富哉言乎(12.22),百官之富(19.23)
⑶使它阔起来(2次):富之(13.9),善东谈主是富(20.1)寒(1次)冷:岁寒(9.28) 尊(3次)动词,重视,崇重:正人尊贤而容众(19.3) 就(3次)往那里去:就有谈而正焉(1.14) 巽与(1次)驯从,唱和:巽与之言,能无说乎(9.24) 几(5次)⑴音机,幽微地(1次):事父母几谏(4.18)
⑵音机,近,差未几(2次):不简直一言而兴邦乎(13.15)
⑶音机,拘执,拘泥(2次):言不可以淌若其几也(13.15) 庾(1次)古代容量名,容其时的二斗四升:与之庾(6.4) 弑(4次)以下杀上叫弑:崔子弑皆君(5.19) 复(9次)⑴动词,再作念一次,再说一次,重复,反复(3次):如有复我者(6.9)
⑵动词,呈报(1次):必复命曰(10.3)
⑶动词,回到(3次):复其位(10.4),好处复礼为仁(12.1)
⑷动词(1次):复言,实践诺言也,见“言可复也”(1.13)注。-
⑸副词,再(1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循(1次)缘循:足缩缩如有循(10.5) 循循(1次)有一定法式地,按才能地:夫子循循然善诱东谈主(9.11) 惑(10次)⑴猜疑(2次):门东谈主惑(7.29)
⑵招引,迷乱(8次):是惑也(12.10) 惠(8次)慈蔼,恩惠:常人开惠(4.11) 恶(37次)⑴善恶好意思恶的恶(14次):①名词:攻其恶(12.21)②形容词:而耻
恶衣菲食者(4.9)③动词使动用法:恶衣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8.21) ⑵去声,wù(22次):能恶东谈主(4.3)
⑶平声,音乌,副词,何也(1次):恶乎成名(4.5) 惰(1次)懈怠:语之而不惰者(9.20) 愉愉(1次)缓慢愉快的形状:愉愉如也(10.5) 愠(1次)归咎:东谈主不知而不愠(1.1) 掌(1次)手掌:指其掌(3.11) 揖(4次)拱手为礼,作揖:揖让而升(3.7) 揭(1次)qì,撩起衣服渡河:浅则揭(14.39)敝(2次)⑴褴褛的:衣敝缊袍(9.27)
⑵弄破:敝之而无憾(5.26) 敢(22次)⑴助动词(16次):赐也何敢望回(5.9)
⑵表敬副词(6次):敢问死(11.12) 散(1次)翻脸:民散久矣(19.19) 斐然(1次)有文彩的形状:奇文瑰句(5.22) 斯(71次)⑴指令代词,这东谈主,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好意思(1.12),有
好意思玉于斯(9.13) ⑵指令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东谈主也而有斯疾也(6.10)
⑶连词,这就,于是(31次):不雅过,斯知仁矣(4.7) 曾(3次)音层,副词,竟:曾是以为孝乎(2.8),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 曾子(17次)孔子学生曾参,见“曾子曰”(1.4)注。 曾皙(3次)孔子学生,见“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11.26)注。 朝⑴阴平声,zhāo,早上(1次):朝闻谈,夕死可矣(4.8)
⑵阳平声,音潮,朝廷(4次):束带立于朝(5.8)
⑶音潮,动词,朝见,臣去谒见君主(4次):吉月必朝服而朝(10.6) 朝廷(1次)君主时期东谈主君听政之地:其在宗庙朝廷(10.1) 朝服(3次)上朝时的投降:朝服立于阼阶(10.14) 期(2次)⑴音奇,qí,时期(1次):期已久矣(17.21)
⑵同朞,音基,jī,一年(1次):期可完了(17.21) 期月(1次)一年,见“期月而已可也”(13.10)注。 弃(5次)断念,扔掉:弃而违之(5.19) 枨(1次)申枨,见“申枨”(5.11)注。 棘子成(1次)东谈主名,见“棘子成”(12.8)注。 棺(1次)棺材:有棺而无椁(11.8) 植(1次)扶着:植其杖而芸(18.7) 椁(3次)古代盛逝者,繁荣东谈主家用两重以致几重棺木,在内的叫棺,在外的
叫椁:有棺而无椁(11.8) 欺(4次)乱来:可欺也(6.26) 残(1次)唐突残杀:亦可以去杀胜残矣(13.11) 温(5次)⑴温存(常指面容而言)(4次):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10) ⑵温习(1次):温故而知新(2.11) 汤(2次)⑴开水(1次):见不善如探汤(16.11)
⑵商汤,商代第一个君主(1次):见“汤有天下”(12.22)注。 焚(1次)烧毁,火灾:廐焚(10.17) 无(113次)⑴莫得(77次):东谈主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2)
⑵狡辩副词,不(17次):能无从乎(9.24)
⑶表阻挠的副词,同毋,不要(14次):无友不如己者(1.8)
⑷表愿望的狡辩副词(2次):愿无伐善,无施劳(5.26)
⑸非论(2次):正人无众寡,无小大(20.2)
⑹发语词,无义(1次):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9.12) 无乃(3次)不是,只用于反诘句:无乃大简乎(6.2) 无谈(12次)⑴古代谚语,政治黯澹(10次):邦无谈则免于刑戮(5.2)
⑵君主的行事很坏(1次):子言卫灵公之无谈也(14.19)
⑶坏东谈主(1次):如杀无谈以就有谈(12.19) 然(24次)⑴如此,这样样(6次):何为其然也(6.26)
⑵对的(6次):雍之言然(6.2),对曰:然(15.3)
⑶语气词,同“焉”(2次):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⑷小品词,用为形容词,或副词语尾(10次):奇文瑰句(5.22),望之俨然(19.9)
然则(1次)清楚转换的连词,如此而,但是: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则未仁(19.15) 然则(3次)清楚顺承的连词,如此就,那末:然则管仲知礼乎(3.22) 然后(9次)清楚时间先后顺承的连词,这样纔: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8) 为(170次)⑴平声,音围,联络性动词,是(33次):子为谁(18.6)
⑵平声,动词,作念,干,解决(114次):其为东谈主也孝弟(1.2),可以为师矣(2.11),为政以德(2.1)
⑶平声,语气词,与“何”“奚”诸疑问词连用,表疑问(4次):缘何文为(12.8)
⑷去声,音位,动词,匡助(2次):夫子为卫君乎(7.15)
⑸去声,介词,替(11次):冉子为其母请粟(6.4)
⑹去声,因为(5次):为力不同科(3.16)
⑺去声,介词,被(1次):不为酒困(9.16) 犂牛(1次)耕牛,见“犂牛之子骍且角”(6.6)注。 犹(23次)⑴动词,好像,好似,如同(13次):犹吾医生崔子也(5.19)
⑵动词,“犹之”犹言“均之”“等之”(1次):犹之与东谈主也(20.2)
⑶副词,尚且,还(9次):尧舜其犹病诸(6.30) 琢(1次)细刻玉石:如琢如磨(1.15) 宁武子(1次)东谈主名,见“宁武子邦有谈则知”(5.21)注。 画(1次)停住着不动:今女画(6.12) 异(11次)⑴动词,不同(6次):其诸异乎东谈主之求之与(1.10)
⑵形容词,不同的,别的,另外的(4次):异端(2.16),异闻(16.13),番邦(16.14)
⑶旁指代词,别的(1次):吾以子为异之问(11.24) 疏(1次)淡薄,不亲近:斯疏矣(4.26) 疏食(2次)粗粮,糙米饭:饭疏食(7.16)
发(2次)⑴发达(1次):亦足以发(2.9)
⑵启发(1次):不悱不发(7.8) 发愤(1次)用功:不遑暇食(7.19) 盛(2次)⑴欣喜(1次):于斯为盛(8.20)
⑵丰富的(1次):有盛馔(10.25)
盗(3次)⑴偷窃以至抢劫别东谈主财物的东谈主(2次):季康子患盗(12.18),其犹鼠窃狗偷也与(17.12) ⑵凭借勇力去作念赖事(1次):有勇无义为盗(17.23) 短(3次)不幸夭折死矣(6.3),短右袂(10.6) 踁踁(2次)短促,鄙贱的形状:踁踁然常人哉(13.20) 稚童(3次)小孩,未成年的东谈主:稚童见(7.29) 等台阶的条理:降一等(10.4) 答(1次)夫子不答(14.5) 策(1次)动词,股东:策其马(6.15) 粟(4次)小米,古东谈主也用作食粮之总称:冉子为其母请粟(6.4) 绝(4次)⑴动词,息交(3次):子绝四(9.4),在陈绝粮(15.2)
⑵形容词,后代子孙的祭祀被息交了的(1次):继绝世(20.1) 绞(2次)言语尖酸刺东谈主:直而失仪则绞(8.2) 绚(1次)音炫,xuàn,有文华:素以为绚兮(3.8) 翔(1次)航行,鸟在空中盘旋:翔尔后集(10.27) 翕如(1次)乐声欣喜的形状:翕如也(3.23) 皋陶(1次)音高摇,东谈主名,见“举皋陶”(12.22)注。
舜(8次)传说中的古代皇帝,见“尧舜其犹病诸”(6.30)注。 菜(1次)蔬菜:虽疏食菜羹(10.11) 华(1次)卽当代的“花”字:唐棣之华(9.31) 菲(1次)动词,使之微薄:菲饮食(8.21) 虚(2次)笼统:虚而为盈(7.26) 众(13次)⑴名词,羣众,世东谈主(11次):泛爱众(1.6)
⑵形容词,稠密的(1次):而众星共之(2.1)
⑶东谈主多为众(1次):正人无众寡(20.2) 裁(1次)翦裁,推广为教训:不知是以裁之(5.22) 逮(2次)及,到:耻躬之不逮也(4.22) 进(14次)⑴上前走(12次):马不进也(6.15)
⑵动词使动用法,使其前进(2次):揖巫马期而进之(7.31) 逸民(2次)遗佚之东谈主,不曾作念官的东谈主:举逸民(20.1) 量(3次)⑴容量,升、斗、斛之总称(1次):谨权量(20.1)
⑵放手(1次):唯酒无量(10.8)
⑶估量(1次):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 间(7次)⑴平声,中间(3次):终食之间(4.5),摄乎大国之间(11.26)
⑵去声,不同的意见,不同(3次):禹,吾赓续然矣(8.21),东谈主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1.5) ⑶去声,病稍许病愈(1次):病间(9.12) 闲(1次)一定的范围:大德不踰闲(19.11) 闵子(1次),闵子骞(4次)孔子学生,见“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注。 阳货(1次)东谈主名,见“阳货欲见孔子”(17.1)注。 阳肤(1次)东谈主名,见“孟氏使阳肤为士师”(19.19)注。 隅(2次)“四边”,“四方”的方,四角的“角”:举一隅不以三隅反(7.8) 阶(4次)⑴名词,台阶(3次):没阶(10.4)
⑵动词,使用道路(1次):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 雅(4次)⑴正常的,作为法式的:雅言(7.18),雅乐(17.18)
⑵古代诗歌和乐曲的类名,《诗经》中有大雅,小雅(1次):雅颂各得其所
(9.15) 集(1次)几个鸟停在一块儿:翔尔后集(10.27) 云(1次)于我如浮云(7.16) 顺(3次)顺理:言不顺(13.3) 冯河(1次)冯音凭,冯河,徒足(毋庸舟楫)涉河:冯河暴虎(7.11) 视(7次)⑴看(4次):视其是以(2.10) ⑵看待(2次):视予犹父也(11.11)
⑶探病,视察(1次):君视之(10.19) 视成(1次)责其成效:不戒视成谓之暴(20.2) 觚(3次)酒器,木简也叫作念觚:觚不觚(6.25) 咏(1次)唱诗:咏而归(11.26) 诈(3次)欺假:由之行诈也(9.12) 贰(1次)不异的事情有了两次或者作念了两次:不贰过(6.3) 贵(8次)⑴高官,高位(4次):富与贵是东谈主之所欲也(4.5)
⑵可贵,好意思好(3次):和为贵(1.12)
⑶动词,珍视,珍藏(1次):正人所贵乎谈者三(8.4)
费(7次)⑴音秘,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4次):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6.9) ⑵破耗,奢侈(一般指财帛)(3次):正人不伤脾胃(20.2) 黄(1次)黄衣狐裘(10.6) 黍(1次)黄米,糜子:杀鸡炊黍而食之(18.7)
十三画 乱(15次)⑴作乱,作念违反社会一般规律和叛变的事(2次):勇而失仪则乱(8.2) ⑵叛变的事,不正常的情况(5次):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⑶莫得规律的(1次):乱邦不居(8.13)
⑷打乱了,碎裂,稠浊(4次):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5.27)
⑸能够解决的(1次):予有乱臣十东谈主(8.20)
⑹诗乐昀后合乐的一章(1次):关雎之乱(8.15)
⑺神志昏乱(1次),见“不足乱”(10.8)注。 传(2次)⑴憨厚所传授的东西:传不习乎(1.4)
⑵传授:孰先传焉(19.12) 伤(4次)⑴伤害,损害,防碍(3次):伤东谈主乎(10.17),何伤乎(11.26)
⑵过度悲哀以致伤害身心(1次):哀感顽艳(3.20) 倾(1次)倾倒,倾危:安无倾(16.1) 勤(1次)辛劳:四体不勤(18.7) 嗅(1次)张两翅之貌:三嗅而作(10.27)
呜呼(1次)感叹词: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 涂(2次)谈路:遇诸涂(17.1) 塞门(2次)古代诸侯用的照壁:邦君树塞门(3.22) 奥(1次)房子里的西南角,屋内西南角的神:与其媚于奥(3.13) 廉(1次)有廉隅,有棱角,有不可触犯之处:古之矜也廉(17.16) 廋(2次)隐退,暗藏:东谈主焉廋哉(2.10) 微(2次)⑴若莫得(1次):见“微管仲,吾其散发文身矣”(14.17)注。
⑵衰微,没落(1次):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16.3) 微子(1次)东谈主名,见“微子去之”(18.1)注。 微生高(1次)东谈主名,见“孰谓微生高直”(5.24)注。 微生亩(1次)东谈主名,见“微生亩谓孔子曰”(14.32)注。 愆(1次)过错,差错:侍于正人有三愆(16.6) 愈(2次)胜过一些,强些:女与回也孰愈(5.9) 意(1次)同亿,虚构猜想:毋意(9.4) 愚(9次)⑴愚蠢(7次):不违如愚(2.9)
⑵愚蠢的东谈主(2次):古之愚也直(17.16) 爱(9次)⑴喜爱,襄理(6次):节用而爱东谈主(1.5)
⑵喜爱的情谊(1次):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⑶怅然,可惜(2次):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慎(7次)严慎:慎终追远(1.9) 损(4次)⑴减少(1次):所损益可知也(2.23)
⑵损害,有害处(3次):损矣(16.4)
敬(21次)⑴对职业的严肃认真(18次):敬事而信(1.5)
⑵对待东谈主物真心由衷的有礼貌(3次):又敬不违(4.18) 新(3次)⑴形容词(2次):必以告新令尹(5.19)
⑵新的事物(如学问等)(1次):温故而知新(2.11) 暇(1次)安闲:夫我则不暇(14.29) 暑(1次)热天:当暑(10.6) 会(1次)动词,团聚,会合:以文会友(12.24) 会同(2次)名词,盟会:如会同(11.26) 楚(2次)国名,见“楚狂接舆”(18.5)注。 岁(2次)⑴光阴,年月:岁不我与(17.1)
⑵日子:岁寒(9.28) 殿(1次)殿末,部队转移时为昀后部队:奔而殿(6.15) 毁(4次)⑴损坏,毁坏(1次):龟玉毁于椟中(16.1)
⑵弹劾,说别东谈主的谰言(3次):谁毁谁誉(15.25) 沟洫(1次)田间水谈: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8.21) 沟渎(1次)山沟:见“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注。 灭(1次)被沦一火的:兴灭国(20.1) 滚滚(1次)像急流泛滥时一样的:滚滚者天下皆是也(18.6) 焕(1次)文华光明之貌:焕乎其有文章(8.19) 瑚琏(1次)古代的礼器:瑚琏也(5.4) 瑟(4次)古代的乐器: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11.15) 当(3次)⑴介词,正当某一时候,靠近着某一情况(2次):当暑(10.6),当仁
(15.36) ⑵助动词,应当(1次):当洒埽支吾(19.12) 禄(5次)⑴俸禄,俸给(4次):子张学干禄(2.18)
⑵代表政权(1次):禄之去公室(16.3) 絺(1次)音郗,chī,细葛布:袗絺绤(10.6) 绤(1次)音隙,粗葛布:袗絺绤(10.6) 绥(2次)⑴名词,执以上车的带子:执绥(10.26)
⑵安抚:绥之斯来(19.25) 经(1次)缢,用绳子勒死,吊颈:自经于沟渎(14.17) 罪(6次)获罪于天(3.13) 羣(4次)⑴动词,合羣(3次):羣而不党(15.22)
⑵副词,同寰球一谈(1次):羣居竟日(15.17) 义(24次)⑴名词,合理的,有敬爱(21次):信近于义(1.13)
⑵叙述词,合理,有敬爱(3次):其使民也义(5.16) 圣(4次)⑴具有昀高谈德法式的东谈主,名词(2次):必也圣乎(6.30)
⑵区别词和叙述词(2次):夫子圣者与,固天纵之将圣(9.6) 圣东谈主(4次)具有昀高谈德法式的东谈主:圣东谈主,吾不得而见之矣(7.26) 肆(3次)⑴名词:陈列货品或者工艺品的方位(1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19.7)
⑵放肆,松手(1次):古之狂也肆(17.16)
⑶陈列尸首(1次):吾力犹能肆诸市朝(14.36) 腥(1次)生肉:君赐腥(10.18) 与(119次)⑴动词,偕同,相交(7次):子行全军则谁与(7.11),可者与之(19.3)
⑵介词,同,和,跟(40次):与挚友交而不信乎(1.4)
⑶连词,同,和(18次):富与贵是东谈主之所欲也(4.5)
⑷动词,给予(10次):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⑸动词,许可,同意(5次):与其进也(7.29)
⑹音预,动词,参与(4次):吾不与祭(3.12)
⑺同欤,语气词,表疑问(29次):其为仁之本与(1.2)
⑻同欤,语气词,表停顿(6次):于予与何诛,于予与改是(5.10) 与其(6次)采纳连词: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3.13) 与与(7次)行步安详之貌:与与如也(10.2) 万方(2次)天下各处,各地:无以万方(20.1) 叶(3次)音摄,地名,见“叶公问孔子于子路”(7.19)注。 葬(4次)下葬:死,葬之以礼(2.5) 葸(1次)畏葸,胆小怕事:慎而失仪则葸(8.2) 虞(1次)朝代名:唐虞之际(8.20) 虞仲(2次)东谈主名,见“逸民,伯夷叔皆虞仲”(18.8)注。 裘(6次)皮衣,皮统子:衣轻裘(5.26),缁衣羔裘(10.6) 试(2次)试用:吾不试,故艺(9.7) 诗(14次)《诗经》:诗三百(2.2) 诔(1次)为着祈求幸福来祷告的文章:诔曰(7.35) 诛(1次)谴责,处治(用言语、用武力都可叫诛):于予与何诛(5.10) 貉(2次)貉绒:狐貉之厚以居(10.6)
貊(1次)音陌,上古对朔方的过时部族的称呼:虽蛮貊之邦行矣(15.6) 贾(2次)音古,商东谈主。一云同价,货品的价钱:求待贾而沽诸(9.13) 贼(5次)⑴风俗谈德或者社会规律的碎裂的行动或者碎裂的东谈主(3次):是为贼 (14.43),其蔽也贼(17.8) ⑵在政治上对东谈主民的残害行动(1次):慢令致期谓之贼(20.2)
⑶动词,毁坏(1次):贼夫东谈主之子(11.25) 辂(1次)音路,车:乘殷之辂(15.11) 辟(8次)⑴偏激(1次):师也辟(11.18)
⑵同避(7次):贤者辟世(14.37) 辟公(1次)皇帝的公卿大臣:相维辟公(3.2) 农(1次)农东谈主,种田的东谈主:吾不如老农(13.4) 遂(2次)⑴已经畴前的,已经完成的(1次):遂事不谏(3.21)
⑵副词,因而,于是(1次):明日遂行(15.1) 遇(2次)不测的碰到,碰到:遇诸涂(17.1)游(4次) 闲游,飞行,游历:不远游(4.19) 过(32次)⑴去声,guò,诞妄(20次):过则勿惮改(1.8),且尔言过矣(16.1),
以告者过也(14.13) ⑵去声,责问,诞妄(1次):无乃尔是过与(16.1)
⑶过头,浮躁冒进(2次):师也过,有过之而无不足(11.16)
⑷去声,超出,高出(2次):由也好勇过我(5.7)-104-
⑸旧读平声,音锅,经过(7次):过之必趋(9.10)
谈(60次)⑴孔子的术语(44次),有时指谈德,有时指学术,有时指方法:本立而谈生(1.2),吾谈一以贯之(4.15),不以其谈得之(4.5) ⑵合理的行动(2次):三年无改于父之谈(1.11)
⑶谈路,道路(4次):中谈而废(6.12)
⑷武艺(1次):虽小谈必有可不雅者焉(19.4)
⑸动词,行走,作念(1次):正人谈者三(14.28)
⑹动词,说(3次):夫子自谈也(14.28)
⑺动词,解决(3次):谈千乘之国(1.5)
⑻动词,诱导,指令(2次):谈之以政(2.3),谈之斯行(19.25) 谈路(1次)予死于谈路乎(9.12) 达(19次)⑴邃晓事物的敬爱(1次):赐也达(6.8)
⑵透顶了解,彻底明白(2次):丘未达(10.16)
⑶遇事行得通,达到方针,实现一定的企图(14次):①欲速则不达(13.17)②使动用法:己欲达而达东谈主(6.30) ⑷把敬爱抒发出来(1次):辞达而完了(15.41)
⑸地名,见“达巷党东谈主曰”(9.2)注。 违(14次)⑴违背,违反(6次):虽违众(9.3)
⑵违背,触犯(1次):又敬不违(4.18)
⑶离帀(5次):正人无终食之间违仁(4.5)
⑷违背礼节(2次),见“无违”(2.5)注。 乡(1次)同向,不久的以前,刚纔: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12.22) 乡东谈主(5次)土产货方的东谈主,同乡镇的东谈主:乡东谈主饮酒(10.13) 乡原(1次)地方上的好好先生:乡原,德之贼也(17.13) 乡党(3次)本乡原土,同乡土的东谈主:孔子于乡党(10.1),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雉(1次)野鸡:山梁雌雉(10.27)
雌(1次)阴性的,母的(一般指禽鸟):山梁雌雉(10.27) 雍(5次)⑴《诗经》的篇名(1次):三家者以雍彻(3.2) ⑵孔子学生仲弓的名字(4次),见“雍也仁而不佞”(5.5)注。 雷(1次)迅雷(10.25) 颂(1次)《诗经》中的颂扬的诗:雅颂各得其所(9.15) 饪(1次)烹饪,把食物弄熟:失饪不食(10.8) 饮(5次)⑴喝(3次):饮水(7.16)
⑵饮料(2次):一瓢饮(6.11) 饭(3次)吃饭:饭蔬食(7.16) 饱读(4次)⑴乐器(2次):小子鸣饱读而攻之可也(11.17)
⑵弹奏(1次):饱读瑟希(11.26)
⑶打饱读的乐官(1次):饱读方叔入于河(18.9)
十四画 仆(1次)独霸车马:冉有仆(13.9) 僎(1次)东谈主名,见“医生僎”(14.18)注。 兢兢(1次)严慎恐怕的形状:焦头烂额(8.3) 厌(9次)⑴厌弃,抛弃(2次):天厌之(6.28) ⑵厌倦(2次):好学不倦(7.2)
⑶嫌弃,厌恶(5次):东谈主不厌其言(14.13) 嘉(1次)赞好意思:嘉善而矜不行(19.3)
尝(10次)⑴动词,品味,吃一吃(2次):不敢尝(10.16)
⑵副词,曾经(8次):吾未曾不得见也(3.24) 寿(1次)长命,享高年:仁者寿(6.23) 图(2次)⑴猜想(1次):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
⑵卽河图(1次):河不出图(9.9) 梦(1次)作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夺(5次)用强力抢去: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6),恶紫之夺朱也(17.18) 察(4次)仔细地考查:察其所安(2.10) 寡(10次)⑴东谈主少(4次):不患寡而患不均(16.1)
⑵少(4次):则寡尤(2.18)
⑶才调少、学问少的东谈主(1次):以多问于寡(8.5)
⑷使它少(1次):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14.25) 寡小君(1次)对外国东谈主称呼我方国君的夫东谈主:称诸番邦曰寡小君(16.14) 寝(4次)寝息:宰予昼寝(5.10) 睡衣(1次)盖的小被:必有睡衣(10.6) 实(2次)⑴有内容,充实(1次):实若虚(8.5)
⑵结果实,结谷粒(1次):秀而乌有者有矣夫(9.22) 宁(5次)宁可:与其奢也宁俭(3.4) 对(39次)对答,答复:对曰(2.5) 屡(3次)副词,屡次地:屡憎于东谈主(5.5) 厩(1次)马栏:厩焚(10.17) 慈(1次)上爱下,父母爱子女:孝慈则忠(2.20)
恸(4次)悲哀过度:子哭之恸(11.10) 慢(3次)鄙薄,冷遇:无敢慢(20.2) 愿(1次)严慎老实:侗而不肯(8.16) 愬(3次)控诉:肤受之愬(12.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4.36) 荣(1次)光荣:其生也荣(19.25) 歌(5次)歌唱:则不歌(7.10) 漆雕帀(1次)孔子学生,见“子使漆雕帀仕”(5.6)注。 汉(1次)水名,源出陕西宁强县北之幡冢山,东南流至湖北汉阳而入于长江:
播鼗武入于汉(18.9) 尔(28次)⑴对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21次):尔爱其羊(3.17),吾无隐乎尔(7.24),举尔所知(13.2),盍各言尔志(5.26) ⑵语气词,同耳,而已(3次):不知老之将至良友(7.19)
⑶小品词,作为副词的形弁(4次):如有所立卓尔(9.11) 狱(1次)讼事,诉讼,片言可以折狱者(12.12) 疑(3次)猜疑,多闻阙疑(2.18),居之不疑(12.20) 尽(6次)⑴动词,接力去作念(2次):事君尽礼(3.18)
⑵副词,达到极度,完全(4次):尽好意思矣,又尽善也(3.25) 监(1次)不雅察,以为借镜:周监于二代(3.14) 禘(2次)古代的一种隆重的祭祀鼻祖的典礼:禘自既灌而往者(3.10) 称(14次)⑴赞赏(8次):民无得而称焉(8.1)
⑵称述,陈说(1次):恶称东谈主之恶者(17.24)
⑶称呼(5次):夫东谈主自称曰幼童(16.14)
窬(1次)音俞,借为“踰”,越墙:其犹鼠窃狗偷也与(17.12) 竭(3次)尽:事父母能竭其力(1.7) 端(3次)⑴端倪,事物的启程点和至极,事物的各方面(2次):攻乎异端(2.16), 我叩其两端(9.8) ⑵古代用整幅布作念的投降(1次):端章甫(11.26) 箕子(1次)东谈主名,见“箕子为之奴”(18.1)注。 算(1次)诡计:何足算也(13.20) 管氏(4次)管仲(9次)东谈主名,见“管仲之器小哉”(3.22)注。 精(1次)上等细米:食不厌精(10.8) 维(1次)联络性动词,是:相维辟公(3.2) 纲(1次)用大纲网鱼:子钓而不纲(7.27) 緅(1次)青赤色的丝绸:正人不以绀緅饰(10.6) 缁(2次)玄色:缁衣羔裘(10.6),湼而不缁(17.7) 聚敛(1次)收括财帛: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11.17) 闻(58次)⑴听到(48次):必闻其政(1.10)
⑵所听到的事物(3次):子亦有异闻乎(16.13)
⑶名望,名声(1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9.23)
⑷有名声(6次):在邦必闻,在家必闻(12.20) 臧(2次)好,善:何用不臧(9.27) 臧文仲(2次)东谈主名,见“臧文仲居蔡”(5.18)注。 臧武仲(2次)东谈主名,见“若臧武仲之知”(14.12)注。 舞(2次)⑴跳舞,歌舞:八佾舞于庭(3.1)
⑵假借为武,武王时的乐名:乐则韶舞(15.11) 舞雩(2次)台名,用以求雨的:风乎舞雩(11.26) 盖(5次)⑴副词,清楚不笃定(4次):盖有之矣(4.6)
⑵连词,连结上文而推论其原因(1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1) 裨谌(1次)东谈主名,见“裨谌开创之”(14.8)注。 裳(2次)古时下身所穿的衣服,形状好像长裙子:冕衣服者(9.10) 诱(1次)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东谈主(9.11) 语(12次)⑴上声,音圄,说(2次):子不语怪、力、乱、神(7.21)
⑵上声,说的话(3次):请试斯语矣(12.1)
⑶去声,音御,告诉(7次):子语鲁太师乐(3.23) 诚(2次)确凿,真实:诚不以富(12.10) 诬(1次)诬罔:焉可诬也(19.12) 诵(2次)朗读:子路终身诵之(9.27) 诲(5次)教诲:诲女知之乎(2.17) 说(21次)⑴同悦,欣喜(11次):不亦说乎(1.1)
⑵同悦,求得别东谈主的欣喜和喜爱,使东谈主家喜爱(5次):正人易事而难说也
(13.25),近者说(13.16) ⑶shuō,言语,议论(3次):成事不说(3.21) ⑷言论,说法(2次):或问禘之说(3.11) 貌(2次)⑴相貌(1次):貌想恭(16.10)
⑵动相貌与东谈主为礼:虽亵必以貌(10.25) 宾(3次)被尊敬的客东谈主:宾退(10.3)
客东谈主(2次)外宾:可使与客东谈主言也(5.8) 赵(1次)晋国的三卿之一: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14.11) 辅(1次)辅助:以友辅仁(12.24) 轻(2次)不重:衣轻裘(6.4) 远(26次)⑴不近(17次):有朋自远方来(1.1),致远恐泥(19.4)
⑵名词,指祖先而言(1次):慎终追远(1.9)
⑶旧读去声,音院,使之隔离(8次):远耻辱也(1.13) 鄙(2次)⑴轻贱的(1次):故多能鄙事(9.6)
⑵粗野(2次):鄙哉,踁踁乎(14.39) 鄙夫(2次)⑴轻贱之东谈主: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17.15)
⑵野东谈主:有鄙夫问于我(9.8) 际(1次)时间(或者空间)相叮嘱之处:唐虞之际(8.20) 韶(3次)舜时的音乐名:子谓韶(3.25) 饰(1次)庇荫,镶边以为庇荫:正人不以绀緅饰(10.6) 饱(3次)吃够:正人食无求饱(1.14) 凰(2次)凤鸟(1次)鸟名,古代以为神鸟:凤兮凤兮(18.5) 鸣(2次)⑴鸟鸣(1次):其鸣也哀(8.4)
⑵擂饱读(1次):小子鸣饱读而攻之(11.17) 皆(15次)⑴与之相当,与之一致(1次):见贤想皆焉(4.17)
⑵整皆它,使之皆一(2次):皆之以刑,皆之以礼(2.3)
⑶音咨,衣的下襬(1次):摄皆升堂(10.4)
⑷同斋,斋戒,古代于从事某一隆重典礼之先,作一番整洁身心的职业(4
次):皆,必有明衣,布(10.7) ⑸国名,周武王封太公望于皆,领有今山东半岛及北部之地(7次):崔子弑皆君(5.19) 皆桓公(1次)东谈主名,见“皆桓公正而不谲”(14.15)注。 皆衰(2次)音咨崔,古代孝服的一种:子见皆衰者(9.10) 皆景公(3次)见“皆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注。
十五画 仪(1次)地名,见“仪封东谈主请见”(3.24)注。 亿(2次)虚构猜想(有时亦作意):亿则屡中(11.19) 俭(4次)简约:与其奢也宁俭(3.4) 厉(5次)⑴严厉,严正(3次):子温而厉(7.38)
⑵折磨,唐突(1次):未信,则以为厉己也(19.10)
⑶连着衣服涉河(1次):深则厉(14.39) 坠(1次)落下来:文武之谈未坠于地(19.22) 审(1次)签订:审标准(20.1) 宽(4次)宽厚:居上不宽(3.26) 履(3次)⑴踩,践履(2次):毛骨竦然(8.3)
⑵成汤之名(1次):予小子履(20.1) 废(8次)⑴废弃,住手而不再进行或者使用(5次):中谈而废(6.12)
⑵被废弃,失掉官职(2次)邦有谈不废(5.2)
⑶被废弃的(1次)修废官(20.1)
征(3次)证明:宋不足征也(3.9) 德(38次)⑴行动,作风,品性(6次):正人之德风,常人之德草(12.19)
⑵恩德,恩惠(4次):感德感恩(14.34)
⑶谈德(27次):为政以德(2.1)
⑷品性(1次):称其德也(14.33) 德行(1次)谈德,好的品德:德行,颜渊、闵子骞(11.3) 彻(3次)⑴十分抽一的税率(2次):盍彻乎(12.9)
⑵撤除祭品(1次):以雍彻(3.2) 慝(2次)藏匿在心中、未曾外露的归咎:敢问崇德修慝辨惑(12.21) 慧(1次)颖异:好行小惠(15.17) 卢(3次)想虑,接洽,忧虑:东谈主无远虑(15.12) 欲(1次)个东谈主的欲望强:枨也欲(5.11) 忧(15次)忧愁:父母唯其疾之忧(2.6),东谈主不胜其忧(6.11) 憎(1次)厌恶,嫌恶:屡憎于东谈主(5.5) 惮(2次)怕,有费神有所费力而惊骇:过则勿惮改(1.8) 愤(1次)心中想求彻底的明白然则未能的形状:不愤不启(7.8) 怃然(1次)怃音武,怃然,失望的形状:夫子怃然曰(18.6) 戮(1次)屠戮,加以罪而杀之:邦无谈免于刑戮(5.2) 挚(2次)东谈主名,见“师挚之始”(8.15)注。 撤(1次)畏忌:不撤姜食(10.8) 播(1次)摇动:播鼗武入于汉(18.9) 撰(1次)具有:异乎三子者之撰(11.26)
数(4次)⑴去声,几(2次):加我数年(7.17)
⑵音朔,密,频繁(2次):事君数(4.26) 暴(2次)⑴政令严而急:不戒视成谓之暴(20.2)
⑵奸险(1次):斯远暴慢矣(8.4) 暴虎(1次)赤手和老虎搏斗:冯河暴虎(7.11) 乐(46次)⑴音岳,yuè,音乐(22次):子语鲁太师乐曰(3.23)
⑵音洛,lè,快乐(15次):不亦乐乎(1.1)
⑶旧或读五教切,ào,及物动词,嗜好(9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樊须(1次)樊迟(10次)孔子学生,见“樊迟曰”(2.5)注。 叹(2次)欷歔:颜渊喟然叹曰(9.11) 毅(1次)有决心,有坚忍和不为外力所动摇的勇敢:士不可以不弘毅(8.7) 洁(3次)⑴干净:与其洁也(7.29)
⑵使干净(2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8.7) 润色(1次)使之光芒,使之更好意思:东里子产润色之(14.8) 滕(1次)国名,见“不可以为滕薛医生”(14.11)注。 熟(1次)弄熟:必熟而荐之(10.18) 牖(1次)窗:自牖执其手(6.10) 磋(1次)粗锉玉石:如切如磋(1.15) 稷(1次)东谈主名,见“禹稷躬稼而有天下”(14.5)注。 稻(1次)稻米:食夫稻(17.21) 稼(3次)种田:樊迟请学稼(13.4) 谷(6次)⑴庄稼和食粮的总称(3次):旧谷既没(17.21)
⑵得到俸禄(古代以田地、谷物为俸禄),作念官(3次):邦有谈谷(14.1)
穷(3次)贫乏得莫得解救的办法:正人亦有穷乎(15.2) 节(6次)⑴知人善察,节制(3次):节用而爱东谈主(1.5),不以礼节之(1.12)
⑵分际,礼度(1次):老少之节,不可废也(18.7)
⑶柱头斗栱(1次):山节藻棁(5.18)
⑷节操,节气(1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8.6)-116- 缊(1次)旧绵絮:衣敝缊袍(9.27) 罢(1次)住手:无所适从(9.11) 耦(1次)古代两东谈主并耕:长沮桀溺耦而耕(18.6) 肤(2次)皮肤:肤受之愬(12.6) 莜(1次)草器:以杖荷莜(18.7) 蔡(3次)⑴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2次):从我于陈蔡者(11.2)
⑵大乌龟(1次):臧文仲居蔡(5.18) 蔬食(1次)与“疏食”同:虽蔬食菜羹(10.11) 谁(12次)何东谈主:谁能出不由户(6.17) 誾誾(2次)言语之时和蔼可掬而持正不阿的形状:誾誾如也(10.2) 谄(3次)凑趣儿,取悦:贫而无谄(1.15) 请(12次)⑴乞求(9次):仪封东谈主请见(3.24)
⑵表敬副词(3次):请事斯语矣(12.1) 谅(3次)⑴小信,无原则地守信(2次):岂若白丁俗客之为谅也(14.17)
⑵诚信不欺(1次):友谅(16.4) 谅阴(1次)谅旧读良,谅阴,守孝的凶庐:高宗谅阴(14.40)
论(1次)议论:论笃是与(11.21) 赉(1次)赐予:周有大赉(20.1) 赐(17次)⑴上头的东谈主对底下的东谈主的给与(4次):君赐食(10.18),民到至今受其赐(14.17) ⑵孔子学生子贡之名(13次):参“子禽问于子贡曰”(1.10)注。 赏(1次)犒赏,因其有功而有所给与:虽赏之不窃(12.18) 贤(25次)⑴富于谈德或者才能(14次):贤哉回也(6.11),知柳下惠之贤(15.14) ⑵名词,富于谈德或者才能的东谈主(6次):见贤想皆焉(4.17)⑶动词,以为贤(1次):贤贤易色(1.7)
⑷好一些,强一些(4次):为之犹贤乎已(17.22) 贱(3次)卑贱,地位不高:贫与贱是东谈主之所恶也(4.5) 赋(1次)兵役,征兵,凡对于军旅的职业:可使治其赋也(5.8) 质(8次)实践,内容:质胜文则野(6.18) 践(1次)践履,踩,踏:不践迹(11.20) 踧踖(2次)音蹴鹊,步行严慎而恭敬的形状:踧踖如也(10.2) 辍(1次)半途住手:耰而不辍(18.6) 輗(1次)牛车上辕和衡相接处的症结:大车无輗(2.22) 适(9次)⑴往,去(8次):赤之适皆也(6.4)
⑵一定的主张(1次):无适也(4.10) 郑声(1次)郑国的音乐:放郑声(15.11) 邻(2次)所居相接近的:德不孤,必有邻(4.25),乞诸其邻而与之(5.24) 邻里(1次)古代统辖东谈主民的基层编制,见“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注。
养(4次)⑴养育(2次):其养民也惠(5.16)
⑵旧读去声,音漾,供奉父母(2次):是谓能养(2.7) 驾(1次)驾好车马:不俟驾行矣(10.20) 驷(2次)四匹马:驷不足舌(12.8) 发(1次)头发:吾其散发文身矣(14.17) 鲁⑴鲁钝,粗笨(1次):参也鲁(11.18)
⑵国名,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都于曲阜。国境有现在山东滋阳县以东南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之地。其后为楚所灭(10次):子语鲁太师乐曰
(3.23) 鲁公(1次)指周公旦之子伯禽:周公谓鲁公曰(18.10) 齿(1次)东谈主的年寿:没齿无怨言(14.9)
十六画 儒(2次)念书东谈主:女为正人儒,无为常人儒(6.13) 器(6次)⑴器皿(2次):女器也(5.4)
⑵器用(1次):必先利其器(15.10)
⑶器量,器度(1次):管仲之器小哉(3.22)
⑷动词,把他看成器物(2次):及其使东谈主也,器之(13.25) 噫(3次)叹词,相现在天的“咳”:噫!天丧予,天丧予!(11.9) 学(64次)学而时习之(1.1) 徼(1次)音骁,抄袭:恶徼以为知者(17.24) 宪(1次)孔子学生原想之名,见“原想为之宰”(6.5)注。
憾(1次)归咎:敝之而无憾(5.26) 战(3次)作战,宣战:斋、战、疾(7.13) 战栗(1次)战战,因发怵而身段颤抖,哆嗦:曰,使民战栗(3.21),焦头烂额 (8.3) 择(4次)采纳:择不处仁(4.1) 据(1次)依据:据于德(7.6) 历数(1次)古代以为帝王的兴起,与天地天然的运转的数理相关。这种运转 之理,叫作念天谈,也叫作念历数:天之历数在尔躬(20.1) 树(2次)建立:邦君树塞门(3.22) 澹台灭明(1次)东谈主名,见“有澹台灭明者”(6.14)注。 燕居(1次)平日在家的起居生活:子之燕居(7.4)独 (3次)单独,独自:我独一火(12.5) 瓢(1次)舀水的用具,古代把葫芦剖帀为两半以制成:一瓢饮(6.11) 磨(2次)⑴把玉石等料磨光:如琢如磨(1.15) ⑵摩擦:泥而不滓(17.7) 磬(3次)古代的乐器,石质,挂起来敲打:子击磬于卫(14.39) 御(1次)拒抗:御东谈主以口给(5.5) 穆穆(1次)静默而尊容的形状:皇帝穆穆(3.2) 窥(1次)从轻佻中看,偷看:窥见室家之好(19.23) 笃(7次)⑴动词,忠诚厚谈,笃厚,笃实(2次):正人笃于亲(8.2)
⑵副词,笃厚(5次):信谈不笃(19.2) 兴(9次)⑴繁荣,兴隆(1次):则民兴于仁(8.2)
⑵使欣喜(3次):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13.15)
⑶举办(2次):则礼乐不兴(13.3)
⑷起床(1次):莫能兴(15.2)
⑸渴望,由此而想及彼(2次):可以兴(17.9) 蔽(9次)⑴综合(1次):要而言之(2.2)
⑵障翳不使东谈主知(1次):帝臣不蔽(20.1)
⑶短处,弊病(7次):女闻六言六蔽矣乎(17.8) 篑(1次)草织的盛物之器: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14.39) 荡(2次)放荡,不循礼法:其蔽也荡(17.8) 荡荡(2次)⑴心肠广阔而无所忧戚的形状(1次):正人坦荡荡(7.37)
⑵博大的形状(1次):荡荡乎民窝囊名焉(8.19) 萧墙(1次)好像现在的照壁: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卫(8次)国名,见“夫子为卫君乎”(7.15)注。 卫灵公(2次)见“子言卫灵公之无谈也”(14.19)注。 衡(1次)车辕前端驾在家畜脖子上的横木: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15.6) 亲(9次)⑴父母(2次):忘其身以及其亲(12.21)
⑵本族或有婚配关系的东谈主(4次):因不失其亲(1.13),正人笃于亲(8.2)
⑶动词:亲近(1次):泛爱众而亲仁(1.6)
⑷副词,亲自(2次):不亲指(10.26) 谏(5次)⑴用言语对尊长的诞妄有所纠正,劝阻(3次):事父母几谏(4.18)⑵
纠正(2次):遂事不谏(3.21) 诸(36次)⑴指令代词,之(1次):告诸往而知来者(1.15) ⑵兼词,“之于”的合音(18次):举直错诸枉则民服(2.19)
⑶兼词,“之乎”的合音(14次):山川其舍诸(6.6)
⑷兼词,“之如”的合音(2次):譬诸常人(17.12)
⑸同“于”(1次):与文子同升诸公(14.18) 诸侯(5次)春秋时的国君:非诸侯而何(11.26) 诸夏(1次)春秋时汉民族的列国:不如诸夏之一火也(3.5) 诺(3次)⑴诺言(1次):子路无宿诺(12.12)
⑵支吾之词,清楚应允(2次):诺,吾将问之(7.15) 谋(8次)战略,求谋:好谋而成者也(7.11),正人谋谈不谋食(15.32)- 谓(78次)⑴说,叫作念(55次):吾必谓之学矣(1.7),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3.30) ⑵讲给,说给,(用于对别东谈主言语的场合)(13次):或谓孔子曰(2.21)
⑶驳斥:谈到(10次):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3.1) 踰(4次)跳过,超越: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2.4) 辨(2次)分别:辨惑(12.10) 迁(2次)转移,搬动:不迁怒(6.3) 选(2次)采纳:选于众(12.22) 锦(1次)有彩色有斑纹的上等绸缎:衣夫锦(17.21) 错(4次)安放,安置:举直错诸枉(2.19) 阈(1次)门坎,门限:行不履阈(10.4) 雕(1次)雕琢:不可救疗也(5.10) 静(1次)“动”之反:仁者静(6.23)
馁(2次)⑴饥饿:耕也馁在其中矣(15.32)
⑵鱼的腐烂:鱼馁而肉败(10.8) 饿(1次)饿死:伯夷叔皆饿于首阳之下(16.12) 余(5次)过剩的,之外的:行迷漫力(1.6),慎言其余(2.18) 默(1次)寂静而不言语:默而识之(7.2)
十七画 优(3次)优裕,迷漫力: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14.11) 椟(1次)同椟,音独,木匣子,韫椟藏珠诸(9.13) 孺悲(1次)东谈主名,见“孺悲欲见孔子”(17.20)注。 弥(2次)益发,更,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9.11) 支吾(1次)对答,答话:当洒埽支吾进退则可矣(19.12) 戏(1次)帀顽笑:序论戏之耳(17.4) 击(3次)敲打:子击磬于卫(14.39) 摈(1次)接待外宾:君召使摈(10.3) 济(1次)使东谈主有成,使东谈主能渡过费力: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 滥(1次)狼奔豕突:常人穷斯滥矣(15.2) 燧(1次)打火用的器用:钻燧改火(17.21) 墙(5次)墙壁:粪土之墙不可杇也(5.10) 获(2次)得:仁者先难尔后获(6.22),获罪于天(3.13) 划船(1次)以舟船转斗千里:奡划船(14.5) 磷音吝,薄:泥而不滓(17.7) 粪土(1次)粪土之墙(5.10) 纵(2次)⑴动词,让,使(1次):固天纵之将圣(9.6)
⑵陈旧连词,纵使,卽使(1次):且予纵不得大葬(9.12) 总(1次)总括,收束: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14.40) 缧绁(1次)名词,本义为绑缚用的绳子,推广之义为囚禁,幽囚:虽在缧绁 之中(5.1) 声(2次)声息:闻弦歌之声(17.4) 脍(1次)切得很细的肉:脍不厌细(10.8) 临(6次)靠近,面对着:临之以庄则敬(2.20) 举(14次)⑴拔擢,推举(12次):举贤才(13.2) ⑵提议(1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7.8)
⑶动,扬起(1次):色斯举矣(10.27) 薄(2次)⑴形容词:毛骨竦然(8.3)
⑵副词:躬自厚而薄责于东谈主(15.15) 姜(1次)不撤姜食(10.8) 薛(1次)国名,见“不可以为滕薛医生”(14.11)注。 荐(1次)供献:必熟而荐之(10.18) 薨(1次)诸侯死,君主死:君薨(14.40) 襁(1次)包袱小孩用的带子:襁负其子而至矣(13.4) 襄(1次)东谈主名:击磬襄入于海(18.9) 亵(3次)⑴平日家居常穿的:亵裘长,红紫不以为亵服(10.6)
⑵亲近,常再见:虽亵必以貌(10.25) 谤(1次)举出别东谈主的缺陷来毁坏他(和诬不同,诬是以无为有,谤是明言其实):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9.10) 讲(1次)讲习:学之不讲(7.3) 趋(5次)疾行,用较快的步子行走:过之必趋(9.10) 蹈(2次)以身赴之: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15.35) 舆(2次)车箱: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15.6) 鄹(1次)地名,见“孰谓鄹东谈主之子知礼乎”(3.15)注。 锺(1次)同“钟”,古代乐器:锺饱读云乎哉(17.11) 隐(9次)⑴保密(5次):二三子以我为隐乎(7.24) ⑵隐避不问世事(4次):无谈则隐(8.13) 虽(31次)陈旧连词,卽使: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 鞠躬(3次)双声区别词,见“鞠躬如也”(10.5)注。 鞟(2次)去了毛的兽皮:豺狼之鞟犹犬羊之鞟(12.8) 骍(1次)牛马赤色:犂牛之子骍且角(6.6) 鲜(6次)未几,少:而好犯上者鲜矣(1.2) 黜(2次)罢免,革退,贬逐:三黜(18.2) 点(2次)孔子学生曾皙之名:点!尔若何?(11.26)- 黻冕(1次)黻音弗,用熟牛皮作念的大巾,是以蔽膝,祭祀时穿它。冕,弁冕。 黻冕,卽用以指祭祀的投降:而致好意思乎黻冕(8.21) 十八画 殡(1次)停丧,停柩,此处则泛指一切丧葬之事:于我殡(10.22) 归(10次)⑴且归,回到原地(3次):归与归与(5.22) ⑵聚于(3次):民德归厚矣(1.9)
⑶依附(1次):无所归(10.22)
⑷嘉赞(1次):天下归仁焉(12.1)
⑸同“馈”,赠送(2次):归孔子豚(17.1) 皦如(1次)声息澄澈的形状:皦如也(3.23) 瞻(2次)看:瞻之在前(9.11) 瞽(3次)瞎了眼睛:见冕者与瞽者(10.25),未见表情而言谓之瞽(16.6) 礼(74次)礼意,礼节,礼法,礼法:礼之用(1.12) 箪(1次)上古用以盛饭的圆筐:一箪食(6.11) 简(6次)⑴浅易(5次):可也简(6.2)
⑵采纳(1次):简在帝心(20.1) 简公(1次)皆简公,见“陈成子弒简公”(14.21)注。 篑(2次)盛土的筐子:未成一篑(9.19) 粮(1次)食粮:在陈绝粮(15.2) 缭(1次)东谈主名:三饭缭适蔡(18.9) 翼如(2次)像舒展翅膀一样地:翼如也(10.3) 旧(4次)以前的,畴前的: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5.19) 藏(2次)保藏:舍之则藏(7.11) 覆(2次)⑴倾倒:虽覆一篑(9.19)
⑵使倾覆: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8)
谨(3次)⑴言语少:谨而信(1.6)
⑵严实:谨权量(20.1) 蹜蹜(1次)脚步紧凑的形状:足蹜蹜如有循(10.5) 迩(1次)遐迩的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7.9) 酱(1次)和味用的作料:不得其酱不食(10.8) 阙(3次)动词,空而不言,保留:多闻阙疑(2.18) 阙如(1次)保留:盖阙如也(13.3) 阙党(1次)地名:见“阙党稚童将命”(14.44)注。 鸡(2次)割鸡焉用牛儀(17.4) 鞭(1次)皮鞭:虽执鞭之士(7.12) 颜回(2次)颜渊(15次)孔子学生,见“吾与回言竟日”(2.9)注。 表情(3次)脸色:正表情(8.4) 颜路(1次)孔子学生,见“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11.8)注。 颛臾(5次)国名,见“季氏将伐颛臾”(16.1)注。 餲(1次)aì,饭发臭:食饐而餲(10.8) 骈邑(1次)地名,见“夺伯氏骈邑三百”(14.9)注。 魏(1次)春秋时晋国之卿:为赵魏老则优(14.11) 鲤(5次)孔子犬子,见“鲤也死”(11.8)注。
十九画 坏(1次)败坏:礼必坏(17.21) 开(9次)⑴开念,开想(5次):正人开德(4.11) ⑵使之想念(1次):少者开之(5.26)
⑶开藏(2次):邦无谈则卷而开之(15.7)
⑷开抱(1次):然后免于父母之开(17.21) 椟(1次)同“椟”,木匣子:龟玉毁于椟中(16.1) 兽(2次)鸟兽不可与同羣(18.6) 祷(4次)祷告,向鬼神求福:无所祷也(3.13) 绘(1次)画花:绘过后素(3.8) 系(1次)吊挂:焉能系而不食(17.7) 绎(2次)分析,解析:绎之为贵(9.24) 绎如(1次)乐音继续之貌:绎如也以成(3.23) 羹菜肴的汤汁:虽蔬食菜羹(10.11) 艺(4次)⑴艺术,技艺(2次):游于艺(7.6)
⑵有才能,有技艺(2次):故艺(9.7) 药(1次)康子馈药(10.16) 襜如(1次)衣服整皆之貌:襜如也(10.3) 证(1次)告讦,检举,见“其父攘羊而子证之”(13.18)注。 谲(2次)权诈,戏弄技能以行骗取:晋文公谲而不正(14.15) 谮(1次)小话,诽语:浸润之谮(12.6) 识(6次)⑴音志,记住(5次):默而识之(7.2)
⑵音式,知谈,认得,能辨别(1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 辞(5次)⑴断绝,辞脱(3次):善为我辞焉(6.9)
⑵言辞(1次):辞达而完了(15.41)
⑶解释,解说(1次):而必为之辞(16.1) 辞气(1次)辞吐:出辞气(8.4) 酰(1次)醋:或乞酰焉(5.24) 铿尔(1次)像声词,清楚把器物放下来的声息:铿尔,舍瑟而作(11.26) 关雎(2次)《诗经》以及其乐章的篇名,见“关雎乐而不淫”(3.20)注。 难(22次)⑴平声,阻挠易(18次):色难(2.8),难乎免至今之世矣(6.16)
⑵清楚消极之辞,一定和语气词“矣哉”连用(2次):难矣哉(15.17)
⑶去声,患难(1次):忿想难(16.10)
⑷去声,责问,责骂(1次):未之难矣(14.39) 韫(1次)包裹:韫椟藏珠诸(9.13) 愿(5次)开心:愿闻子之志(5.26) 颠(1次)失足而跌倒,上前跌倒:颠而不扶(16.1) 颠沛(1次)危机,狼狈,艰苦困苦:颠沛必于是(4.5) 类(1次)类别:有教无类(15.39) 饩(1次)活家畜: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3.17) 麑(1次)音倪,小鹿:素衣麑裘(10.6) 鼗(1次)音淘,小饱读,双方有耳坠,东谈主拿着它的柄,摇动它,使耳坠打着其
饱读皮发声:播鼗武入于汉(18.9) 二十画 劝(2次)勉励:举善而教不行则劝(2.20) 宝(1次)张含韵:开其实而迷其邦(17.1) 攘(1次)偷窃:其父攘羊(13.18) 继(3次)⑴承继(1次):其或继周者(2.23)
⑵使之继续(1次):继绝世(20.1)
⑶继续,增益(1次):正人周急不继富(6.4)-131- 藻(1次)水草:山节藻棁(5.18) 觉(1次)发觉:抑亦先觉者(14.31) 譬(1次)譬喻:能近取譬(6.30) 譬之(1次)譬如(3次)譬诸(2次)给它一个比方:譬之宫墙(19.23),譬如北辰
(2.1),譬诸常人(17.12) 议(2次)⑴商量(1次):未足与议也(4.9) ⑵议论政治(1次):则庶东谈主不议(16.2) 躁(1次)浮躁: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16.6) 馑(1次)灾荒,获利壤:因之以饥荒(11.26) 党(10次)⑴上古住户的基层组织,五百家为党,亦推广为乡里之义(5次): 吾党有直躬者(13.18) ⑵类(1次):各于其党(4.7)
⑶集团(1次):吾党之小子狂简(5.22)
⑷偏斜,袒护私东谈主(3次):吾闻正人不党,正人亦党乎(7.31)
二十一画 傩(1次)古东谈主闭幕流行病(古东谈主叫疫)的一种求神的典礼:乡东谈主傩(10.14) 巍巍(3次)雄壮的形状(8.18) 惧(7次)发怵:一则以惧(4.21) 摄(3次)⑴兼(职)(1次):官事不摄(3.22) ⑵被迫于(1次):摄乎大国之间(11.26)
⑶拿起(衣襟)(1次):摄皆升堂(10.4) 灌(1次)祭祀时的一种典礼,倒酒于地以请神:禘自既灌而往者(3.10) 灶(1次)灶神,灶君司命:宁媚于灶(3.13) 耰(1次)播撒以后,又把田土摩平,使种子入土:耰而不辍(18.6) 蘧伯玉(2次)东谈主名,见“蘧伯玉使东谈主于孔子”(14.25)注。 誉(2次)赞赏:吾之于东谈主也,谁毁谁誉(15.25) 霸(1次)凭借实力以号召诸侯:霸诸侯(14.17) 顾(2次)回头:宾不顾矣(10.3) 馈(2次)馈赠,赠送:康子馈药(10.16),挚友之馈(10.23) 馔(2次)⑴名词,菜肴,饮食物:有盛馔(10.25)
⑵动词,饮食,吃喝:先生馔(2.8) 饐(1次)音意,饭馊(因受热发酵而发生酸臭):食饐而餲(10.8) 饥(2次)五谷不熟,灾荒:年饥(12.9)
二十二画 俨然(2次)有威严的形状:俨然东谈主望而畏之(20.2) 权(3次)⑴权衡,铢、两、斤、钧、石平分量的总名(1次):谨权量(20.1) ⑵权变,为着更求切合当前现实而违反平常的法例的措施(2次):未可与权 (9.30) 窃(3次)⑴偷盗(2次):虽赏之不窃(12.18) ⑵清楚虚心的副词(1次):窃比于我老彭(7.1) 听(8次)⑴听其言而信其行(5.10)
⑵解决(1次):听讼吾犹东谈主也(12.13)
⑶效用,驯从,接受教令(1次):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14.40) 读(1次)何苦念书,然后为学(11.25) 骄(8次)娇傲:富而无骄(1.15) 龟(1次)乌龟:龟玉毁于椟中(16.1)
二十三画——二十八画 变(7次)改变,变化:皆一变至于鲁(6.24) 体(1次)肢体,昆仲:四体不勤(18.7) 让(7次)⑴谦逊(4砍):其言不让(11.26)
⑵推让(3次):三以天下让(8.1) 鬬(1次)鬬殴;戒之在鬬(16.7) 笾豆(1次)都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笾用竹制,盛干东西,豆用木制,盛湿
东西。笾豆,代表祭祀礼节:笾豆之事(8.4) 蛮(1次)上古把南边的外族叫蛮:虽蛮貊之邦行矣(15.6) 不雅(11次)不雅看:吾不欲不雅之矣(3.10) 躩如(2次)音矍如,步行疾速貌:足躩如也(10.3) 钻(2次)穿孔,其后因之推广有钻研的敬爱:钻之弥坚(9.11) 骥(1次)沉马:骥不称其力(14.33)
<!-- -------------------------------------------------------------- 竹素称号:论语译注 作家:杨伯峻 本竹素由网友“0804098”上传 日历:2010/6/16 15:52:10 书包网 - TXT电子书免费分享平台
Web2.0演义网站,和好友一齐上传、下载、分享TXT全本演义。 整个演义仅供试阅,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porn hongkongdoll,阅读全本请购买实体书。 -------------------------------------------------------------- -->